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现场|为什么是《直播港澳台》

2021-01-17 13:0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这是深圳电视新闻史上的里程碑,是广电新闻人对经济特区 40 周年的献礼。

深圳广电集团直播港澳台主编 曾子瑾

获奖篇名: 直播港澳台

类     型:新闻名专栏

作     者:陈艳红 钟汉荣 管姚 王磊 林潇

丘倩怡 张美曦 黄海宁 赵楠 戚旻

获奖单位:深圳广电集团

奖项名称: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年份:2019年

这是深圳电视新闻史上的里程碑,是广电新闻人对经济特区 40 周年的献礼。

——题记

2020 年 11 月 1 日,重磅好消息传来:《直播港澳台》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其中,“新闻名专栏” 序列是一等奖级别的重磅奖项,含金量格外高。这是深圳 37 年电视新闻史上第一个中国新闻名专栏。这不仅是对《直播港澳台》的最高褒奖,也是深圳广电新闻人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献上的一份大礼。

那么,为什么是《直播港澳台》?

《直播港澳台》的“神奇魔法”

《直播港澳台》的老朋友想必对一句话印象深刻: 关注《直播港澳台》,精准掌握全世界。这不仅是每晚节目开播时主持人的开篇之语,更是《直播港澳台》栏目孜孜不倦十四年如一日的追求。

自 2006 年 5 月 1 日开播以来,《直播港澳台》始终秉持“国家立场,国际视野,深圳表达”的宗旨,经过多年持续创新积累,形成“节奏清新明快、深度分析见长、独家观点制胜”的鲜明风格。有传播学者曾分析称,打开《直播港澳台》,能感受到节目进程中有一种逻辑引力,把观众的注意力留在了屏幕上。这种逻辑引力是节奏,营造了节奏的是信息流。而《直播港澳台》的信息流,是依靠“多点”输出“多元”信息形成的。何为多点?目前,《直播港澳台》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地都有长期驻站记者,这种长时在地性, 让《直播港澳台》在当地构筑起广泛而又扎实的资源网络。

以北京为例,深圳卫视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准参与外交部、国防部、国台办例行记者会的地方卫视,而在 2019 年和 2020 年,深圳卫视记者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的提问机会。再看香港,仅2020 年,《直播港澳台》就专访了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立法会主席梁君彦,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等知名人士。这都与《直播港澳台》在“多点”的长期耕耘密不可分。

另一个“多点”,还体现在《直播港澳台》走出的一条“地方媒体参与大国外交、区域安全防务的新路” 上。近 8 年来,每年派出上百人次赴境外采访,积极报道 APEC、G20 和金砖峰会等中国领导人出席的重要国际多边峰会,从新闻现场带回一手报道和独家观察。以2019 年在泰国举办的东盟系列外长会为例,《直播港澳台》记者对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的独家提问迅速在境内外舆论场发酵,不仅第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榜,还被彭博社、联合早报、福布斯中文网等境外媒体转载。

何为多元? 2008 年,《直播港澳台》勇开风气之先, 在地方卫视中率先设立专职时事评论员,以“深度见长、观点制胜”策略,走出带有浓厚节目印记的新闻模式; 在此基础上,由全国各地顶尖专家学者构成的嘉宾库, 总能为新闻内容提供独到解渴的观点,洞察事态关键。

而依托节目品牌与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外眼”也出现在《直播港澳台》的节目中,比如在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期间,专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等,由他们解答“深圳为什么行”。这些来自境外的智慧之声就像一面面镜子,一方面为节目提供了多重语境下的全新关照,激励《直播港澳台》不断多想一点、多想一层,对国内舆论场进行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借力打力、为我所用,在重大题材上的精准发力,实现服务国家需求、提升境外舆论影响力的目标。

《直播港澳台》的“骄傲与谦卑”

从“名不见经传”到“新闻名专栏”,《直播港澳台》用 14 年的时间不断打磨积累。至今,《直播港澳台》已 150 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所有节目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享誉全国的“头部”栏目,打破了中国电视界所谓“新闻收视拼不过综艺电视剧”的定论, 为纠偏泛娱乐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而在全媒体时代,《直播港澳台》深知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迫在眉睫、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只有在网络舆论场的主阵地拥有一席之地,才能“飞入百姓家”。

目前,《直播港澳台》的全媒体 IP“直新闻”正不断丰满羽翼——从传播平台而言,形成了“1+5+N”, 即 1 个“直新闻”App,5 档电视端节目(包括日播的《直播港澳台》《正午 30 分》,以及周播深度专题《决胜制高点》《军情直播间》《关键洞察力》),和涵盖微博、微信、抖音、头条、腾讯、百度等头部平台的多渠道。

在话语引导上,新媒体不仅与电视端形成良性有效的联动,扩大彼此的传播力,更重要的是,“直新闻” 也正积极主动设置网络议程。如关注香港局势的网络专栏《香港一日》,自 2019 年 8 月 13 日至今保持日更, 在微信公众号上产生多篇 10 万 +、全网多篇百万 +,传播力可见一斑。而最新鲜热乎的案例,莫过于 10 月 12 日在“直新闻”首发的《全文 | 独家专访林郑月娥:不介意被深圳反超 港深要相互过河》新媒体文章,不仅在内地广泛转载,更在香港舆论场激起千层浪,包括香港 Now 新闻、明报、立场新闻、香港电台、无线新闻、有线新闻、香港 01、苹果日报在内几乎所有港媒都进行转载,更被英国广播公司、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路透社、德国之声、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报道,第一时间抢占舆论话语权,是“直新闻”影响力的最新注脚。

《直播港澳台》的“新闻铁军”

你或许会问:在“1+5+N”的背后,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今天为你揭晓答案:这是一支不过百人的“精锐之师”。2012 年,《直播港澳台》栏目组获国家人社部、广电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广电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 年,又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

新兵老将共冶一炉,学习创作蔚然成风,而这,或许也是《直播港澳台》永远活力满满、生机无限的重要原因。

要用三言两语解码“为什么是《直播港澳台》”, 并非易事。但一步一脚印,回首 14 年的每一篇报道、每一部作品,都是《直播港澳台》的铿锵足迹。

中国“新闻名专栏”的称号,不是终点,也不会是终点。“勇往直前”,深耕永不落幕的新闻业,就是直播港澳台蝶变为直新闻的追求。

专家评点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刘劲松 :


地方卫视能不能做好国际时事新闻节目?《直播港澳台》获得 2020 年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就是最好的回答。这档由深圳卫视于   2006   年推出的新闻栏目,曾面临过定位的困惑,经历了从“新闻资讯报道”到“多元观点输出”的定位转型,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目前已享誉业内外,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时事新闻栏目。


《直播港澳台》立足港澳台视角分析国际新闻,业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栏目在内容上紧跟时事热点,聚焦热点话题;人才储备上不仅培养了自己的一线记者和时事评论员,还借用嘉宾的“外脑”增强节目的厚度。新媒体语境下,作为地方卫视如何抢占媒介话语权、突出权威性,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做好国际时事新闻节目,是这档节目面临的新课题。此外,全媒体时代需要更为丰富的节目输出方式,可以凭借电视节目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多渠道输出能力。


编辑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