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现场|一篇优秀的新闻业务论文范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赏析
2021-01-17 12:03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朱建华

摘 要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撰写的、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从新的传播环境出发,提出了时度效的   新内涵、新挑战及新对策,观点精当,视野开阔,指导性强,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业务论文范本。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新闻论文 时度效 深圳报业集团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 每年组织评选,自 1991 年开始评选至今,中国新闻奖已有 30 年历史。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谓是“桂冠上的明珠”。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撰写,首发于 2014 年第 7 期《新闻战线》的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在第二十五届(2014 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一等奖。今天重读此文,对于新闻工作者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选题独到、时代性强

新闻论文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始于 1997 年。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变化之一是纳入了原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新闻论文奖,此后,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开始每年进行评选,评出的获奖论文数量开始走向稳定,如今新闻论文每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总数稳定在 20 件。每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论文仅 2 件,竞争格外激烈, 作为地方媒体,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的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能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属不易。这篇论文能获奖,选题独到是重要因素之一。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2013 年 8 月 19 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2014 年 2 月 27 日,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2015 年 2 月 19 日,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总书记频频提及的时度效。获中国新闻奖后,陈寅曾表示:总书记讲话中专门提及时度效,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史上从没有过的,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实践课题,就此,他结合自身从业多年体会撰写了这一论文。《军事记者》杂志主编朱金平曾总结了精品新闻论文的六个主要特征,其中之一是不可忽视时效性。陈寅的这篇论文, 就选题而言,无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本身就是对时度效的把握和实践。

好的新闻论文一定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2020年 9 月 29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规模达 9.40 亿。2019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作者朱建华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主编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中国知网检索,2014 年至今,主题为新闻舆论工作时度效方面的论文,每年都有数十篇,而《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除了选题独到外,时代性强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不同于其他传统的谈论时度效论文,陈寅在其《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的论文中,把时度效放在了互联网和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进行论述,这让文章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性。比如,陈寅在文中提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大幅跃升,时距不断压缩,及时性日益重要,首因效应愈加明显,出现了‘快者通吃’‘唯快不破’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24 小时在线,所有时间点都成了传播点,媒体需建立24 小时不间断报道模式,提供符合每一时段用户信息偏好的报道”。这些论述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

二、逻辑清晰、文风朴实

阅读《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一文,一个鲜明的感受是文章的逻辑架构非常清晰。全文 5700 余字,具体主题分为内涵、应用、着力点三个部分。其中, 内涵部分又具体分为“时有时代、时期、时刻之分”“度有数量、质地和层次之别”“效分多层面、多类型、多因素”;应用部分又具体分为“担当时代使命,围绕工作中心,抢占第一时间”“处理好与度相关的几种关系”“以效用赢得用户,用大数据看效果”“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着力点部分又具体分为“把握好时、度、效的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在着力点上下真功夫,做大文章”“把握好时、度、效,在增强传播影响力的前提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把握好时、度、效,结合本地实际,在舆论引导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新的传播环境,为时、度、效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我们在时、度、效上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时刻站在舆论斗争和传播变革的最前沿, 以把握好时、度、效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辜负所担当的历史重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编辑、研究员刘光牛在评析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时总结,要让整个篇章看上去有层次感、节奏感、韵律感,“在论文的行文和表达上,要逻辑清晰、层层剥笋、分析精准,整体有一个完美的呈现”。由此可见,论文的逻辑架构与清晰表达, 也是衡量和评价一篇论文优劣的重要标准。陈寅的这篇论文为新闻工作者写论文时如何改文风也提供了范例。

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人员原则上为新闻工作者,但唯一例外的类别就是新闻论文,《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明确,新闻教研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可参评新闻论文项目。论文要有理论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用苦涩难懂的学术化语言去表达,其实也可以用朴实的文风去论述严肃的学术问题,陈寅的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就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也为如何写好新闻论文在文风上也树立了榜样。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把改进文风作为重要一环。文风问题再一次郑重而严肃地摆在全党面前。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改文风不应仅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也应该体现在新闻工作者撰写的包括新闻论文在内的各类文章中。《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的论文文风朴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通俗易懂,道理讲得透彻明白;二是短句比较多,文章节奏感强,阅读体验比较好。

