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坪山区马峦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通全面依法治国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辖区群众对法治的更高期待。
强普法重教育,守法意识明显提高
马峦街道建立“长效化、高效率、整体性”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普法宣传;全面开展社区居民学法用法;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2020年,街道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在辖区营造了良好的普法氛围。
马峦街道以《民法典》普法宣传为切入点,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民法典》,面向群众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从而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
马峦街道强化普法阵地,发挥综治中心、校园普法教育基地、法治宣传栏、社区公共服务站的作用,借力微信公众号、LED电子宣传屏等普及法律知识,建立马峦街道普法志愿者队伍,制作马峦街道办事处法律实用读本,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园等活动。
马峦街道把法治元素纳入社区规划设计,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使居民从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积极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示范活动,改造升级马峦法治主题公园,引导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社区建设,为深入实施依法治街战略营造更加良好法治环境。
严执法重实效,系统保障更加有力
马峦街道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领域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从行政执法主体、依据、程序等方面逐步提高执法公信力,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马峦街道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咨询网络,完善法律援助服务大厅标准化窗口建设,拓宽法律援助渠道,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和援助水平。通过购买律师服务,推动法律专业人员进驻社区,形成社区法律顾问“1+2+5”(1个社区配备1名律师+1名律师助理,每周工作5天)工作模式。
马峦街道贯彻落实“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总体要求,从信息发布、政策公开、管理服务、执行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城市信用建设等方面,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持续、规范、有序开展,并不断完善信息公开的内容、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转职能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马峦街道围绕“攻坚突破年”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转变与“放管服”改革不同步的顽疾,清晰合理确定政府及部门职责权限,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马峦街道深入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外资企业、商会、协会参与制定重大涉外政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优化环境·法惠民企”活动。
马峦街道坚持监督指导优先、服务维权并举,对辖区的用人单位开展日常性的劳动监察活动,积极帮助务工人员和用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运用日常巡查、书面审查、用工信息采集等多种方式,普遍开展企业走访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不断提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效维护辖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勇创新走前列,经验模式逐步升华
马峦街道落实“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要求,不仅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还先行示范、创造标杆,打造“坪山经验”、“马峦经验”。街道将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依据《民法典》《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开拓大型住宅小区和城中村治理新路径,建成深圳市首个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完成党建引领基层法治化、智慧化治理跃升,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马峦街道改创结合,不断探索人民调解新模式。始终坚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以化解矛盾为主线,着力构建多元化人民调解工作架构。大力推进调解由“情、理、法”向“法、理、情”转变,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最大限度依法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启动“大调解”工作机制,制定相应预案,明确责任人及时介入进行调解;坚持日常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化解矛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
编辑 姚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