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论 | 全媒化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 ——以英文《深圳日报》为例
2021-04-27 10:19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康 威

英文日报在“讲好中国故事”大任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英文日报如何融合发展,关系到塑造国家形象、维护中国利益和进一步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本文以英文《深圳日报》为例,提出英文日报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用精确用语讲述精彩故事;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全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增强产品意识,最大限度提升用户体验等几方面的对策,才能在融合发展之路上保持主流地位,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全媒化    英文日报     融合发展    英文《深圳日报》

一、研究背景与我国英文日报的发展现状

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亦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国内传媒业一支特殊的队伍,英文报纸担负着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更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当一些西方反华媒体歪曲事实,抹黑中国,刻意误导海外民众,制造对中国人恶意的舆论气氛时,我们必须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回击错误观点、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用国际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彰显中国立场、阐明中国主张。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国内的英文报纸在跨地域、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不言而喻。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除了国家级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外,中国内地目前还有二三十份地方性英文报纸,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地方性英文报纸大致分为两大类:英语教辅类报刊和英语时政类报纸。其中新闻时政类报纸,如英文《深圳日报》和英文《上海日报》,目标读者群主要为外籍人士、本土的英文爱好者以及来华访问旅游的各国人士,其刊载的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文化、生活时尚、风俗等各类资讯信息,并越来越多地作为权威信源被境外媒体加以引用和报道。

顺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国内英文报纸近年来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利用自身语言方面的优势,借助新的媒介形态,全力打造全媒体平台,以期提升和改善用户体验,让专业和有价值的新闻产品能够触达更多海内外用户。本文将以深圳报业集团旗下英文《深圳日报》为例,从内容、平台、用户、经营等多个维度,梳理全媒化战略背景下英文日报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回顾和总结,为国内传统英文纸媒基于移动端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英文《深圳日报》创刊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是内地华南地区唯一一家英文日报。继2007年建立官方网站,推出数字版英文报纸后,该报不断加快其数字化、移动化、视频化转型的步伐,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上线了英文客户端,开通了脸书、推特、优兔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账号,同时承接地方政府英文网站,助力深圳国际化建设,形成了“纸媒+网站+客户端+两微+国际社交媒体+代运营”全覆盖的融媒体矩阵,在多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对外报道,向全球网民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塑造深圳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英文日报全媒化融合发展路径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用精确用语讲述精彩故事

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海量信息唾手可得,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为了博取点击率、提高流量,不惜使用夸张和耸人听闻的标题,通过恶意炒作热点话题、散播虚假信息、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等各种手段来吸引眼球。如此种种的网络信息传播乱象,不仅引起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的高度关注,祭出重拳予以严厉打击,同时也引发媒体人重新思考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现实意义以及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新闻从业者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与传播。如果说优质内容是媒体永恒的根本,那么真实就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纸媒的优势在于权威、深度、真实、准确,如果不能坚守这些核心优势,则纸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将无从谈起。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活动的期望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即使媒介的社交化发展使得人人都握有麦克风,能够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但于新闻场域而言,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的专业门槛等都依旧存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未被消解。[1]

英文《深圳日报》一向重视新闻专业主义,并以严谨严肃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新闻信息。为了防范虚假失实报道,英文《深圳日报》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在编译稿件中明确交代新闻来源,指明事实、观点、材料的出处。如果来源稿件相关信息出处不明,编译者便多方求证、小心核实,保证新闻报道和资讯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准确性。对于自采稿件,该报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注意多元主体的表达,把握新闻五要素,用事实说话,做客观公允、有价值的新闻。

部分虚假新闻的传播是有人别有用心故意为之,但也有一些“假新闻”当属“无心之过”,可能源于记者的粗枝大叶,也可能是采编的其他环节把关不严,未能及时查堵漏洞所造成的。虚假失实报道,不仅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形象,媒体机构对此必须严加防范。

新闻用语的准确性是英文《深圳日报》采编人员另一个关注的重点。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用语必须是准确的。英文《深圳日报》的受众中有不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其中不乏曾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归国人员,他们的英语基本功扎实,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且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对于新闻报道中专业术语的运用有着极强的评判能力,这就要求英文《深圳日报》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除新闻专业知识之外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证新闻产品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而受众中相当数量的外籍人士,也在时时提醒该报的采编人员,在将中文转换成英文时,要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避免因措辞不当、语义表达不清等问题导致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误读和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确保“故事”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英文《深圳日报》进一步要求采编人员研究如何“讲好故事”,不断创新和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多采写和编译故事性强、能体现贴近性、趣味性和人文主义情怀,符合目标用户阅读习惯的新闻报道,提高亲和力和感染力,以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该报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部分报道以及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外籍人士专栏文章,大多体现了这一报道原则。

