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振毅
在智慧媒介的长期精准推送下,移动短视频的受众对同质化内容产生了抗体,PGC作为移动短视频领域的领头羊,其创作内容亟须改良。随着市场细分,PGC以“提供信息的多少”与“思维参与的深浅”可划分媒介的冷热属性,并因受众审美素养的提升,逐渐显现出冷热交融的态势。PGC应依据自身的冷热属性,分别在剧本设计与视觉呈现两个维度,朝着尊重受众动态需求的方向进行自我革新。
【关键词】智媒时代 移动短视频 PGC 内容革新
当前,智能技术在移动短视频内容生产领域的使用方兴未艾,一些UGC(用户原创内容)产品虽质量参差不齐,但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为大数据算法提供了底层支撑。平台以此为主要参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催生出集约化自动化生产的MGC(机器生产内容),其本身虽不具备意识的自主性,因而缺乏人文精神,但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
随着媒介智慧化层级的提高,媒介会逐渐感知到受众的需求是动态选择的过程,其推送的内容会更加尊重人性,虽然受众的审美层次有所差异,但总体水平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PGC(专业生产内容)作为移动短视频平台中KOL(关键意见领袖)的缔造者,应根据受众动态的审美需求,主动分析受众自身特点及使用场景的差异性,在内容供给侧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一、智媒时代下PGC的求变动因
(一)用户“免疫”——内容创作亟须改良
根据卡思数据发布的《2020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2020年短视频日活用户规模达到4.92亿,逼近在线视频用户规模的2倍。[1]受众的高活性促使短视频行业迅猛发展。然而,在智媒时代精准算法的推动下,信息接收者得到的内容如同“熟悉的陌生人”,受众在需求得到高度满足的长期洗礼中,诱发了抗体,强化了自身的免疫力,在内容选择上,由感性盲从转变为理性筛选。伊莱休·卡茨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将个人的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作为衡量基准,阐释了用户在进行媒介选择时,会充分地调动意志的自主性,并趋向于找寻自我价值认同的内容。在此过程中,用户希冀于思维边界的拓展与社交欲望的满足,从而更好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消解自身的孤独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2]在需求侧的高要求下,PGC供给侧显得浅显固化,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情节模式化。PGC的专业背景有时会成为创作中的镣铐,固定的情节框架在其脑海中形成思维定式,即在不同的情境中皆套用“主角受欺+主角转变+除恶扬善”这一基本模式,然而,模式化的蒙太奇套路很容易诱发审美疲劳。移动短视频平台中的样板化风气泛滥,头部短视频爆火后的跟风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并且由于拍摄质量的参差不齐,更强化了这一恶性循环。
二是人物脸谱化。PGC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资本的注入,因而具有极强的商业敏感性。在塑造人物时,会依据大数据的分析做出精确的判断,刻意地去塑造时下流行性的脸谱。这一做法在短期内有所奏效,然而,由于其本身的创新性不足,叠加平台的聚合效应,用户的兴趣在千篇一律的脸谱套路中,会逐渐地消磨殆尽。
三是思想浅表化。PGC在内容端的创作,更善于利用视听手法激起受众的共鸣,特写的刺激叠加配乐的感染,所营造出的是强烈的情绪感。弱思想性的“快餐式内容”使受众在解码过程中较为放松,但在长时间的使用惯性下,会逐渐沉迷于短视频所构建的景观当中不能自拔,导致受众认知的偏见与思维的固化。
用户免疫的提升使人口红利趋于瓶颈。据卡思数据统计,2019年5—7月间,短视频平台KOL数量不增反降。在短视频KOL内容创作生态竞争加剧的情形下,PGC在内容创作上应根据受众的需求变化做出改良。
(二)“去中心化”——价值取向亟须引导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媒介的成本急剧下降,“去中心化”现象十分显著,不利于公共的舆论引导。在移动短视频领域,PGC作为商业性与专业性的集合体,在“以人为媒”[3]的内容传播体系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需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新冠疫情期间,面对关乎生命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大议题,官方媒体的中心化传播,得到了受众的广泛支持。中国蕴含着强大的集体主义底蕴,中华民族这一概念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当中,因而有极其适宜的土壤来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
