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现场|做一名理性的记者——访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获得者苏荣才

2021-01-16 10:09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苏荣才回忆,宝洋厂56名女工状告搜身侵权算得上工人通过法律渠道维权意识的觉醒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获奖篇名: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

类      型:消息

作      者:苏荣才

获奖单位:深圳特区报

奖项名称: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获奖年份:2002年

放眼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新闻事业在特区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引。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已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当时,依靠“三来一补”产业发展起来的深圳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时为深圳特区报社记者苏荣才采写的《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大背景下。

女工能在深圳集体起诉工厂搜身,除了她们维权意识的觉醒,还和当时深圳良好的法治环境息息相关。2001年4月,深圳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深圳市2001年依法治市工作要点》,增创依法治市新优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成为“十五”期间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提出“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升级到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扎根深圳新闻事业27年的苏荣才,用“理性”的眼光见证着深圳越来越完善的法治环境。尽管已经时隔19年,苏荣才对那次“搜身”事件仍然历历在目。

理性观察,巧选角度

《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这篇短消息刊登在2001年8月3日的《深圳特区报》上,并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二等奖。这篇仅有560个字的短消息,能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苏荣才选取了独有的新闻角度。

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今坪山区坑梓街道)的宝洋产业制品厂(以下简称“宝洋厂”)当时是一家以生产假发为主业的韩资企业,出口额在当年的坑梓镇居前几名,有员工2000多人。2001年7月30日,该厂怀疑女工偷盗原毛等原材料,6名女管理员及5名男管理员闯入车间,对56名女工进行搜身。8月2日,56名女工不满工厂管理人员“公然强行搜身”,向龙岗区人民法院坑梓法庭递交诉状,状告工厂严重侵犯她们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要求工厂公开赔礼道歉,并向她们赔偿精神损失费。

苏荣才在接到读者报料电话后,迅速赶到了宝洋厂,同时前去采访的还有许多其他媒体的记者。据苏荣才介绍,在采访现场,很多记者把目光聚焦在了工厂为何搜身、如何搜身、搜身时间有多久、女工如何哭诉等问题上。比如,部分媒体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管理人员呵斥女工双手抱头不准动,并要求她们像狗一样趴在地上,几名女管理员把手强行伸进女工内衣裤进行大肆搜身,还将个别女工上衣及内衣脱掉。

这些细枝末节,苏荣才的报道中基本没有提及。大多数媒体将观察角度选择在“搜身”上,却忽略了这起事件与以往类似事件最大的不同——女工自发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在最初依靠“三来一补”产业发展起来的深圳,虽然工人和企业之间时常会有一些摩擦,但56名女工集体自发状告工厂搜身,这样剧烈的劳资冲突是空前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在评析该获奖作品时称,苏荣才抓住这个不同点连续报道,其观察角度、思想角度的选择就独具特色,胜人一筹。

平衡客观,让双方说话

既然是双方纠纷,在法院判决前,谁是谁非尚无定论,除了角度新鲜外,苏荣才凭着一股劲,让双方都发出声音。

据苏荣才回忆,采写宝洋厂女工被搜身事件并不算很顺利。“8月2日上午,我们接到读者报料后,立即赶往50公里外的工厂,采访女工、工厂的其他员工和当地的劳动部门。”苏荣才说,当时原特区外的“三来一补”工厂大多平时也大门紧闭,加之媒体闻讯后蜂拥而至,可能面临“长枪短炮”的宝洋厂更是严守大门,这成了苏荣才采访的一块绊脚石。

为了使报道更客观,让双方说话,苏荣才想尽办法,最终通过当地劳动部门,说服了对媒体紧闭大门的厂方负责人接受独家采访。当天晚上七八点,苏荣才很快就完成了稿件。

第二天,当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分别把大量篇幅、大量镜头对准如何搜身等细节问题时,苏荣才的这篇报道却独家加上了宝洋厂负责人的声音:否认实施了集体搜身行为。此外,还有坑梓镇劳动站的调查结果——宝洋厂管理人员对其中三四位工人的衣服口袋进行了检查。

据介绍,考虑到这则新闻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深圳特区报在一版“今日导读”栏对消息作了推介,而将稿件安排于A7“深圳新闻”版的头题。在这条消息稿的基础上,还配发了两条稿件:一条是宝洋厂5名女工讲述事件经过——《“我们这样被搜身”》;另一条写的是宝洋厂3名管理人员(含韩方)对搜身事件的看法——《“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

“三来一补”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指的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正是凭借这种贸易形式,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初期,深圳企业淘得“第一桶金”,并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中。劳资纠纷增多,也是深圳那个阶段的产物。如何在外资和工人之间寻取平衡,对政府和媒体都是一个考验。

“在劳资关系报道上,当时国内部分媒体过度强调工人的福利和权益,比如工资。”苏荣才说,“到我们这里来投资的,都是促进我们发展的,有问题讲问题,没有必要贴标签。如果动不动就渲染日资韩资等外来企业,煽动民族情绪,这显然不利于引进外资。”苏荣才的稿件中,提及韩资企业宝洋厂只有一句话,并且放在了最末尾。这样的处理,显然是淡化了外资企业的笔墨,而将最具新闻价值的部分放在了前文。在初步工业化时期,如何理性看待劳资纠纷,对外资和对工人的报道都不失偏颇,是党报应有的担当。

