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深圳:循法度讲规矩爱文明带来更多法治获得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文 杨少昆 何龙 刘钢/图
2021-04-24 09:40


徜徉龙华民法公园、盐田宪法公园、大鹏生态法治公园,“法治之花”在各区渐次盛放,市民在享受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法律知识,亲近法治文化;

深圳民法公园

来到宝安黄田社区,当事人通过延伸到家门口的在线司法确认服务,几分钟解决一起劳资纠纷,既不用跑法院,也不用交诉讼费;

宝安法院西乡人民法庭将审判庭搭建至铁岗社区广场,审理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

走进前海蓝海中心,一家“走出去”的深企借助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三天就了解了当地国家有关医疗物资的合规要求和法律规定,顺利出海……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成为前海窗口设立的第一个商标申请案例

一座城市的法治水平,常常体现在细微之处。法治,在深圳看得见摸得着。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法治轨道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奋力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让法治建设的成果春风化雨沁润民心,让鹏城市民和企业收获更多的法治获得感。

锚定民心民意立法,让法治保障真正浸润深圳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立法,为电动自行车立法,为个人破产立法……深圳以事无巨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立法,以问题为导向,为社会发展突破法制障碍。如今,深圳把脉时代,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生物医药、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立法,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立法成果,为国家前沿新兴领域立法探索经验。

阳光透明执法,让市民“看得见、心里明”。出台全国首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全国首创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全国首个法治政府信息平台,主动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市39个执法部门的2000多项监管执法事项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刀刃向内”,行政复议在深圳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目前深圳99.9%的行政案件得以实现跨区划管辖。2020年,深圳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首批获评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真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法律服务就提供什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等法律机构落户;金融法庭、知识产权法庭正式运行,成立深圳国际仲裁院、前海法院、前海知识产权检查研究院;构建起集仲裁、调解、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查明为一体的全链条法律服务保障体系。企业走到哪里,法律服务就跟到哪里:成立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深化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建立司法、仲裁和调解相衔接的跨境商事争议解决中心,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深圳。

前海法治大厦是前海第一栋永久性公共建筑

服务创新创业,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创新是深圳发展的密码,深圳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推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落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加大交流合作、统一粤港澳裁判标准,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在2019年开始探索导入港区陪审员参与庭审的做法。深圳创客法律中心投入运营,专门为创客提供专业、公益法律服务,是国内首个针对创客群体提供专家辅导的法律服务平台。

打造指尖上的法治城市,深圳在全国首推“深圳法治地图”移动端平台,把深圳人与深圳法治资源连接起来,让市民快捷找到法治资源在哪里,可一键搜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机构等1600多家法律服务机构,并将服务延伸到晚上九点,法援机器人则把服务延伸至全天候,所有服务均为“一站式”、均在“半小时”服务圈,真正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到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群众手边,触手可及,让获得感更充实。

宝安区新安街道办司法所工作人员为市民释疑解惑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们纷至沓来。如今,“来了就做守法人”紧随其后成为一句新宣言,彰显了深圳将法治和规则融入血脉中的城市精神。正如坐上深圳的机动车,系上安全带已成为习惯;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行人可以放心穿行;群众不用“讨好”行政部门人员,因为他们知道“一切都得按规矩办”。法治是宏大的,它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政治文明高度;法治是可感的,市民用最直观的感受,传递着法治成长的脉动。循法度、讲规矩、爱文明,深圳人对于法治的信仰,早已镌刻进血肉里。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示范城市,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深圳如何释放出更大的法治红利,这是新时代的一道“必答题”。这意味着,深圳要继续保持“优等生”的领跑姿态,正确处理“蓝图”与“施工图”的关系,继续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深入迈进提供“深圳样本”,努力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央媒聚焦深圳法治建设】

法治,已经成为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深圳法治建设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目光。

2019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专版文章《法治与文明照亮城市未来》,肯定深圳法治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文章指出,自1992年7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议案,赋予深圳特区立法权,深圳立法屡创“全国第一”: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律师条例、政府采购条例……作为立法“试验田”,改革开放40年,经济特区立法权为深圳经济的腾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法治也成为深圳最好的营商环境,汇丰集团因前海法制健全、法律服务水平高,可以适用香港法、域外法来审理案件,最终在前海设立区域性总部,并和前海金融控股公司合资成立了汇丰前海证券公司,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法治已成为深圳壮丽辉煌40年的迷人底色,也是支撑深圳昂首阔步走向未来的坚实底气。

2020年4月17日,《法制日报》(现更名为《法治日报》)在其法治政府专版刊登头条文章《深圳祭出组合拳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新标杆》,点赞深圳法治政府建设。文章指出,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把“法治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对标新要求,谋划新举措,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关键少数”带头示范,全市开展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情况书面报告工作,覆盖11个区、19个市委部门和34个市政府部门;用足用好立法权,创造了国内多个立法上的“第一”,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制度红利,同时也为国家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启动“深圳法治通城行动”“星期一查电梯”“星期三查餐厅”“九号查酒”“农产品任你查”等一批“直播式执法”项目,将一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行政执法“账本”摊开到公众面前,让监管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2020年10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6集电视专题片《先行》,其中,第三集《法治之道》,以生动的故事专门讲述了深圳法治先行的范例。该专集从深圳市档案馆保存着的一份30多年前用钢笔书写的材料发出深圳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改革先声娓娓道来,透过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网络拍卖波音747大型运输机、中国最大金额的国际仲裁案等生动的小故事,从立法、用法、护法、守法等各个角度,彰显深圳的法治精神。深圳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伴随着法治和改革的突破,不仅在立法上先行先试,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创新,突破旧有的思维,结合最新技术与平台,切实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服务市场主体。

【深圳法治建设大事件】

2016年

启用中国首个可以受理国际投资仲裁案件的仲裁规则。

2017年

国内首部地方性辅警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警务人员辅助条例》通过;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在前海揭牌。

2018年

成立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

2019年

深圳法院成立破产法庭;深圳国际仲裁院在国际上首创 “复裁制度”。

2020年

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资源法庭,实行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

2021年

1月,全国首座民法主题公园——深圳民法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

3月,《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施行;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正式挂牌成立。

【专家点评】

深圳经济特区立法研究中心主任 黄亚英:

深圳作为法治示范市,是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的试点城市。深圳不仅仅是过去的经济特区,更是走向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对深圳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

在特区条例的基础上,深圳又建立起来一个数千部的管理办法,这样三层架构形成了深圳完善的法律规则体系。应该说,整个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法制不断完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马怀德:

深圳没有辜负中央的期待,也没有错失立法方面的机遇,她充分利用了特区立法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制度保障,实现了社会发展、城市治理的良好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张翼:

深圳的实践说明,把法制转向法治的过程当中,深圳做出了一个很重大的探索,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然后以立法的方式完善,形成21世纪新的城市增长模式。

编辑 吴冰冰 审核 刘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文 杨少昆 何龙 刘钢/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