(二)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全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人类由原始的口语传播,到发明文字开启了文字传播时代,到后来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发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媒介技术的革新。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都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如今,我们又踩在了一个时代的节点上:纸媒的黄金时代已在我们身后,新媒体横扫一切的势头愈演愈烈,一场颠覆式的媒介迭代进化正在我们眼前上演。

2020年9月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3]意见同时强调,要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知晓天下事”,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手机网民装有新闻客户端,54.6%的用户关注新闻资讯是否有音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直观化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形式。[4]

网络新闻时效性强,可以突破时空阻隔,满足受众在互动、共享的新媒体时代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刷新闻”的需求。凭借网络平台,信息资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新闻传播更加高效,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元化。国内英文报纸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坚持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和对外传播形式,探索如何在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全球化传播环境下“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英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传播效果。

依托其传统纸媒丰富的内容资源,英文《深圳日报》近年来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推进新旧媒体部门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报网联动的全媒体“对外传播矩阵”。除了PC端的官方网站,英文《深圳日报》还开通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脸书、推特、优兔等社交媒体账号,在移动端建立了新闻资讯APP,基本完成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移动传播布局。

融合发展背景下,英文《深圳日报》对外传播渠道得到有效拓展,网络用户可以从世界各个角落一秒“直达深圳”,纵览各类生活娱乐资讯和新闻信息;新闻时效性进一步增强,国内外突发时事热点新闻得以通过该报的客户端和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对外传播的呈现方式愈加立体多元,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元素,丰富了报道方式和用户的阅读体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原创性视频是当下媒体用户极为青睐的一种新闻内容承载模式,也是英文《深圳日报》全媒体传播矩阵中的一个亮点。为了满足用户对视频这一新的传播形态的需求,英文《深圳日报》成立了专门的双语视频团队,购置了数台无人机和专业视频拍摄和制作设备,并通过资源倾斜、人员保障等手段,全力支持视频团队的拍摄工作。该团队制作的不少视频作品在海内外引起较好的反响,2020年5月份拍摄的“中非一家亲”系列视频,在优兔上发布后更是取得单条阅读量超百万这样实实在在的成绩。

(三)增强产品意识,最大限度提升用户体验

英文《深圳日报》从创刊之初对目标用户就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认识,并在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有意识地针对其目标用户的特点以及该报独特的定位和属性开展选题策划、采访报道、编校审读、品牌推广以及广告运营等工作。

一道丰盛的“信息大餐”,离不开种类繁多的新鲜“食材”。英文《深圳日报》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制作两份选题菜单,分别由值班总编审定,从信息采集源头入手,严把选题关。下午编前会上敲定的第二份选题菜单,会根据新闻的最新进展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为用户整合精炼出最有价值的资讯信息。

在网络时代的传播语境中,曾经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已蜕变为媒体争相取悦的“用户”。新闻内容的产品化也促使媒体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以“产品”思维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内容”。好新闻的标准有很多,但从用户的角度看,首先一定要“对胃口”,否则很难激发用户的阅读欲望,更遑论传播效果了。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文日报的外籍用户对于“宣传味儿浓”的官方话语和报道颇有抵触,甚至是反感。针对外籍用户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英文《深圳日报》从对外报道的效果出发,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一直坚持“对外三贴近”原则和“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在题材选择上既高度重视用户想知道的,包括深圳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经验,也充分展示他们应该知道的现实,报道深圳在国际化进程中,尤其是“双区驱动”战略下为实现先行示范区五大发展目标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在表达方式上充分尊重新闻报道规律和特点,贴近他们的认知图谱和阅读习惯。这既让外籍用户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深圳,同时也赢得了他们对英文《深圳日报》的认可和信赖,取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英文《深圳日报》发力的重点。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渴望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需要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看病就医、休闲娱乐等各类实用信息。抓住用户的这一“痛点”,英文《深圳日报》加大本地新闻和生活资讯的刊发力度,深耕细作每一篇稿件,精心打磨每一件新媒体作品,力求为用户全面、及时地呈现特色鲜明的内容。全方位记录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点滴的“外国人在深圳”栏目、教外国人学讲中国话的“潮词潮语”栏目、帮助中国人学英语的“读热点新闻,学热门词汇”栏目,以及“外籍人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的体会和在深感受”等报道,都是该报较有代表性的,具备“高识别度”的特色内容。

