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湾街道召开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龙岭模式”工作推进会,提出在学习推广“龙岭模式”过程中,融入南湾的街情、特色,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
南湾街道以“枫桥式”基层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为载体,建成了全市首个法院驻街道工作站,有效整合了多方力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
“在学习推广‘龙岭模式’的过程中,融入南湾的街情、特色,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让南湾更有温度,更加宜居。”日前,南湾街道召开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龙岭模式”推进会,总结辖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并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
一段时间以来,南湾街道以“龙岭模式”为借鉴,抓重点、攻难点、疏堵点,深入探索“多元共建、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解锁基层治理密码。期间,各社区结合群众需求梳理形成2021年度实践项目库,铺开“共建”“共治”“共享”三大类实践项目53个,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系统思维,激活治理“一盘棋”
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是远近闻名的文明社区,在这个总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繁华社区里,大家公认的中心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论是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还是和邻里乡亲聚一聚,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说,“‘党支部+’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让南岭村的基层社会治理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稳步推进”。“党支部+交通劝导队”“党支部+环保宣传队”“党支部+市容巡查队”“党支部+物业管理”……南岭村社区现有的21个党支部、358名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冲锋舟”,打通基层社会治理微循环,服务社区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岭村社区的生动实践,正是南湾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在社会治理中强化核心作用。”该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方面,该街道坚持共建共治理念推动完善党群服务阵地,实现了党群服务全覆盖,以辖区82个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工地党群服务室—街巷党群服务站为载体,推动各项便民利民工作措施,半年服务群众人数达30万人次。同时在花园小区、城中村等住宅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并依托社区、小区、园区党群服务阵地,探索“红色物业议事厅”“红色朋友圈”,推进“警楼共建”,为多方交流、化解矛盾提供阵地支撑。
另一方面,坚持“一核多元”,在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探索“机关部门+派出所+社区”三位一体的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机制,通过“季度考评+挂牌整治”,引导物业服务企业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今年来,已开展季度考评2次,共评出零发案园区(小区)109家(次)、综合治理优秀园区(小区)28家(次)、综合治理提醒园区(小区)28家(次),辖区物业服务企业治理活力明显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责任倒逼,补足民生“最短板”
由于历史原因,丹竹头社区岭背小区曾经是“最难管”的片区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小区,不到8万平方米的面积上有213栋居民楼,居住着近万人,人口密度极高,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随之而来的“乱停车”和“脏乱差”问题令居民怨声载道。
南湾街道主动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下决心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街道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协调南岭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拿出一块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由丹竹头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承租并出资300万规划建设停车场,一举为岭背居民增设213个停车位。在此基础上,街道、社区持续发力,成功发动一居民将岭背东一处1100平方米的私人用地交由社区股份公司管理并修建临时停车场,再度新增车位50个。“停车难问题解决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提升和执法整治力度,不到半年时间,片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丹竹头社区党委书记古红华激动地介绍今日岭背整洁的环境。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南湾街道也面临包括历史欠账严重、区域发展不均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一系列治理考验,种种‘南湾现实’要求我们以更新的理念、更强的合力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南湾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必须以问题导向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为此,南湾抓重点抓难点,努力变“空白点”为“着力点”。为找准需求,街道领导带队下沉一线,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摸清社区资源,并结合“民生征集令”梳理群众需求153个。同时自我加码,统筹各社区在区年度实践项目申报要求基础上,至少增设自主创新项目1个,全街道合计申报实践项目53个,其中自主创新项目26个。这些项目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重向便民利民服务、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倾斜。
