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中国将进入善经济时代,商业价值观向“善”靠拢

广州日报 苏赞
2021-01-07 14:17
摘要

2021年1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通过视频连线,在2020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责任影响力暨广州公益慈善盛典剖析了未来商业社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

2021年1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通过视频连线,在2020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责任影响力暨广州公益慈善盛典剖析了未来商业社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

过去,人们认为无商不利,而企业的首要任务更是让股东受益,并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这位曾于2001年担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又于2008年9月开始负责组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并担任司长,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以及福利制度做出贡献,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的慈善领域著名学者认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将进入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期,在这一阶段里,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最大趋势。”

在他看来,过去是有钱才好办事,经济价值决定社会价值;但现在是社会价值开始决定经济价值,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也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题:未来企业的目光到底是聚焦于股东利益,还是更美好的社会;哪个选择,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

从数据看变化,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据了解,世界银行一般把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作为发达国家标志。在大湾区盛典上,王振耀透露,当下全球进入了更高阶段的发展瓶颈期,而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他分析道,2001~2011年,全球人均GDP从约5300美元提高到10444美元,“这段期间,全球人均GDP突然翻了一倍,但截至2018年,全球人均GDP仅提升至11305美元,可以说是进入到了平滑期。”

“这些数据意味着人类文明进入了重大转型期,商业文明发展态势正面临着第三次转变。”王振耀认为,如今全球人均GDP量的扩张呈现出快速减缓的状态,传统增长方式其实是正在失灵。他指出,短缺经济时代主要满足的是人类基本生活需求,“比的是有和没有”,后来,则是比“量”。

但在他看来,前两者在未来的商业社会将不再是核心内容,“在全球经济过剩、财富结构与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商业文明逐渐以善为内核价值观,‘如何让所有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成为核心议题,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了。”

王振耀认为,过去是有钱才好办事,但现在,企业没有社会价值,会被人瞧不起了。无独有偶,对商业发展有着前瞻性引领作用的“商业圆桌会议”,过去一直赞同“股东至上”的原则,凸显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股东受益,并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在2019年最新发布的《公司宗旨宣言书》中,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中国在善经济时代下的大机遇

王振耀表示,当今社会,面对极为发达的生产力和海量财富,如何重塑商业文明是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则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央定的是绿色战略,绿色战略不光是绿,还要善、绿的生活方式;比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这都是要行大善,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从量到质的转变。这同时也为中国的慈善力量带来了更广阔的舞台。”

此外,王振耀分析道,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从自身之善中汲取营养。他说,“我们有博爱与和平的价值观: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我们也有古老的家族传承:包括孔子家族、颜氏家训;也有以家族为依托的800年慈善组织,包括范氏义庄、无锡荡口的华氏义庄等等;我们有企业家的楷模张謇。中国慈善的历程和现代经验表明,慈善的社会价值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此时,中国之善和中国之需正在全面地交汇。”

因此,在世界格局、“十四五”等宏观政策的背景下,在中国文化底蕴的支撑中,中国将进入以善经济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慈善将成为善经济的引领者,慈善事业将“全面融合国家战略体系,与中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有关政策建立起有机联系,特别是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慈善与社会服务、社区治理的深入融合,也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最后,王振耀表示,“‘十四五’期间的中国慈善将促成中国引领善经济的潮流,从而让中国慈善为人类文明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苏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