三、见解深刻、论证全面

评价一篇论文的优劣,从学术的角度而言,关键要看是否具有创新性。何为创新性?对论文而言,就是要看能否提出独到又深刻的见解。如何认识和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新时代尤其如何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时度效,陈寅在其获中国新闻奖的这篇论文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在文章开篇他就摆了出来: “一是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回归到新闻基本要素上来;二是要依照新闻舆论的历史新特点,提高认识和运用新闻基本要素的水平。把握好时、度、效,是实现舆论工作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效结合的必由之路。”就如何全面认识和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陈寅在有限的篇幅中提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具体如把握度务必要处理好几种关系:纪律与规律的关系;炒作与非炒作的关系;部分与全部的关系;正面与负面的关系;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他还提到:“时解决的是传播选题、主题的针对性、贴近性的问题,度解决的是传播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问题,效解决的是传播结果的有用性、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问题。三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之中。同时达到恰时、适度、有效,才是良好完整的传播。”这一独到观点也让人印象深刻。

媒体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主流媒体集团的负责人,陈寅的《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这篇论文,从新的传播环境出发,提出了时度效的新内涵、新挑战及新对策,整篇文章论述全面系统,理据充分,富于创见,对于新闻工作者全面认识和把握新闻的时度效具有参考意义。比如,对于新闻传播的时,陈寅在文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宏观上,时指时代,新闻是时代的产物; 中观上,时指时期,时期通常以几年乃至十几年为限; 微观上,时指时刻,新闻事实发生当时即有条件披露的, 报道越快越好。这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时的阐述,做到了论证全面,从而避免了认识上的单一性、局限性和片面性。

四、案例精当、有指导性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看,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某一篇报道的总结分析,是很难获中奖的。此外,从获奖新闻论文的作者信息看,媒体一线编辑记者占比较低,媒体的中高层人员撰写的新闻论文更容易获奖,因为媒体的中高层人员尤其是高层关注的问题很少局限于对某一篇报道的总结分析。陈寅的《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这篇论文,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全文并非是对某一篇报道的总结分析,而是对新时代如何全面认识和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的一次深入思考,文中提到的例子虽然不多,仅有深圳报业集团第一时间启动中国梦宣传报道、《深圳特区报》2012 年“龙年新春八评”、《深圳特区报》开设《改革进行时》《改革现场》等栏目聚焦改革热点、深圳报业集团发起“化解‘扶不扶之惑’”大讨论的主题宣传策划等。这些精心选择的案例, 佐证了作者所论述的观点。这些案例也从侧面体现了深圳报业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对新闻舆论工作时度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闻工作者有很强的指导性是这篇论文的另一显著特点。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新闻行业这样存在明显的学界和业界之分。《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就新闻行业如何构建学界与业界的共同体,与曾经的新闻从业者、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马少华有一次对话。“经常有新闻业界中人吐槽新闻学界,认为新闻学界研究的那些问题脱离实践,对实践没什么指导价值,所学对工作没什么用,作为研究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马少华回答说:“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学术研究对业界有没有指导价值;二是新闻教学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有没有价值。”曾任中国新闻奖评委的江苏省记协主席周世康表示,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的评选呈现出鲜明的“实用”导向。把握媒体领域的前沿、热点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新闻论文更受中国新闻奖评委青睐。从 1986 年担任《深圳特区报》编辑开始,陈寅已经在媒体工作了 30 余年,《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这篇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对多年来新闻工作的一次回顾与思考,文中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新闻工作者今天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这篇论文能“得到学界和业界普遍好评,多个观点被相关方面在讲话和实践中予以采用”,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 380 多次、被各类论文引用20 多次,也从侧面说明《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一文确实具有价值。

五、笔耕不辍、厚积薄发

获中国新闻奖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和追求,每年中国新闻奖揭晓后,有人欢喜有人愁。尽管每年评出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数,已从最初的 150 件增加到了现在每年不超过 350 件,但这仍无法满足众多新闻人对中国新闻奖的渴望。陈寅的论文能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对长期笔耕不辍的一种回报,背后则是厚积薄发。“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篇业务文章也可以管窥一位记者的功力、业务态度,和对工作、生活的有序安排能力。”《中国记者》杂志编辑梁益畅曾直言:接触了大量的媒体人,一个基本感觉是,越是优秀的编辑记者,越擅长总结,越喜欢写业务文章。而一些因为评职称需要,临到头才四处急求发稿的同行,发来的文章多半不敢恭维,即使编辑想助一臂之力,也只能爱莫能助。“有人说,日报如同‘绞肉机’, 如果缺乏一种抵抗碎片化的自觉,新闻人很容易在岁月的流逝中消磨了韶华。”这是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卢新宁为记者费伟伟《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一书所作序言中的一句。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如何对待新闻业务文章、如何写好新闻业务文章,陈寅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2016 年陈寅获评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这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陈寅参评长江韬奋奖的事迹材料介绍:他深入钻研理论,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就包括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论文《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 此外出版著作近20 部,其中新闻历史学著作《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填补了中国特区新闻史及中国当代党报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媒体负责人有行政级别,但媒体不是一个行政单位。通常,我们会以新闻单位或新闻机构来相称媒体。媒体作为专业的传播机构,应该是一个业务单位,这决定了媒体必须研究业务。之前,媒体是有浓厚的研究业务的风气的,但近些年, 这种风气变淡了。究其原因,是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甚至危机,大家忙于转型、融合、创新。面对冲击甚至危机,有的媒体甚至还在为生存犯愁,如此这般,也就既无时间也无心情研究业务了。从深圳报业集团创办的《新传播》上刊发的文章看,深圳报业集团对新闻业务工作一直抓得很紧,这是值得其他媒体学习的。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报业集团负责人,陈寅对媒体的观察和思考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六、结束语