目前,部分实践项目成效初显:沙塘布社区联合股份合作公司推动立体停车库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李朗社区打造“五共双社”共建新模式,发展多个企业共建单位并签订“社区+园区”共建协议,推动“社企融合”;丹平社区利用社区快速路高架桥下方闲置空地资源,谋划筹建集休憩、运动、娱乐一体化的户外公园;樟树布社区在辖区新能源充电站设置“暖蜂驿站”,全天候、无间断为出租车司机及周边居民群众提供休息区……
南湾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基层社会治理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事务,而是一种基层工作方法,对解决痛点、难点、堵点是一种助力。”为了强化指导,南湾街道召开“龙岭模式”专题辅导会,邀请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入14个社区开展多轮次专题培训,面对面把脉问诊、答疑解惑。待走访结束,街道将联合专家队伍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实践项目做优、做精、做强。
广泛动员群众,聚焦多元共治,奏响和谐“大合唱”
“问题怎么办,大家说了算!”这是南湾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大法宝。广泛发动力量,让群众“唱主角”,提升群众的思想认同、情感信服、工作认可,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各项工作的推进事半功倍。
在工作中,南湾街道创新打造了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双社联动”的模式。目前,辖区有注册义工3.7万人,志愿者服务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街道将义工们划分为U政服务、食品药品安全、“河小二”“垃圾分类”“红天使”“红马甲”等多个分支,在各项居民活动中引领风尚。另外,依托南湾创新园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30余家,涵盖社区安全、矛盾化解、心理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每年开展活动100场次以上。
街道还以“枫桥式”单位创建为契机,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今年来,秉持着“抓重点、广覆盖”的原则,共上报“枫桥式”基层创建单位85个。其中包括“枫桥式”社区-樟树布社区,“枫桥式”小区-大族河山小区、万科公园里小区,“枫桥式”园区(企业)-瑞记园区4个示范点。目前,各示范点均已按要求完成平台搭建、队伍组建、机制建设等有关工作,党建引领、自治共治氛围良好。
“‘南’事找我办”“书记直通车”打通“最后一米”
南湾街道依托共建共治小程序搜集民意解决问题
近日,有居民通过南湾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小程序平台中的“‘南’事找我办”栏目,反映了南岭村社区内巴士站设置不太合理,老禾坪栏杆太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很快,南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渊便与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现场,拟定解决方案,尽最大努力、最快速度改善群众出行环境。
今年4月,南湾街道以“南湾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小程序作为创新载体深化自治模式,打造“‘南’事找我办”线上特色项目,并且同步推出“书记直通车”线下特色活动,及时听取居民的烦心事、难办事,先后解决了公共配套、安全监管、市容环境、治水提质等民生诉求657件。
“群众提、干部找、书记推”形成闭环
“‘南’事找我办”聚焦“群众提”“干部找”“书记推”做文章,形成了一整套闭环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服务能效,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丹竹头社区岭背小区从解决“停车难”入手,实现片区面貌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图为将闲置菜地改造成的社区停车场前后对比图。
“群众提”方面,居民可线上通过“‘南’事找我办”栏目直接反映各类民生诉求和意见建议;线下则在街道、各社区、园区政务服务站点设立专岗,为群众提供指导和代提交服务,让群众“少跑路”。
“干部找”方面,结合广大党员干部挂点联系社区、结对共建等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紧扣居民工作、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层层推动、层层协调。
“书记推”方面,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各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通过“书记推”督查管理表,在线督导联系,对具体事项进行批示推办;同时开展“书记直通车”活动,主动下沉社区,“面对面”答疑解惑,推动问题现场解决。
“‘南’事找我办”除了“积极提、认真办”,还注重“抓落实、有回音”,构建起了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一把手”亲自抓,指定专人跟进、处理、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
“线上+线下”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作为南湾街道“一街道一品牌”特色重点项目,“‘南’事找我办”旨在推动党群凝起来、群众聚起来、干部动起来、治理实起来,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具体实践中,南湾广大党员干部、各部门、各社区通过微信群、入户走访等途径,不断宣传和扩大“‘南’事找我办”栏目知晓率,让居民群众在家中就可以反映社情民意。
