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也有深圳速度深圳质量 国家医疗队中医队长赞誉深圳医疗队

读特特派武汉记者 唐光明 何龙 文/图
2020-03-06 08:23
摘要

深圳医疗队刚到雷神山的时候,六病区还没有完全建成,第一天上班时,全员上阵,在半天时间内将病房所有需要生活、医疗物资搬运进入病区,当天下午,就开始迎接病人入住,并且在24小时之内,将所有病人安排妥当

雷神山医院,深圳中医医疗队用中医手法为患者治疗。

3月5日上午,记者在雷神山医院采访时,偶遇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国家中医药专家组副组长张忠德教授检查雷神山中医治疗工作。检查期间,他对深圳医疗队的表现大加赞誉。他说,深圳中医队不愧国家医疗队的称号,在病区建设、病人收治、疫病治疗期间充分展现出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和深圳的大爱精神,值得传颂。

24小时收满病人:堪称深圳速度

张忠德总结说,深圳医疗队队员不仅是医生护士,还一个个都是多面手,24小时内收满病床,并将病人资料情况整理得井井有条,非常了不起。

事实上,展现深圳速度不仅体现在收治病人的迅速,相关资料整理工作也是高效快速。深圳医疗队刚到雷神山的时候,六病区还没有完全建成,第一天上班时,全员上阵,在半天时间内将病房所有需要生活、医疗物资搬运进入病区,当天下午,就开始迎接病人入住,并且在24小时之内,将所有病人安排妥当。

深圳医疗队领队刘禹翔告诉记者,当时看到医院的样子,虽然信心十足,但是依然感觉挑战性很大。特别第一次进舱的时候,他对每一个队员都仔细叮嘱:细心小心,在这里不仅要代表深圳的力量,更要彰显深圳的特色和创新精神。

“我这里的病人都是高龄病人,大部分是重症、部分是危重症病人,因此所有医生、护士不仅是医务工作者,更是护理人员和家属。”刘禹翔这样描述医疗队员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是多面手,从生活到医疗必须做到面面俱到,更要无微不至。

在雷神山采访中,76岁的患者罗先生说,深圳医疗队不只是医生护士, 对病患如家人般的照顾和爱护,如果不是他们我也许已经走了。

11天治愈12病人:堪称深圳质量

2月20日,对于深圳医疗队林笔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在深圳的湖北人返乡战疫,他的心里满怀激荡。他说,看到家乡遍受病毒肆虐,心里很难过,期望自己为家乡尽一份力量,因此,对每一个病人都是尽心尽力地服务。

林笔说,不到24小时,病区收满病人,他和队员将病人安顿好之后,已经是深夜,但是每一个都没有倦意,继续为病人准备其他物资。徐慕娟说,很累,但没有疲惫感,作为湖北人,只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家乡,这不仅是深圳情怀,更有对家乡的无比爱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履行本职任务,更要履行一个湖北人的义务。

张忠徳说,当时六病区病人的情况,他很清楚,知道其中的压力和责任,但是想不到在短短11天,就治愈了12名病人出院。张忠徳赞誉说:“深圳医疗队不愧是国家队的称号,也没有辜负深圳质量的称号。”

“先调理病人脾胃,把病人身体状况扶正,然后再祛湿驱寒。”刘禹翔说,在来武汉之前,他在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应对新冠病人,期间收获经验颇多,为在雷神山医院给病人治病提供很多可参考意见。到3月1日,深圳医疗队治愈了12名病人,其中重症病人2名,现在多名病人从危重病人好转,重症病人转轻。

通宵守护重症病人:堪称深圳大爱

在记者采访时,76岁的病友罗先生突然嚎啕大哭,说记者同志你要好好报道一下刘医生,他对我们太好了,她太辛苦了,刚进医院时,点点滴滴在目,每次看到刘医生自己都很激动。

这位76岁老人儿子在广州工作,女儿在深圳工作,自己一人在武汉,疫情暴发时没人照顾他,最后变成重症病人,他曾经20天没有进食。到雷神山医院时,已经瘦成了皮包骨,每次吃饭就呕吐。

刘禹翔诊断时,老人病情很严重,一些身体器官功能濒临衰竭,为了帮老人解决饮食问题、身体营养问题,特意弄来营养粉,用勺子、用吸管一口一口让老人进食,确保身体养分充足,调整老人身体康复。

“大约就是三天时间,老人身体调养好,胃口大开,抵抗力增强,接着,我们进行祛湿驱寒,老人身体一天一天见好。”刘禹翔说,有一天老人突然恶化,她和同事们几个人通宵达旦守着,时刻掌握病情变化,守在床前,不时把脉、针灸改变状态,到现在老人不仅病情好转,并且可以下地走路了。

事实上,记者采访期间,在病区多名病人告诉记者,深圳医疗队把病人当家人一样照顾,现在好几名危重症病人都已经好转。病友王阿姨说,自己家人也是新冠感染者,虽然在别的医院治疗,但是她希望能够转院到雷神山医院,交给刘禹翔医生医疗。“深圳医疗队医疗技术好,照顾我们生活好,不仅体现了深圳的大爱,也体现了国家医疗队的实力,她们给我们看病,我放心。”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特派武汉记者 唐光明 何龙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