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客家”一词发端于河源紫金

读特记者 陈海峰 河源日报记者 司雁人 文/图
2017-04-25 17:19
摘要

他们“回到中原”寻找客家研究开创者、邑人徐旭曾所说准确方位之思路,他们发现一百多种客家话与山东方言相同及其规律,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客家方言创生境况之描述,都为客家研究开出了新境界。

改革开放之前,深圳的原住民是客家人。你可知道,“客家”一词源自何处?原来,“客家”一词发端于河源市紫金县。

作为典型的客家地区,广东河源人秉承了客家人刻苦勤劳的传统,近年来,在河源学界,客家研究之风兴盛,尤其是2010年11月,河源市举办了第二十三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来,河源学界将域内109姓237支客家得姓始祖、迁徙途径、定居时间、分居衍派、起造屋宇、俊秀人物等,全面调查统计,然后依数据得出结论。

 河源苏家围乡村

河源市这种全取样本之区域田野调查、数理统计之归纳溯源、已有成果之全面爬梳的研究方法,使客家研究从之前的判断、推理上升到了实证科学阶段。《河源客家简史》提出了客家人、客家研究认知“倒三浪”理论(河源——梅州——闽西——赣南)、客家“乱民”向“良民”转变环节及“客家先民”与“现代客家”分野之界定。他们“回到中原”寻找客家研究开创者、邑人徐旭曾所说准确方位之思路,他们发现一百多种客家话与山东方言相同及其规律,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客家方言创生境况之描述,都为客家研究开出了新境界。

《河源客家简史》一书进一步指出,“客家”之称发端于客家地区与广府地区相交的河源市紫金县;“民多贫,散佚逋赋……名曰客家”是客家之称的文献定义;“不得已”“逋赋避役”是客家近源形成的直接原因;南赣巡抚王阳明对客家地区社会状况、居民构成的文献记载对认识客家意义重大。客家向山区之迁徙,客观上促进了赣南、闽西、粤东的开发,主观上体现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河源佗城正相塔

客家人有重文的传统,重视仕途,河源市历史上亦是受科举文化濡染至深的地区,唐朝“循州第一进士”韦昌明,宋代“岭南首第”古成之,文名为岭表所重。域内龙川县由于县治迁建的原因,老县城保留了学宫、考棚等科举时代的建筑,成为全国可查考的204座学宫和14处考棚中,与河北定州、云南建水、安徽绩溪、台湾台北并存学宫、考棚的五个地区之一,在广东更是唯一。他们围绕学宫,全面整理历朝历代科举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出版《学宫时代》后,在修葺一新的龙川学宫隆重举行了祭孔大典,在龙川考棚经常性举办阅读书写传统经典活动。民间私塾保存完好的仙塘镇潘氏柳溪书院,也成为当地青少年日常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

河源市经济上相对欠发达,留存了一批较有特点的古村落,如苏家围府第式民居、林寨四角楼、仙坑村高墙裹屋防御性八角楼。这些建筑于客家地区典型的围龙屋外,又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建设良好的古村落,如今仍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着传统的美丽和魅力。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人们日常行为规范形成的重要内容,河源市拨出专款在文明办成立临时机构,对域内各姓氏族谱中记载的家训进行系统整理,出版了《河源百姓家训》,开设了家训电视节目和家训网,在公园创立了家训碑廊,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伦理,在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现代价值观形成中潜默润物。

编辑 左耳

(作者:读特记者 陈海峰 河源日报记者 司雁人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