线上,诸如井盖松动、路面坑洼不平、电单车乱停放、市容环境提升等一批突出问题,通过群众指尖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并及时得到解决。线下,“书记直通车”直接开进小区、城中村,解决“群众身边的难事”。
自“‘南’事找我办”栏目开展以来,南湾居民“主人翁”意识大幅提升,反映问题热情高涨。收集到的民生诉求基本实现即来即办、动态清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从需求出发 为群众服务
——南湾社会治理实践项目部分案例
南龙社区:幸福享老项目
南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虽然不大,却“五脏俱全”。唱歌、跳舞、书画、手工等活动室热热闹闹,老年朋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伴开展活动。
“我们社区常住人口2万余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11.4%,是一个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的社区。对我们来说,养老服务是绕不开的话题。”南湾街道南龙社区党委书记江桂芬谈到基层治理工作时,最深的体会是要从辖区最迫切、最突出的养老服务问题着手。
2021年,南龙社区不断加强社区治理,探索养老服务基层治理“良方”,切实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此,社区推出了“医您结伴”和“金色年华”两个幸福享老项目,真心诚意为老年居民排忧解难。
“医您结伴”项目依托社康中心、辖区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义诊、健康讲座等医疗保健服务。“金色年华”项目则是搭建老年人健康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学习教育的平台,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在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归属感的同时,社区也引导老年群体“反哺”社区,发挥余热举办公益书法培训、义诊活动,组建近50人的幸福享老志愿队,主动上门服务生活有困难的孤寡老人。今年5月以来,很多长者主动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协助核酸检测工作,有时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非常令人感动。
南新社区:爱心商圈项目
南新社区位于南湾街道繁华地段,根据这一特点,社区整合资源,挑选并培养30余家优秀商铺参与社区共建,同时开展“时间银行”项目,为居民义务服务的楼栋长、志愿者可以用爱心商券到爱心商铺兑换优惠折扣,初步实现了“商业+公益+治理”三方共赢局面。
今年暑假期间,社区党委还协同爱心商圈开展“安生行动”,为小区青少年、单亲妈妈等群体开展“暑期安全班”、“暑期趣味课”、科学育儿小技巧各类活动,累积服务300余人,辐射150余个家庭。另外,还组织辖区两家口腔门诊开展8场义诊活动,组织爱心商铺、热心楼栋长给孩子赠送学习教具等等。
“基层治理工作并不是为了开展几场活动、几个项目,而是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系统化大工程。从‘单枪匹马’到‘兵团作战’、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有效推动社区居民与商圈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小区内的邻里‘温度’,增加了社区邻里间的爱。”南新社区党委书记容妍菲说道。
辖区诉讼案件量同比降四成
“枫桥式”基层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力量
近日,南湾街道依托“枫桥式”基层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快速启动诉源治理应急处置机制,妥善调处了一起非因工死亡引起的纠纷,不仅让涉事企业当场结清劳务费,还为死者家属争取到了抚慰金,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去年以来,南湾街道以“枫桥式”基层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为载体,建成了全市首个法院驻街道工作站,有效整合了信访、维稳、司法、劳动、社区、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宣传咨询等多种功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
在这宗纠纷中,死亡工人家属与工厂方对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引发纠纷。“枫桥式”基层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及时介入,按照预案分工迅速调处。法官用真情抚慰死者家属情绪,争取家属的信任;职能部门、社区工作人员收集、提供本案详细资料;义工全程陪护并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经过数小时的分工合作、耐心劝解,纠纷双方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并进行司法确认。这起重大纠纷的快速处理,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双方的利益。
南湾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枫桥式’基层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深入贴近群众,有利于整合资源,打造‘一体化’诉源治理模式。特别是依托中心设立的法院工作站,不仅能推动纠纷分流、诉调对接,避免矛盾激化,还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据了解,龙岗法院南湾工作站是区人民法院与街道联手探索基层诉源治理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工作站的设立,推动形成了“源头治理、诉调融合”的诉源治理新模式,为多元化解纠纷提供了样板,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法治力量。自去年年底成立以来,工作站累计介入处置疑难复杂纠纷182宗(司法确认52宗,诉前化解130宗),受理案件347宗,辖区诉讼案件量同比下降40%。
编辑 昌慧 审核 谭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