报道引起轰动,纠纷很快解决

2001年,纸媒正处于黄金时代,报纸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载体。当时,互联网还在起步阶段,更不要说后来兴起的移动社交媒体了。据苏荣才回忆,56名女工被搜身事件见报当天,就在深圳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国内外有70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该事件。

从8月2日递交诉状,到8月24日至25日开庭审理,并在审理后有了初步结果,宝洋厂和56名女工原则同意进行庭外调解。党报的介入,让这起重大劳资纠纷案件快速案结事了。最终,经龙岗区人民法院调解,厂方同意向56位女工每人支付4000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并再次口头表示歉意,同时欢迎这56名女工回来上班。然而,这些女工心灵上受到极大伤害,大部分都辞工了。

“搜身”事件就这样宣告落幕。然而,和该案有关的话题却并没有停歇。苏荣才说,劳资纠纷和冲突在当时的深圳,还不算是最激烈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定的苗头。”在此后的几年,类似“搜身”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2004年,坪地某工厂每天下班排队搜身;2006年,南联社区某工厂女老板丢失手机,全厂集体搜身。这些事件都曾引起轩然大波。

苏荣才回忆,宝洋厂56名女工状告搜身侵权算得上工人通过法律渠道维权意识的觉醒。后来,全社会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搜身的事情也逐渐少了。但是,劳资纠纷与冲突,仍是深圳存在的问题。进入2010年,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又使得劳资关系成为深圳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劳资关系是深圳那个阶段的一个产物。”苏荣才说。

时代在变,客观理性的报道方式不会变

苏荣才199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来到深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供职,现任深圳广电集团总裁助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一直在传统媒体耕耘的他,不认同唱衰传统媒体的观点。

苏荣才举例说,假如深南大道发生一起多车追尾事故,路过的车主或行人就会拍个照,再附上文字:“啊!这里撞了,好惨烈!”他说,作为职业记者去到现场后,要了解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过程是什么,死伤情况怎么样,伤者送到医院后救治的情况怎么样。“原因是因为司机违规,还是因为酒驾,还是因为道路设计得不合理,交警部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苏荣才表示,努力呈现事件的全貌才是机构媒体人的职责,而不是如盲人摸象一样只知局部。

以移动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对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此外,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身份,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苏荣才认为,和当年相比,如今的媒体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没有变,记者展现事件全貌的职责没有变,新闻报道的理性、客观性、真实性、建设性也没有变。

“理性”二字,是苏荣才接受采访时表述最多的字眼。“单纯地揭露、揭丑、扒粪,这不是我们中国媒体的生存之道。”苏荣才认为,把握和平衡报道方式,去情绪化,保持客观、真实和理性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经典回看

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


深圳特区报记者 苏荣才


昨天,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宝洋产业制品厂的56名女工不满工厂管理人员“公然强行搜身”,向龙岗区人民法院坑梓法庭递交诉状,状告工厂严重侵犯她们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要求工厂公开赔礼道歉,并向她们赔偿精神损失费。


向法庭提交诉状的56名女工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才19岁,她们均在以生产假发为主业的韩资企业宝洋厂人毛部从事原毛整毛工作。


女工在诉状中提及的“搜身事件”发生于今年7月30日。据一位姓吴的原告女工称:当天下午5时50分,宝洋厂因怀疑工人偷盗原材料,6名女管理员及5名男管理员闯入车间,对原告们进行搜身,时间超过1个小时。原告女工认为,她们在雇佣期间,认真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厂规厂纪,而宝洋厂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她们的人格尊严,给她们造成了重大的精神损害。


对实施集体搜身行为,宝洋厂有关负责人予以否认。记者为此采访了龙岗区坑梓镇劳动站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经了解,宝洋厂并未对56名女工实施集体搜身行为,7月30日,宝洋厂管理人员在检查时确实“对其中三四位工人的衣服口袋进行了检查”。次日,劳动站曾就这起纠纷在工厂和工人间进行了调解,工厂负责人也当面向工人道歉。不料矛盾进一步激化。


地处龙岗区坑梓镇龙田村的宝洋产业制品厂,是一家韩资企业,设立于1991年,年出口额在坑梓镇居前几名,现有工人2000多人。


(原载2001年8月3日《深圳特区报》)


专家评点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辜晓进


新闻记者靠新闻敏感吃饭,新闻敏感决定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理性规范促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稿件。苏荣才兼具敏感、价值判断和理性规范三方面优势,所以能脱颖而出,可产生获奖新闻。


一家外资企业的多位女工被强行搜身进而寻求法律保护,其中多个事实皆有新闻价值,如搜身细节、女工哭诉、人格侮辱等。而苏荣才放弃了感性的描述,聚焦于女工为此集体诉诸法律,这才是史无前例和意义深远的最高价值所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篇短短500多字的消息中,作者遵循新闻报道的职业规范,做到了double check,即采访了冲突的双方,并给双方以平等的发声权利,保持了新闻传播规律所要求的客观与平衡。此外,这篇消息还采用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满足了形式规范的要求,可作为新闻学生之范文。


我更倾向于将这消息视为一组专题报道中的主稿(另两篇分别是《“我们这样被搜身”》和《“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而这主稿本身的事实已足够完整,因而具备了独立传播的条件。


编辑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