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正如陈寅在其论文中所说:“时度效属于新闻基本要素范畴,一切新闻实践都与之须臾不离。”对于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仍须把握好时度效,陈寅论文中的观点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朱建华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主编)

经典回看


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节选)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陈 寅


时、度、效属于新闻基本要素范畴,一切新闻实践都与之须臾不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至少蕴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回归到新闻基本要素上来;二是要依照新闻舆论的历史新特点,提高认识和运用新闻基本要素的水平。把握好时、度、效,是实现舆论工作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效结合的必由之路。

一、内涵

时、度、效的内涵,需要站在辩证和历史的角度上,予以准确全面的认识。

(一)时有时代、时期、时刻之分

万事万物无不在时间之中,但新闻的特殊性在于,它始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古今中外对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对时间的强调,如新近、最近、最新等,时间不可或缺,是大家对新闻本质的共识,乃至有学者指出,时间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传播的时,可以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上,时指时代,要义在于新闻与历史趋势、时代特征的关系。时代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上千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如改革开放时代、互联网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规律和趋势,共同构成了时代的大局。新闻总是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反映时代状况,参与时代发展,受到时代大局的左右,归根结底,新闻是时代的产物。

中观上,时指时期,要义在于新闻与一定时段的社会重点的关系。时期通常以几年乃至十几年为限,一般依据阶段特点、重大任务、主要矛盾等来划分,如债务危机时期、经济转型时期。新闻总是依托在这样的重点之上,或由其而生,或环其而行,或缘其而伸。

微观上,时指时刻,要义在于报道发出与事实发生之间的时距。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特性不同,在时距上可以或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新闻事实发生当时即有条件披露的,报道越快越好,否则,几小时乃至若干年后再报道也属新闻。时距大小既是相对于事实发生的时间而言,也是相对于传播竞争对手而言,只要早过对手就算快。这里的竞争,既包括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媒体与个人传播者之间的竞争。

(二)度有数量、质地和层次之别

我们常说的分寸、尺度、火候均属于度。实际上,做任何事,都要讲求度。新闻中的度有科学的一面,如信息的准确度、逻辑的严密度;也有艺术的一面,如新闻伦理的度、写作手法的度。

新闻传播的度,需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从数量上看,度包括报道的频次、体量,如多报、少报与不报,体现为篇幅大小、版面多少与用时长短等,还包括新闻中各类信息的多寡、比例安排,如多说、少说与不说。

从质地上看,度包括新闻的重要程度、关注热度、能量强度等,相应的,可采取或强化突出,或适当反映,或淡化处理等报道手段,体现为版位时序、用词用语、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选择。

从层次上看,度包括新闻报道的高度、触及的深度等。高度既有政治高度、哲学高度,也有社会高度、人性高度等。深度就是要揭示深层矛盾,提供事物运动的深层机理。

(三)效分多层面、多类型、多因素

效即效果、效益、效用。效果最大化,是所有人的追求,更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效果研究史上,先后出现过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论等,均对如何实现效果最大化有参考意义。

效的表现,可以分为认知、心理和态度、行动三个层面。

效的类型,从属性上分为社会效果、经济效果;从大小上分为有效、无效、反效;从时间上分为短期效果、长期效果;从传播意图上分为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效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传播主体、内容、手法、环境、对象等。

二、应用

对时、度、效,有了准确全面的认识,继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理念,最终要有效地应用到新闻实践中去。

(一)担当时代使命,围绕工作中心,抢占第一时间

把握时,首先,要担当时代使命,增强报道的时代性。这是时的本质要求。报道要从时代大局、社会大势出发,切中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心声,顺应时代大势,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比如,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和平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革命的时代,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时代。