在英文《深圳日报》每周一次的评报会上,全体采编人员会围绕新闻选题、角度切入、标题制作、导语写作、遣词造句、背景材料运用等展开点评和讨论,研究如何用外籍人士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深圳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新闻事实很重要,但新闻背景的交代同样不容忽视。有时不交代背景,只孤零零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会令不了解深圳的外国读者“摸不着头脑”。所以,通过背景材料阐明新闻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可以解答、澄清用户的疑问,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用户建立对深圳乃至中国的正确认知,对提升新闻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用户至上,体验为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小细节”和“小动作”来实现的大目标。当用户的注意力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英文《深圳日报》迅速调整采编策略,将新闻传播阵地延伸到网络空间,通过构建多元传播渠道,满足用户多平台阅读的需求。近年来,视频成为传播新闻的重要形态,英文《深圳日报》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视频团队,投入人力物力专注视频新闻的制作。为了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了解深圳经济特区过去40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该报对深圳经济特区GDP总量、工业总产值等重要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将这组数据信息做成图表,刊发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专版上,用生动直观的呈现方式,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新媒体平台为英文《深圳日报》实现与用户全球范围的即时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英文《深圳日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用户不仅可以随时接受和回放信息、发表评论、点赞转发,还可以通过网上订阅报纸、报名参加该报举办的各类活动。2020年深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英文《深圳日报》举办了“国际友人在深”摄影大赛、外国人中文演讲暨中华才艺大赛等线下活动,增进了该报与外籍用户的情感交流,丰富了外籍人士的业余生活,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新型运营模式

传统纸媒在经历了转型初期的阵痛后,开始逐渐形成新的共识:“互联网+”的时代,纸媒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传播格局,以优质内容为依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借助多元信息发布渠道,重塑纸媒的传播生态、商业模式和盈利机制,为纸媒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智媒时代,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OGC(机构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被上传到网络空间,并汇聚成日益汹涌澎湃的信息海洋。信息洪流之中,纸媒必须明确自身的产品定位,用有个性、有见地、有魅力的内容,满足用户移动化、差异化和碎片化的信息需求,争取更多“浮出水面”的机会,以触达潜在用户。无论未来成功转型的纸媒采取何种盈利模式,专业化和高品质的新闻内容输出将始终是纸媒的立身之本。缺乏有竞争力的内容,付费阅读、售卖数据、信息服务、原生广告、媒体电商等任何一种“变现”模式,都将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媒体生产的内容需要渠道传播。新媒体时代,任何内容产品如果不能嵌入社会关系渠道中,哪怕再有价值、传播的力度再大也有可能死在社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无法达至终端用户的接触界面。[5] 因此,传统纸媒在搭建网站、应用程序等自有平台的同时,还要加强同第三方开放平台的合作,以实现借力发展,“借船出海”。英文《深圳日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主动尝试过多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盈利模式:举办英语角、开展英文培训、组织英美游学夏令营、为外籍人士规划旅游路线、试水分类广告……为了将可经营性板块分离出来,该报注册成立了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找到了一条适合深圳城市发展定位和报社自身发展特点的运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尽管仍然需要在新媒体产品的品类、自采深度报道的数量、采编流程再造、线上线下内容同步策划、用户数据分析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但英文《深圳日报》已经走在了新旧媒体深度融合、加快全媒体建设的路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假以时日,这份内地华南地区唯一一份英文日报一定可以通过拥抱新媒体和新技术、建构新业态和新渠道,在对外传播、深圳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康威系英文《深圳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 曹主敏.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J].新媒体研究,2018(22):118.

[2] 陈坤.探索媒介技术驱动下的传统媒体转型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52.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20-9-27(1).

[4]李雪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出炉 短视频走上发展新赛道[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www.peopleweekly.cn/html/2020/caijing_0805/38553.html

[5] 喻国明.融媒体发展的战略逻辑与操作路线[J].北方传媒研究,2019(4):7.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