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变短了;与往年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对此,报告中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虽然报告篇幅变“薄”,但民生红包厚了,“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总理暖心又给力的话语,掷地有声,会场内多次响起热烈且持续的掌声。
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许多值得深圳关注的看点。
经济增速目标“无数”但发展“心中有数”
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可以说是引人关注的一道“例牌菜”。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考虑到今年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务实安排,是为了更加灵活地应对不确定性。当然,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指标,并不意味着发展会失去方向。
报告提出今年的预期发展目标是“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每一项部署都有着现实考量,都意味着责任担当,都是在对形势进行了综合研判的基础上确定的。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意味着对未来增长没有信心。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只要真正落实好“六保”“六稳”,经济的增速潜力就在,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报告篇幅“薄”了 民生红包厚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这一“增”一“减”,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遭遇疫情影响下,财政优先保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生活。“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放水养鱼”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广大企业迎来重大利好,报告提出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前期出台的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等六月前到期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一系列政策将帮扶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
保居民就业、稳就业是“六保”“六稳”之首。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做出了周详的安排,提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的举措,将不仅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也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对于深圳而言,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中小企业已经占到了深圳企业总数的约9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深圳迅速出台“惠企16条”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复工复产扶持力度,让惠企政策“滴灌”更多“经济细胞”。此次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必将推动各地再出台新一轮配套政策,释放的政策利好,无论是对中小微企业群体,还是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都至关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中,包括“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2018年的“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到2019年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再到2020年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表述的变化背后对应的是大湾区建设推进阶段的变化。
2020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就在近日,《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深圳将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出“发展海洋经济”。记者了解到,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勇当海洋强国尖兵也是深圳近年来确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其中,在积极利用外资方面,提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5周年。从最直观的数据指标看,片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册企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019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2566.65亿元,增长了1.5倍,税收收入从174亿元增长至525亿元,增长了2倍;外资外贸实现跨越式发展,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2015年的22.3亿美元扩大至2019年的41.6亿美元,增长86.5%,外贸进出口总额从5734亿扩大至8721.9亿元,增长52.1%。
报告中提及的“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对于前海的发展无疑将如虎添翼。记者了解到,今年深圳将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双扩区”尽快落地。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为引领,深圳拟借鉴自由贸易港政策,助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等。
抓住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重大机遇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在“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方面,提及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等。
记者了解到,深化“放管服”改革,也是深圳近年来改革“头号工程”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圳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方面,深圳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技研发平台的落地,目前已经成为第四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深圳近日还首推了全球悬赏科研攻关,首批主要针对“战疫”科研项目,立项资助2640万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等等,都将对深圳营商环境改革、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等带来利好。深圳也将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抓手,强化“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把深圳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在“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方面,就在全国两会开幕不到一个月前,4月27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改革让各方充满期待,深圳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力支持深交所创新发展,在“无感”中推进市场改革,保障改革顺利实施;又要让包括800多家上市公司、超过4500万投资者在内的各参与主体在改革中“有感”,持续增强改革获得感?如何不断提升深圳金融中心城市的能级,着力打造创新资本中心,促进更多成长型、创新型企业上市发展、做大做强,推动深圳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相信深圳抓住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机遇,全力推进改革,将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利于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
其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记者了解到,深圳在新基建方面发力点很多,比如深圳已实现5G基站建设数量和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数量两个“全省第一”,今年将建设4.5万个5G基站,率先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设密度全国领先;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将落户光明科学城,超算中心是支撑、发挥新基建协同效益,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药物研发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此次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让新基建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乡同城化发展。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于深圳而言,将迎来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全新机遇。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