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遏制炒作“高考状元”的冲动,就要在其利益上“动刀”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1-06-24 22:32
摘要

​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但消除人们的“状元情结”却很难,高考成绩放榜第一天,人们就见到了各种花式炫耀高考状元。

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但消除人们的“状元情结”却很难,高考成绩放榜第一天,人们就见到了各种花式炫耀高考状元。

高考考出好成绩,对于考生及其亲友来说,皆大欢喜,喜大普奔地高调一点,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则十分不妥,不仅涉嫌向社会传导“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错误的价值观,还很容易被各方利益裹挟,“高考状元”被炒作成了“工具人”,甚至发生乐极生悲的事。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几乎是多年来高考成绩揭榜前教育部门的“必修课”。三令五申之下,恶炒“高考状元”的现象有所遏制,但仍未断绝。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单位和机构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对炒作“高考状元”仍旧“情有独钟”,面对教育部门的禁令,明着不敢炒作,就变着花样,挖空心思地进行花式炫耀。

有些欲盖弥彰的花式炫耀,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学校将“凡尔赛文学”进行到底:表面上明确告知师生要严守教育部门的纪律,不要向外泄露高考成绩的相关信息,却又故意加上一句“不允许宣传我校中得状元,更不能暴露文科裸分和总分状元都在我校……”。有人说,这就如同医生说“我不方便告诉你儿子的性别”那样搞笑!其实,这哪里是开玩笑,人家是认真地在宣传自己的学校出了“高考状元”,玩这样的“小花招”,不过是自作聪明地既想炒作,又不想担违反禁令的责任而已。

有些自媒体和媒体则演绎了一出出“掩耳盗铃”。譬如,一自媒体将江西的两名文理科高分考生称为“2021年考的比较好的两个人”,而四川一媒体则使用“XXX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标题,展现高分考生的过往履历。如果说这些玩弄文字、隐晦的宣传,多少对教育部门的禁令还有所忌惮,那么安徽某两所学校争抢一个“高考状元”的闹剧,则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鲁莽地来了个直白。

那么绞尽脑汁地宣传炒作“高分考生”“高考状元”,是对“学霸”有“真爱”才一往情深的吗?当然不是,旁观者其实看得明明白白,不过是“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媒体、自媒体要的是流量,学校要的是政绩和吸引优质生源,教育培训机构则是要大张旗鼓地营销取利……

所以,要揭穿花式炫耀“高考状元”的各种花招,遏制住各方炒作“高考状元”的冲动,就要在他们的利益上“动刀”。对于学校,要端正其领导干部们的政绩观,对教育质量的考核评价,不能出了个“高考状元”就一俊遮百丑,就要给予重奖提拔,而是要综合全面、公平公正、科学地评价。在玩花式炫耀方面,一些媒体和自媒体表现得尤其活跃和突出,但也错漏百出,标题吸睛,可斩获流量,却浑然不顾内容道听途说、自相矛盾……对于这样的炒作,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监管与追责。至于某些培训教育机构借势夸张营销炒作,教育监管部门则当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严格执法才能以儆效尤。

关于高考的故事有很多,社会公众应当将关于高考、关于教育的讨论进行得更广泛更深入一些,当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在“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的身上时,相关的炒作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而考了高分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们,也当有起码的自我警醒,不要自觉不自觉地“配合”相关炒作,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还要敢于维权。毕竟,高考胜利只是迈向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成为“主角”的机会还有很多,要一步步踏实地走,要经得起诱惑。

总之,杜绝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要多方共同作为,让那些炒作的“花招”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泛不起“浪花”。

(原标题《特评|遏制炒作“高考状元”的冲动,就要在其利益上“动刀”》)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党毅浩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