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其身正其言,待人以厚以宽,教子唯忠唯孝,治家克勤克俭,存心能忍能耐,做事不偏不倚,接物勿欺勿怠,处事曰谨曰廉,尊长必恭必敬,交友与德与贤。
这则语带古韵的立身治家守则,是龙岗平湖刘氏家族的家训。刘家几代人守护着一方文脉,他们在传承平湖文化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记者就带您来探寻这个书香世家的传家之路。
溯源
自宋朝起,刘氏族人扎根于平湖这片土地,历经数百年的岁月风霜,逾30代刘家子孙在这里生生不息。如今,平湖约四成本地人口姓刘,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保持着淳厚的秉性,奉行厚德载物、俭以养德。
传承
一个月前,位于平湖大围古村的刘氏宗祠开始重新修葺,该修葺由深圳市刘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刘旦华牵头主持。作为平湖刘氏的后人,刘旦华决心发扬祠堂文化,让后人传承祖先流传下来的一脉书香。
刘旦华(左二)及其家人。
刘彭龄
平湖远近闻名的文化人
2010年,与刘旦华交好的一位印刷厂老板邀请他参观厂里的存书库房,并一口气送了他3麻袋书。回家翻阅时,刘旦华在一本谈论香港近代文人的书中发现了一个和爷爷刘彭龄同名同姓的人。翻阅家中族谱后,他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爷爷。之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发现了爷爷所著的两本诗集,从此,开始探寻爷爷的人生之路。
据刘旦华介绍,100多年前,刘彭龄和他的父亲两人同时入贡、同年“岁拔”,在平湖一度被传为美谈。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虽然父子俩风光一时,但仍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916年,爱国华商、刘氏宗亲刘铸伯返回平湖老家捐建新式小学——纪劬劳学校,专程找到刘彭龄,请他出任校长。学校开课后,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题牌匾并差人送来;广东督军陆荣廷赠碑留文,要求军民保护学校、不得侵扰。此后,刘彭龄11岁的儿子刘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转入纪劬劳学校学习。
刘彭龄作为纪劬劳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颇受乡亲敬重,刘家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人。
刘仲德
教育子女宽以待人俭以养德
青少年时期的刘仲德生活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遭遇一波三折的生活磨难后,他回到纪劬劳学校担任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纪劬劳学校被迫关闭,后成为平湖中心小学和平湖中学的所在地,刘仲德也先后担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在平湖,刘校长成了他的第二个名字。
文革时期,刘仲德遭受到各种迫害,刘家也因此家道中落。面对逆境,他仍不忘教导儿子刘旦华宽以待人、俭以养德。
刘旦华回忆,他10岁那年,有头牛在他家门前拉了一堆粪,因为当时家家都有收集粪肥的任务,母亲叫他去捡粪。看到刘旦华不愿去捡,刘仲德便自己拿着簸箕去捡。此时恰巧有乡亲经过,一脸惊奇地问:“校长,捡牛粪啊?”“是啊,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刘仲德坦然地说道。这给儿时的刘旦华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后,想起父亲那次望着他的眼神,即使再苦再难的工作,刘旦华都有面对的勇气。
“父亲几乎是有求必应。方圆几里没人会英文,有信要寄到国外就请父亲代笔。县里的很多宣传画也是他画的,就连普通话推广课也找他去教。他人都60岁了,还在义务帮戏班子化妆和布景。”刘旦华深情地回忆。
刘仲德不仅书法写得好,还免费为乡邻写对联。每逢过年,他的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这些人都是来找他写对联的。写对联时,年幼的刘旦华就在一旁帮父亲拉纸磨墨,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刘旦华才有了今日不俗的书法造诣。
刘旦华书法作品。
刘旦华
重修祠堂保护文化遗产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刘旦华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尽管父亲坚持为他联系学校,刘旦华还是选择了下乡。当生产队保管员、会计、文书……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并没有继承到父辈的文脉时,有些后悔了。
于是,而立之年的刘旦华开始重新捡起书本,8年间,通过了中文大专、法律本科以及研究生自考。渐渐有了一些文化底子后,刘旦华开始在平湖片区担任基层管理工作。2008年,得知深圳正在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活动,当时担任平湖社区副书记的他牵头组织纸龙舞申遗事项,最终成功申遗。
如今,63岁的刘旦华被乡亲们推举为平湖书画协会会长,他创立的“黑篆体”虽脱胎于大篆,却与传统篆体“以圆为主、使转圆活”的笔运技巧不同,具有“方起方收、齐整如排”的特色,其对墨色的分布亦呈现出斑驳古雅的意味,自成一派。
刘旦华书法作品。
“把刘氏祠堂保护好,把刘氏文化传承好,这是我退休后的首要任务。”
刘旦华说,等过两个月祠堂修葺完毕,他就将书画艺术以及刘氏家训格言搬进祠堂,让书香的种子在这里代代传承。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