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畅
【关键词】新闻生产 用户思维 澎湃新闻 澎友圈
2019年7月,正值澎湃新闻五周年之际,官方献礼产品“澎友圈”横空出世,力图以其互动性带给“澎友们”更具归属感的用户体验。当“澎友圈”碰上微信朋友圈,澎湃新闻这一机构媒体开始建构社交平台,它又会交上怎样的答卷?本文试图以“澎友圈”栏目为例,观察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思维对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
一、澎湃的新闻客户端实践
“澎湃”于2014年7月22日上线,由上海报业集团全资所有。它以自行开发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自建的移动版和桌面版网站为新闻分发终端,是上报集团力推的“新媒体项目”之一。澎湃上线后,其客户端下载量一度跃居苹果应用商店新闻类第2名,并被称为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的“现象级产品”,其新闻生产“流程再造”、采编团队“整体转型”等做法亦为媒介观察者和新闻研究者津津乐道(常江,杨奇光,2014;陈昌凤,2015)。根据澎湃官网数据,截至2020年8月,澎湃新闻客户端APP安装用户已超1.78亿,日活用户达到1060万,每日全网阅读数超过4.5亿。澎湃新闻有四端,兼具多个平台,实现新闻内容全网分发。澎湃用户画像可以描写为“独立思考的人”“高级知识分子”。用户以男性为主,占总体的70%。分布于北上广和江浙一带。
从此前“新闻客户端2.0”的实践来看,各媒体机构都已认识到,单纯靠新闻资讯类产品很难获得大量用户和流量。于是,打造平台级产品成为诸多新闻客户端的方向,通过UGC、PGC的生产方式,让用户从单纯的受众转变为生产者,以此增强用户的黏性和流量。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创新实践正是基于这一思路。
二、“澎友圈”栏目分析
无论是媒体平台化或是平台媒体化,当今媒体机构的现状都表明新闻客户端的用户需求正在由此前最基础的新闻信息聚合进阶到如今的深层互动与社交需求。为了顺应此趋势,增强用户黏性和流量,澎湃新闻率先开展新一轮的用户思维实践,颇具前瞻性地进行社区关系网的编织。作为澎湃新闻五周年的献礼产品——“澎友圈”重新整合了“关注”“推荐”“问吧”三大版块,试图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带给“澎友们”更具归属感的用户体验。
澎湃对“澎友圈”这一用户社群进行自主建构并运营,邀请新闻当事人、报道记者、自媒体人、普通读者以及相关专家入驻,同用户一起进行新闻价值的再挖掘。其试图建立的“新闻+社交”的闭环,是互联网平台逻辑的产物,它颠覆了新闻生产模式,为业界提供了内容深耕的新思路。
(一)社交属性提升新闻阅读黏性,“圈内人”入驻彰显平台专业形象
在“关注”版块,用户可以关注其心仪的“澎友”,时刻了解他们的观点、动态。经笔者测试,在新用户还未有任何关注对象的时候,澎湃官方会给出22位用户推荐给新用户进行关注,用户ID和个人简介分别见下页表1。
可以发现,“澎友圈”官方推荐的名单里,前四位显然是澎湃的官方号,由澎湃编辑运营相关账号,推送各方面新闻。此外,“澎友圈”还邀请了科技、资讯、摄影等自媒体人入驻,还有所谓的“圈内人”的称呼,既贴合了“澎友圈”的栏目名,又显示出该用户相对专业的形象。在“推荐”版块,则是由澎湃编辑部相关算法提供话题词,实时追踪当下热点,让人快速获取新闻时事的重要节点。
在“澎友圈”中,每一个用户所分享的新闻下方都会有其他用户的点赞、回复,记者与用户、专家与用户、当事人与用户乃至用户之间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关系。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澎友圈”中的每个用户都成了一个节点与圈中其他节点相连,用户不仅可以获取新闻资讯并就此分享个人评论观点,还可以分享身边的新鲜事成为新闻直击者,在最近的距离内发出具体而准确的信息。在建立用户黏性的过程中,除了高质的新闻内容,用户社交网络形成的使用习惯也使得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性,澎湃新闻构建“澎友圈”社区正是力图走向社交加持下的新闻生产。
(二)“内容+社交”整合社交新闻平台,“新闻+服务”打造原创深耕空间
“澎湃”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十分重视受众对其新闻内容的反馈和挖掘。过去澎湃新闻的追问功能和追踪功能被整合到了“澎友圈”下面的“问吧”栏目,该栏目作为新闻追问功能的完善与补充,其实就是将这一功能从追踪新闻内容价值的单一链条扩展成为一个开放内容集成分享平台。
澎湃设计有“提问”和“跟踪”这两个功能,目的在于为读者反馈提供必要的途径,方便读者对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进行长期跟踪,并根据读者的提问和发表的观点,来实现媒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进一步互动。澎湃重视新闻问答的互动化,提高读者关注、参与的积极性,其报道团队与用户之间的高效、良性互动正是构建社交网络的基础,是对“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再次确认,以此形成“新闻+服务”的闭环。在此闭环中,澎湃得以发挥其优秀的采编团队能力,报道出高质量原创新闻,提供了内容的可深耕空间,进而再通过“澎友圈”的“问吧”版块与用户互动,进一步挖掘读者反馈,引导记者把握报道方向及力度,由此进一步提升新闻质量。概括而言,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为“问吧”提供了互动蓝本,“问吧”的社交互动成为新闻报道的线索参考。
例如在江苏抗洪救灾现场的报道中,澎湃新闻报道组的记者在“问吧”版块接受读者的提问。关于洪灾中的受灾情况等读者关心的问题,用户可以随时在这个版块里提问,记者会对读者的提问做针对性的回答。在互动中报道得以有序推进,相关内容也更容易受到更多用户关注。