其次,要紧紧围绕当前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来谋划报道。善于多角度、多侧面发掘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新闻,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基本职责,着眼重大任务、事件,尤其是民生大事。比如当前,我们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建设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社会发展同样是“三期叠加”,即改革攻坚期、转型阵痛期和矛盾凸显期。

第三,要大力提升报道的及时性,争分夺秒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大幅跃升,时距不断压缩,及时性日益重要,首因效应愈加明显,出现了“快者通吃”“唯快不破”的趋势。

抢占市场,抢占阵地,首要在于抢占“第一时间”,夺取公众“第一眼”。要汲取教训,避免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关切、澄清事实,真相缺席,权威失语,使谣言泛滥,众声喧哗,主调缺位,阵地易手,整个舆论工作陷于被动境地。打好舆论遭遇战,与谣言斗争,与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势斗争,必须要快,事件即使未完全搞清楚,也要将已知的信息即时滚动地公之于众,利用各种介质、形态和渠道,在“第一时间”发布、发声。

2012年深圳发生“5·26”飙车事件,一度出现肇事司机顶包、警察渎职腐败等谣言与质疑,有网友甚至问:“深圳第一时间要掩盖的是什么?”就此,深圳有关部门及时发布新闻,公布证据,回应各种质疑,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媒体迅速深入现场,缜密调查,第一时间刊发报道,使公众获知了真相,谣言很快销声匿迹,相关部门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与赞赏。

媒体的时间竞争策略,要与用户运用时间的特征相适应,比如用户时间花费碎片化,媒体也要及时提供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的用户24小时在线,所有时间点都成了传播点,媒体需建立24小时不间断报道模式,提供符合每一时段用户信息偏好的报道;用户时间在多种媒介间转移,移动屏幕、社交平台赢得越来越多的时间,媒体也要随之而变。

(二)处理好与度相关的几种关系

网络传播存在着诸多失度问题,如无用信息泛滥,各种声音嘈杂无度,过度放大负能量、扭曲正能量、传播假信息,炒作负面新闻,社会问题不能得到适度认知和评价,而相关方面常应对失措,分寸把握失度,“反正我信了”“你懂的”等雷语时有出现。

把握度,务必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纪律与规律的关系

属于纪律规定范围的,严格执行纪律,不该报的坚决不报,该报的要报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创新;纪律规定之外的,要寻求多方需求的结合点,尤其是舆论监督,要监督党和政府想干、群众盼干、媒体能干之事。纪律是红线,可以“真话不全说”,规律是底线,坚决“假话全不说”。要坚守社会底线,不挑战社会伦理和公众心理承受力。总之,要在讲纪律的前提下讲规律,要通过讲规律让讲纪律得到更好的落实,要让人爱看爱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炒作与非炒作的关系

报道的容量、形式、位次、用语等,要与新闻价值、公众需求相匹配,配置过高即为炒作,过低即为冷淡,都属配置失度,误导舆论。要避免大轰大嗡式的炒作,防止因为过度放大某一点,让公众产生认知偏差,审美疲劳,乃至心理逆反。

3.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局部现象说成全局现象,把个别问题说成普遍问题,把个人矛盾说成社会矛盾,反之亦然。

4.正面与负面的关系

报道正面典型不能拔高,负面典型不能渲染,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防止正面典型引来负面评价,负面典型却得到正面评价。在报道问题时,要把问题讲准、讲透、讲充分,但不能讲过头,让公众看不到出路,以至负能量占了上风;应该调动起正视问题、不惧困难、共克时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社会输入更多的正能量。

5.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公众的主观愿望有时是合理的,要尽最大努力去满足。有时可能超越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程度和处理能力,超越了客体自身发展的阶段,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迎合公众,胡乱猜测。

2011年10月,深圳公务员廖天野打父母事件,引起社会关注。由于应对得当,“负面事件”获得多赢结果。深圳市委书记王荣通过致深圳报业集团社长一封信的形式,担当调解者,政府部门与深圳报业集团参与协调,廖天野获得了父母原谅,挽救了家庭,社会选择了谅解和共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深圳特区报》相关报道上批示,深圳对此问题的处理引导“春风化雨”,值得借鉴。

(三)以效用赢得用户,用大数据看效果

“我知道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却不知道被浪费的是哪一半。”这句传统媒介广告主的经典名言,反映了传播效果的困境和传播资源的巨大浪费。广告如此,新闻报道呢?恐怕也不容乐观。

把握好效,实质上是要增强用户意识,坚持用户至上,重视用户反馈,加强与用户互动,及时把用户的需求、意见落实到报道中来,让报道真正对用户有效用、有价值,入得了用户的眼、脑、心,这样,才可能谈得上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达到舆论引导的目标。

