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繁体线装版面世
特约撰稿 周思
2021-09-26 15:53

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 ·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前夕,浙江文艺出版社 key- 可以文化隆重推出《敦煌本纪》繁体线装限量珍藏版。《敦煌本纪》系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潜心十六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共计 109 万字,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第四届 " 施耐庵长篇叙事文学奖 "、第七届《芳草》文学女评委奖大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等荣誉。

《敦煌本纪》繁体线装限量珍藏版,每套两函十六册。全书用高档手工宣纸印制,全手工装订,并附有彩色敦煌壁画插页。每册封面为真丝冰梅兰绫面,配以真丝冰梅兰绫函套、真丝白绫签条。每套以精美礼盒包装,内含作家叶舟亲笔签名和限量编号收藏证书。整套书古朴典雅,版面大气舒适,正文疏朗隽永,精美至极,适合收藏。

为什么《敦煌本纪》这样一部当代小说要以繁体线装版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重溯《史记》传统,讲好 " 中国故事 "

《敦煌本纪》题目中的 " 本纪 " 二字来源于史书中一种特殊的体例,这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文学样式。《史记》堪为典范的历史书写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最璀璨的篇章,它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流。作家叶舟独异于先锋派师法西方的写作,转而投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汲取源源不绝的文学养分,在当代首开 " 本纪 " 写作的先河,为敦煌写下这部皇皇百万字的传记——这部长篇小说在新世纪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席位。

《敦煌本纪》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不仅是在体例上,更是在语言和内在精神上。《敦煌本纪》的语言厚重苍劲,词句之间充满诗意,有着如莫高窟千佛圣殿般的素朴庄严,恢宏大气却不冗长繁褥。古典诗词曲赋与西部民间俚俗方言在小说中融合得自然流畅,作者叶舟收放自如、苍凉豪迈的诗性语言独具个人风格特色。

《敦煌本纪》亦有一种肃穆郑重的精神气度,中国的儒释道精神经过作者的精心萃取,自然流淌于字里行间。正如叶舟所言,他要筑造一座纸上的敦煌。而筑就这座敦煌圣殿需要形式与内容恰如其分的配合,方能达成思想和美学的完整。繁体线装版的《敦煌本纪》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精神血脉相连,是纸上敦煌最稳固精美的基石,能够承载这部厚重深情的巨著。

不同于司马迁的《史记 · 本纪》记述由天子帝王主宰的历史,叶舟的《敦煌本纪》将笔触伸向在敦煌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普通民众。这一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其身份有乡贤、商人、医生、官宦、游击、和尚、土匪、洋人、道士以及各种身份低微、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的悲喜呼吸曾湮没在史书之中,但叶舟却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敦煌真正的历史。《敦煌本纪》写出了敦煌人的心灵史、灵魂史、精神生活史,可谓是一部敦煌人民的史诗。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阿来盛赞此书:" 叶舟用他的《敦煌本纪》,书写了唐代之后就绝少书写的河西走廊,是中国文化,又充满异质性,元气淋漓,命运感触手可及,张力十足。"《敦煌本纪》讲的是敦煌的故事,讲的是河西走廊的故事,其实也在讲述 " 中国故事 " ——通过一部厚重的,具有中国筋骨、中国腔调、中国美学和中国气象的史诗作品,来追寻民族的文化源头和精神本色。

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十六年心血之作

叶舟是著名诗人、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 " 四个一批 " 人才、甘肃省作协主席、甘肃日报社叶舟工作室主任,著有《大敦煌》《练习曲》《边疆诗》《叶舟诗选》《敦煌诗经》《引舟如叶》《丝绸之路》《自己的心经》《月光照耀甘肃省》《漫山遍野的今天》《漫唱》《西北纪》《叶舟小说》《兄弟我》《诗般若》《所有的上帝长羽毛》《汝今能持否》《敦煌本纪》等。作品曾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小说奖、《人民文学》年度诗人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等。

叶舟从十九岁开始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小诗,多年来陆续以敦煌为题材创作了短制、抒情诗、长诗、诗剧、散文等作品,直到他写下这部百万字巨著《敦煌本纪》。他说:" 我对敦煌的迷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一看见‘敦煌’二字,我甚至会有一种触电般的反应,雪夜投奔,喜乐,信赖,醉氧了一般。打个比喻吧,敦煌就像一座超级发电站,一旦靠近她,我就发亮,天空和想象也会彻底打开,一览无余,赐予我无穷的动力。"

《敦煌本纪》的酝酿和发酵长达十六年,叶舟实地勘察足有十几次,资料的准备和消化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将这本书视为三十多年写作生涯中最大的考验。叶舟坦言:" 敦煌是我诗歌的版图,是我的文字安身立命的疆土,也是我个人一命所悬的天空。惟有她,才能配得上‘本纪’这个称谓。与其说是迷恋,不如说是一种皈依;与其说在供养,不如说此乃一块福田。"

揭开 " 锈带 " 河西走廊的历史,追寻民族精神的根脉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敦煌乃至河西走廊深受关中平原和渭水一带的文化、风俗、乡规民约、方言俚语等的影响,它们有共同的根系和相似的文化底色。然而在那个战乱频仍、兵连祸结的时代,关中始终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河西走廊却被历史遗忘,成为了一片绵远而斑驳的 " 锈带 "。作家叶舟揭开这片 " 锈带 " 沉痛的历史,刻画了一座鲜为人知的莫高窟,包括藏经洞和大量的经卷,也包括王道士与斯坦因,还有匡危扶困、慷慨取义的二十三坊的热血少年。有评论家说,河西走廊有了这部《敦煌本纪》,正如关中平原有过一部《白鹿原》。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曾评论:" 敦煌是我们文明的一盏明灯,这盏灯同样照亮着敦煌大地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叶舟就是秉着虔诚谦卑的心态,将《敦煌本纪》献给这片大地和大地上的人们。这部书的记述是雄伟壮阔的,是和这个大地上的人们相匹配的。敦煌莫高窟一共有 375 个窟,叶舟是以他的文字在凿第 376 个窟。" 他同时指出:"《敦煌本纪》选择了敦煌这一在空间上连接东部与西部,在时间上贯通古代与现代的独特地理坐标,在时空转型的缝隙里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宏大的写作中国故事的视野,通过一群英雄儿女的悲欢离合,找寻出民族文明生生不息伟力的重要来源,写出了中国精神的气概与根脉所在。"

叶舟用《敦煌本纪》重新发掘祖国边疆的文化资源,回望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厘清伟大文明的来路,并获得今天的力量与担当。《敦煌本纪》这部史诗级巨著,直追民族精神根脉,又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叶舟把敦煌这一博大而抽象的文化资源有机化为小说的内在资源,将敦煌文化灌注于作品的肌体当中,以高超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再现了一个生动的敦煌风物图和河西走廊传奇史,用这部满注心血的诚意之作致敬敦煌。

《敦煌本纪》

叶舟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 KEY- 可以文化 2021 年 9 月

编辑 庄思嘉 张克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党毅浩

(作者:特约撰稿 周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