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深圳两会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2位院士代表和7位院士委员,数量为深圳历届两会之量。
小政注意到,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在深全职院士已增加到61人。这意味着,差不多7位在深全职院士中就有1位作为代表、委员上会。
这其中,当选为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广东省深圳市委员会委员的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教授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陈晓非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陈十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小政采访了几位上会的院士代表、委员,记录下他们就深圳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加快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01
加快引进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
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徐扬生委员接受小政采访时说,深圳应更加重视创新链融合发展、高端科技人才吸引和培养以及深化深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
“我的观点是,只要五年左右,我们就能攻克现在这些‘卡脖子技术’。”徐扬生坦率讲出了自己的判断。他思考的问题是:解决了现在这些“卡脖子技术”,我们又会遇到新的“卡脖子技术”,怎么办?
在徐扬生看来,要摆脱被“卡脖子”的局面,我国必须在科技发展中实现创新引领。深圳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也正立足于此。
“创新已经是深圳的鲜明特质。”徐扬生说,从全链条的条件来看,深圳有全球其他地区都难以匹敌的优势。深圳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制造链非常完备,应用型的人才也比较多,这给深圳带来很好的创新环境。但相对而言,高端基础人才仍然有所欠缺,深圳的基础科学还比较薄弱。
徐扬生认为,深圳应继续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环境,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我认为深圳起码要吸纳到2000名高端人才,才能在基础创新方面达到比较好的局面。目前据我所掌握的情况,在深圳从事基础科学的高端人才只有五六百名,还远远不足。”
徐扬生认为,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目前深圳高等教育界正在通过对接香港资源,通过深港合作加快前沿产业的研究步伐,深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02
今后主要发力点应放在“基础研究”上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
“深圳是一座极具创新活力的年轻城市,代表中国很多城市的未来。”薛其坤代表接受小政采访时为深圳的创新环境点赞,建议深圳未来持续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
薛其坤说,深圳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彰显了信心,抓住了关键。他认为,深圳在“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方面表现良好,今后主要发力点应该放在“基础研究”上,即在未来产业的原始科技创新和科学发现方面作出贡献,在现代技术、未来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作为新代表,薛其坤带来《关于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实验室设备共享的建议》。“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对科技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他说,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端科研资源密集分布,具备建立实验室设备共享示范试点的先天条件。“具体可从以下入手:推动仪器共享立法,建立共享管理考评机制;加强仪器分类管理,搭建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操作人员培养,完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仪器共享率。”
薛其坤认为,“构建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促进原始创新的关键。”人才的培养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深圳应该努力建设一批在世界科研领域有话语权的高等院校。
03
年轻人的好奇心是创新的核心力量
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陈湘生代表接受小政采访表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是要将高校、企业结合,利用好高校人才资源,完善配套政策,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链条。
“高校学生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力量,要撬动年轻人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学生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创新,完全依靠科研单位做0到1的创新是不够的。”陈湘生认为,要以高校资源为基础,把市场需求作为驱动,重视激发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他看来,深圳已具备科技研发的优势,但在形成“政企产学研”一条链的创新上还欠缺连贯性。深圳高校作为创新链上的基础环节不可缺失,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结合也是强大的助推力,每一个创新链上的环节都缺一不可。
陈湘生认为,要发力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政府应从制度、政策上进行引导,在资金投入以及创新环境的打造上都要加大力度。深圳创造了优渥的成果产业化环境,民企可以自由且快速的采用创新成果,要把政府、企业、机构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按照实际价值与贡献来界定人才,人才可以是科学人才,技术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等。”陈湘生表示,要扫除“人才引进”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04
深圳未来能在世界科技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上会的代表委员,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大会上,还邀请了外籍院士来旁听。小政采访了其中两位院士,他们在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表达了对深圳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药所首席科学家、瑞士科学院院士霍斯特·梵格对科技创新领域尤为关注,“深圳过去五年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未来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实现这些目标对这座城市和深圳市民而言都将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说,在深圳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也相信深圳未来能在世界科技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为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斯彼克曼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说:“深圳未来五年计划建设更多医院,这让我印象深刻,大力提升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会让市民的幸福感大幅提高。”
(原标题《院士代表委员论创新,深圳如何提升“五力”打造“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