我们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要依靠社会效益来取得,努力实现二者双丰收,不能靠低俗的内容吸引眼球、靠虚假报道和新闻敲诈等歪门邪道来牟取不正当的经济效益。

报道的社会效益好不好,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是否有利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否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否有利于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是否有利于鼓舞人、激励人。

媒体不能自娱自乐、自吹自擂,报道是否管用,管了多大用,要让群众用户说了算,要以其认不认可、用了没用、满不满意为评价标准。尤其要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效果评价、需求认知的准确全面性,提高传播资源的利用效率,寻找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与渠道。

(四)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时、度、效三者是密切关联的。在新闻实践中,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时解决的是传播选题、主题的针对性、贴近性的问题,度解决的是传播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问题,效解决的是传播结果的有用性、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问题。三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之中。同时达到恰时、适度、有效,才是良好完整的传播。

时是第一位的,统率度和效。度、效都是在特定时间之下实现的,受到时间的规制。

时、度把握得怎么样,要从效的方面来衡量。如时效,就是看报道发出的时点效果好不好,也指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要依据最好的效果来选择最佳报道时点,把握时间限度;能够产生好效果的好时点,就是好时机;时宜性更强调对度的考量,要不早不晚,早了受众不理解、不关注,晚了受众觉得不新鲜、不够劲,受众正兴奋激动、热情高涨、劲头十足的时候,或者说关注度在100度左右的时候,发出报道才是适逢其时的。

时、效在实现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度,如效度,即有用的程度、效果的大小。

三、着力点

把握好时、度、效的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在着力点上下真功夫,做大文章。

把握好时、度、效,在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过程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梦工场”。没有哪个城市像深圳这样,与中国梦的联系如此密切。宣传报道中国梦,是深圳媒体当仁不让的时代使命。

2012年底,深圳报业集团各媒体,以强烈的政治敏锐性,第一时间启动中国梦宣传报道,开设《共筑中国梦 我们做什么·深圳人的逐梦故事》(《深圳特区报》)、《深圳职场达人》(《深圳商报》)、《中国梦——深圳人的100个故事》(《深圳晚报》)、《寻找阳光达人》(《晶报》)等专栏,充分运用系列评论、专家访谈、人物故事、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凝聚共识,引导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有效发挥了主流媒体定海神针的作用。

把握好时、度、效,在增强传播影响力的前提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因而也成为改革舆论交流交锋交融的中心。深圳报业集团一直是中国改革舆论场中的主角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深圳报业集团继续勇立潮头,不辱使命。

《深圳特区报》以新春评论发出的改革之声一次次响彻全国,为改革注入强大舆论动力。最突出的当然是1992年反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猴年新春八评”。近年的如2012年“龙年新春八评”,在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的背景下,通过《根本出路还是改革》《改革是第一政德》《深圳将继续证明》等掷地有声的评论,率先发出深化改革、勇于担当、凝聚共识的时代强音,各方舆论与各大媒体争相跟进。

在新闻报道方面,去年以来,《深圳特区报》开设了《改革进行时》《改革现场》等栏目,聚焦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热点,还推出每周一期4个版的《前海特报》,全方位跟踪前海改革动态,为世人了解深圳改革最前沿打开一扇窗。

把握好时、度、效,结合本地实际,在舆论引导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毗邻港澳,经济发达,舆论极为活跃,是全国各方舆论关注的中心之一。作为深圳本地媒体,深圳报业集团在舆论引导方面担负重大责任,不容半点马虎。深圳市场上有众多外来媒体,本地媒体要掌握本地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并非易事,非有主动大胆的创新不可。

今年深圳报业集团发起的“化解‘扶不扶之惑’”大讨论,是一次成功的主题宣传策划。以深圳新近发生、受到全国关注的两件事为契机—— 2月17日一外企员工梁女士昏倒在地铁口,多位路人未施救最终死亡;3月15日一位老人下公交车后摔倒,与公交司机马爱平发生纠纷,深圳报业集团面向全社会征集化解“扶不扶之惑”的意见和建议,旗下四报一网同时展开讨论。通过近20天的大讨论,让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看到了社会的主流与正气,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声势浩大,不仅辨明是与非,激发正能量,而且促进了社会思考,普及了救助知识,致力于推进法律制度和救助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受到多位市领导及广大市民的称赞。

新的传播环境,为时、度、效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我们在时、度、效上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时刻站在舆论斗争和传播变革的最前沿,以把握好时、度、效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辜负所担当的历史重任。

(原载于《 新闻战线 》2014年第7期)

编辑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