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一元钱,挂个简易门诊号,开点常用药,做个常规检查,让不少市民感觉方便实惠;对于患者扎堆、人手紧张的大医院来说,简易门诊每天能分流众多患者,也是好事一桩。
然而,让市民拍手叫好的简易门诊,其生存处境却不容乐观。近日,据本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现如今深圳一些医院的简易门诊悄然被撤销,或者合并到其他诊室,部分医院虽保留了简易门诊,但具体值班时间与实施细节难以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
简易门诊作为一项人性化的便民惠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其“走红”在情理之中。早在2007年,深圳市卫生部门便以文件形式,提出全市区以上公立医院应开设简易门诊。当时,开设简易门诊虽不是什么不得不完成的硬性任务,但深圳很多医院依然将其视作“香饽饽”,大有遍地开花之势。
曾经的“香饽饽”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烫手山芋”,甚至使得一些医院干脆弃之?主要在于简易门诊可能潜存着一些医疗隐患:简易门诊的医生没时间写病历,没有诊疗记录;患者开完药就走,医生也没时间沟通如何安全用药;化验单开完后,患者得不到医生的解释。按医院的说法,取消简易门诊为的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与当初开设时一样,都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其实,对于患者而言,方便实惠与用药安全都是他们的就医诉求,并不存在“二选一”的关系。用药安全的主要责任在医生或医院身上,而不在患者身上。医院用取消简易门诊的方法来防范用药风险、规避医疗纠纷,难逃有因噎废食的嫌疑,无法得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取消简易门诊,有违便民惠民的初衷,不符合医改的公益指向。再说了,一些医院在未充分征求社会公众与主管部门意见的情况下,在分级诊疗改革与社康中心建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单方面采取行动取消或变动原有的简易门诊,让一些已经形成相对固定就医习惯的“老病号”突然间无所适从,难免有些操之过急。
简易门诊不能一关了之。医疗隐患并不是简易门诊本身之错,而是规范不到位之过。通过加强对简易门诊的制度化管理,对就诊对象、医生权限、用药规程作出更加明确细致的限制,患者关心的用药安全与方便实惠两大诉求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虽然站在医院的角度来说,开设简易门诊有些吃力不讨好,但是从医改便民惠民的终极指向来看,办好简易门诊符合社会整体利益,不能讨价还价。能不能办好,取决于医院运作管理与政府扶持监管的决心与能力。
对民众有利的改革举措与服务方式,理应尽量保留与持续完善。目前,对于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深圳而言,简易门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过,简易门诊要办好远没有那么简单。关掉的如何恢复,开设的如何规范,都是我们必须花心思琢磨的大问题。
编辑 欧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