在UGC成为内容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澎友圈中“提问”按钮是将UGC转化成新闻素材的重要一环。通过“问吧”主理人或曰“圈内人”的过滤,有共鸣、有价值的提问得到解答,在问答双方的互动中事实得以展开,互动文本也为大众所阅读。不过需注意的是,读者的“提问”能否真正助力新闻生产,不仅取决于读者的互动情况和反馈价值,更有赖于其机构媒体采编人员能否转变受众观念,从工作流程及理念上真正重视新闻用户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这对报业能否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澎友圈”是传统媒体走出以传者为中心的生产本位的具体实践,它不只是考察如何继续在社交媒体上传递新闻产品,而是通过吸纳用户参与,进一步考察人们如何在社交媒体的交往中生成新闻。
(三)新闻呈现生活化贴近用户习惯,传播环境扁平化模糊多重边界
“澎友圈”,顾名思义是澎湃新闻客户端仿照微信朋友圈的产物,其产品实际上追求将新闻呈现更为生活场景化。就像人们在刷新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自然浏览到新闻信息,澎湃也试图通过此形式将以往具有新闻阅读仪式感的阅读场景转化为一种生活日常的刷新动态习惯,这也是当前大部分移动端用户更为推崇的阅读样态。
在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支配下,人们将对自我阅读时间和精力都有着更为“吝啬”的把控,特别是在短视频势头正猛的今天,一篇几百字的文字新闻要想有提供足够价值的信息量以受到读者关注,尤其需要原创层面的深耕以及呈现方式的革新。在各大新闻客户端中,深度文字报道的生存空间正被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不断压缩,长篇累牍的内容似乎也与如今崇尚简明的手机移动客户端格格不入。
为了改善此类问题,在“澎友圈”的界面,用户只需下滑刷新就可以阅读圈内推荐的新闻动态。由于澎湃官方运营者的存在,用户刷新到的新闻往往也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加之该界面内容类似微博,有140字的字数限制,更符合用户轻快的阅读习惯,免去了理解上下文的时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选择跳过、略读或是点击链接了解详情,符合用户社交习惯的阅读界面也提升了新闻阅读的效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澎友圈”的呈现中,机构用户(官方新闻主理人)以及普通用户的权重相似,且在内容呈现上没有明显差别,这当然有利于信息传播平等交流,但是也带来了阅读体验上的混淆。首先,专业用户和业余用户处在同一平面,不再占据权威高地。其次,公共和私人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新闻信息与用户个人的生活随想处于一屏幕,私人话题随时可能公共化。由此还有事实和意见的模糊,报道和评论穿插让读者难以分辨,由此还带来真实与虚假的不可确认。值得思考的是,在此种完全平权的传播环境里,真与假、事实与意见、专业与业余、公共与私人的边界同时被模糊,这实际上也损失了传播的效率。对澎湃这样的机构媒体而言,打造这样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其专业性的塑造还有待商榷。
表1澎湃新闻客户端所推荐的22位“圈内人”
三、结语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也需要从内容市场的需求出发,把握移动化、碎片化时代下的用户对新闻信息的消费需求与特征。澎湃新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指导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通过“内容+关系”的双重加持整合形成社交新闻平台,又以“新闻+服务”的模式打造除原创内容的可深耕空间,以“澎友圈”的形式将新闻呈现生活化,传播环境扁平化,推动自身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转型升级,是用户思维再造新闻生产模式的典型案例。
笔者发现,即使是在平等的“澎友圈”中,更受用户关注和欢迎的也依旧是澎湃推荐的新闻主理人和专业媒体人,足可见真正高质量的新闻仍需要专业新闻人以专业流程进行生产,用户的新闻阅读与信息摄入也需要有一定的把关存在。
因此,尽管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流程,但这不仅不代表新闻的专业性会由此衰落,反而是带来了专业新闻的新责任——更严格审慎地筛选和排列,将含有事实、宣传、谣言和怀疑的混合物转换成真实的和可信的新闻(科瓦奇,罗森斯蒂尔,2011/2014:176)。在移动互联网塑造的全新传播环境中,新闻机构要放下身段,改变自身议程设置者和对话管理人的角色定位,通过提供给用户参与信息交互的平台,并在此平台上提供事实、求真、客观分析,为对话增加价值。平台之上,媒体不再由自身属性天然获取权威,而是凭借自身专业性受到更多用户赋权。“新闻也不再是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科瓦奇,罗森斯蒂尔,2011/2014:178)唯有如此,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朋友圈才能越做越大,越来越广。
主持评点
本文以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澎友圈”为例,观察和研究了“用户”因素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影响。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和记者号称为读者(用户)服务,但是很难真正做到,今天用户的力量得以凸显。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作者发现,尽管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流程,用户扮演了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但这不仅不代表新闻的专业性会由此衰落,反而带来了专业新闻的新责任。
作者施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