国家对移动短视频的监管与引导合乎社会稳定与人民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论述指引宣传工作要在正面宣传的基点上,把深入民心与底线思维相结合,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提升民族凝聚力,从而会反哺社会的和谐稳定。PGC作为移动短视频中的领头羊,应以此为方向指引,担负起自身价值引导的责任。
卡思数据显示:2019年(2018.11.01—2019.10.31)在抖音、快手平台,从增粉最快的TOP500KOL的内容类型来看,搞笑/剧情类账号的占比遥遥领先。由此可见,PGC的创作天平会刻意偏向娱乐化的一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泛娱乐化的视频内容为博取眼球,常会僭越社会道德底线,显现低俗化的倾向,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2019年1月9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简称《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简称《细则》)。《规范》指出,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总编辑内容管理负责制度,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包括节目的标题、简介、弹幕、评论等内容。《细则》列出21个方面,共计100条不得播出的内容,包括违背科学精神、宣扬消极三观、渲染暴力血腥、展示丑恶行为和惊悚情景的内容等。[4]PGC在价值取向上应遵从国家的宣传导向。
二、冷热交融中PGC的革新趋势
(一)市场细分的冷热属性
移动短视频中,PGC生产的内容依据市场上受众的审美需求,可划分为热媒介与冷媒介。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到:“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从视觉上看,照片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画却只有‘低清晰度’。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与之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5]由此可见,“提供信息的多少”与“思维参与的深浅”是衡量冷热媒介的重要砝码。在移动短视频领域,PGC若想站稳脚跟,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就必须朝着内容垂直化和IP个性化发展,进而吸引的受众群体便趋于相同的审美趣味。但受众在不同场景,观看移动短视频的需求不尽相同。热媒介往往对应受众低级的需求,利用外部刺激达到自身交往娱乐的诉求。冷媒介往往对应受众高级的需求,利用思维碰撞达到自身价值提升的诉求。在这一需求选择过程中,重要的参照系便是自身解码信息的多少与思维调动的程度。由此,移动短视频中PGC的冷热媒介属性划分便初见端倪。
从热媒介和冷媒介两种属性来看,PGC的热媒介属性表现在:传达的清晰感和潜层交互性。具备热媒介属性的PGC,其背后的MCN(多频道网络)机构深谙“抓住大头市场”的营销策略,将用户群体的使用场景,锁定在无须调动过多知识储备、观看场景较为随意放松的情境,此类视频往往被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与消磨无聊时光的利器。由于视频内容较为浅显,且参与画面叙事的元素较多,表达的信息清晰而直接,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可以不假思索地轻松解读视频中表达的思想。受众参与成本的急剧下降,使视频内容所影响的受众范围越发广泛,但信息的传递者与受传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交往与互动,内容生产者浅尝辄止。
PGC的冷媒介属性则表现在:传达的隐晦感和深层交互性。具备冷媒介属性的PGC,大多受到过系统的影视专业培训,甚至是由传统的影视公司转型而来,其内容具备影视级的视听呈现与剧本构造,并通过专业演员的助力,市场定位较为高端。受众的使用场景,往往是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境。由于视频内容运用较多的蒙太奇手法,传递诸多导演的主观性思维,表达的信息较为隐晦,受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思维的能动性,将信息内容加以解构形成自己的主观认识。由于需要受众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受众的参与成本较高,因而,视频内容所影响的受众范围则相对狭窄。但正是由于受众在解读视频过程中思维的主动参与,此类视频才具备深层次的交互性,导演与受众之间往往是心灵层面的深度交往与互动。
(二)“渐近线”般的冷热交融
据卡思数据统计:2019年(2018.10.31—2019.10.31)主流移动短视频平台活跃KOL(粉丝量10W+)大多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抖音平台更是增长了1.47倍(图1)。PGC作为活跃KOL的构建者,面对市场的红利期难免会疲于创新,导致自身账号的框架模式缺乏活力。热媒介属性的PGC在持续烘烤下,会逐渐走向低俗,如网络红人韩美娟的人设塑造,在“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的梗爆火后,通过男扮女装配合浮夸的造型、魔性的语音、跟风的拍摄模板以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泛娱乐化的低俗内容,虽能在短时期内抓住受众的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受众三观的塑造与审美的提高;冷媒介属性的PGC在持续冷冻下,会逐渐走向孤芳自赏,例如抖音账号“添叔CASS”的创作,从剧本构思、视听语言、服装道具、剪辑调色皆可达到准电影级的水准,此账号虽主打感情牌,但表意较为隐晦模糊,受众无法第一时间内抓住共情点,以至于受众覆盖面较为狭窄,粉丝数据也增长缓慢。
在移动短视频领域中,PGC的冷热属性会呈现出双曲线与其渐近线般无限接近永不相交的态势(图2)。由于受众的差异性,冷热媒介的界限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界限会趋于模糊。随着5G技术的加深,媒介的智能化水平会不断提高,并朝着人性化方向不断改进。在移动短视频生态中,PGC的内容供给一旦出现固化现象,智媒能主动嗅到受众免疫程度的加深与审美趣味的提高,并做出判断,依据受众新的审美诉求,在精准的大数据算法下推送新的内容,因此PGC应未雨绸缪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PGC内容供给侧的革新路径
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下,受众对于沉浸在故事之中偏好不会消减,随着审美层次的提升,会更加渴望影视级的视听呈现。在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下,智媒时代要求内容供给侧更加尊重人性化需求,让受众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带来强烈的交互感,PGC可从革新剧本设计与视听呈现两方面入手,洞察移动短视频语境下受众需求的变化,做到顺势而为,讲好符合时代特性的故事。
(一)剧本设计:人性化内核+代入感叙事+立体化人设
热媒介属性PGC的剧本革新。热媒介属性PGC创作的内容,对受众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创作者塑造“正能量”的主题,可避免误入低俗化歧途,符合受众向往美好的天性与价值导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设计,往往能使受众在心理上形成极强的道德认同与满足感,故事外壳的包装要避免僵化。
热媒介属性PGC叙事过程,不可一味地追求浅层次的交互性而流于表面,叙事内容要尊重受众,适当地加入值得思考的元素,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思维能主动地参与到叙事中,达到深层的交互。叙事过程要充盈设计感,可运用交叉蒙太奇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思维,调动受众的紧张感,并将反转式的设计嵌入叙事中,营造出一种“悬而未决,期待无比”的感受,制造戏剧张力,进而刺激受众的神经,将其沉浸于惩恶扬善的快感中。
热媒介属性PGC塑造的人设,应具有立体的形象与稳定的底色。依据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分发机制,以抖音平台为参考,账号的垂直化与用户的反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长远来看,IP根据受众的需求变化做出性格的改变,需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底色。稳定的底色关乎于人设的特性,以及垂直化程度,这是IP在移动短视频残酷竞争生态中的立足之本。
冷媒介属性PGC的剧本革新。冷媒介属性PGC创作的内容对受众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距离感,创作者应避免过分追求艺术效果,而要立足于市井日常,将生活化作为创作的旗帜。移动短视频的观看场景不是具有仪式感的正式场合,不适宜运用电影思维讨论宏大的主题与传递深邃的哲理。受众在私人空间中进行内容消费,往往是闲暇时刻,视频场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传递常人皆有经历的情境,会使受众更易于共情。
冷媒介属性PGC要摆脱传统戏剧叙事理论的枷锁,叙事过程要尤为注意开头与结尾的黄金3秒,开头之处可将高潮前置,使受众有继续观看的欲望,结尾部分不要采用开放式结局,受众的诉求不是感悟哲理,而是即刻爽感。主体部分不要过多顾忌结构的完整性,只需刻意放大充盈着情绪感的情节片段,巧妙利用意料之外的转折,使情节能准确地直击人心。
冷媒介属性PGC不可只依靠精致的内容吸引受众,还需要向KOL “IP化”转变。KOL “IP化”的人格魅力所形成的超级符号,带来的是差异价值和深层链接,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网红”的角色化演绎,使其IP的“人”性特征得到深化,在受众大脑中刻下红人鲜明的个人化标签。账号内部的主角不局限于单人,成对的主角可以增强视频的戏剧冲突。值得注意的是,红人的人设定位尽量接近真实性格。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红人的隐私极易暴露,这样可避免人设不符被舆论指责的风险。
(二)视觉呈现:瞳孔式拍摄+竖屏感构图
热媒介属性PGC的视觉革新。热媒介属性PGC在创作内容时,呈现出较多的信息元素,以至于受众无法从烦琐的信息中提炼出精髓。PGC的拍摄应模仿人眼瞳孔的观察机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克哈特做过一项实验:当男性看到女性的裸体照片时,瞳孔平均扩大了20%。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瞳孔的大小会受到自身对目标感兴趣程度的影响。PGC在拍摄中,应做出主动判断舍去冗杂情节,或台词将镜头对准受众最为希冀看到的内容。
热媒介属性PGC,应在移动短视频平台端下考虑竖屏构图技巧,移动短视频大多以手机为载体画面框架以竖屏呈现,在竖屏右侧边缘留有评论点赞区域,因此PGC的拍摄应将主体放在“井”字构图偏左的区域,这样可以保证画面的平衡感与完整性,使受众更易进行实时互动将屏幕内戏剧效果外化于屏幕之外。
冷媒介属性PGC的视觉革新。冷媒介属性PGC,要善于模仿人眼瞳孔的主动性,运用变焦镜头与纵向移动镜头,展现人物的动态关系。科班背景的PGC,由于长时间横屏拍摄的惯性,在竖屏拍摄时较为死板,很难在狭窄的横向空间中展现复杂的人物群像,因而PGC要学习瞳孔的特性,灵活运用焦点在不同人物间的转移,实现人物关系的传达。移动镜头可采用纵向的运动方式,并创造性地利用纵向道具与情境,实现人物的空间转换,如人物上楼梯前往下一个场景的情境,使纵向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
冷媒介属性PGC需摒弃传统影视横屏思维,应将镜头聚焦于人物。竖屏视频由于横向空间较小纵向空间较大,适宜纵向构图,不适宜展现壮阔的景观与复杂的多人走位。PGC在创作中可选用较多浅景深镜头,对准人物主体,使拍摄角色趋近于人物的肖像画,并且与受众日常运用手机进行的交互的画面类似。这种不同时空下相似场景的叠加,配合浅景深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打破了手机屏幕本身建立的隔阂,增强空间场景的真实感,使受众在强烈的代入感下与影片角色进行直接交互。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移动短视频经历过井喷期后,会大浪淘沙沉淀掉同质化与低俗化的内容,在智慧媒介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能敏锐地捕捉到受众动态变化的需求点,高垂直强交互具备人文精神的内容会从中脱颖而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泛娱乐化内容会趋于饱和,受众的审美素养会显著提升,PGC唯有顺势而为,朝着尊重受众观感的方向进行自我革新。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媒时代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场景研究”(2019BXW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卡思数据.发布《2020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DB/OL].https://caasdata.com/.
[2]伊莱休·卡茨,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M].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7-146.
[3]彭兰.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 ——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J].新闻界,2020(05):36-43.
[4]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DB/OL]. http://www.cnsa.cn/home/infomation/dynamic_details/id/67/type/1.html.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0.
作者系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