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头条|一天催吐5次,往胃里灌洗洁精!中小学生身材焦虑症需警惕
晶报
2021-01-04 11:05

“没有一个女生觉得自己不胖。”这可能是对当下中国女性身材焦虑的最准确表达。腿太粗、脸太圆、背太厚......女性总有嫌弃自己的无数理由,当这些理由转化成焦虑时,会让人一次次产生自我怀疑,而且当下这种焦虑已经开始蔓延至中小学生。这些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外化,也许就是越来越极端的减肥方法。

某档明星真人秀中,一位女艺人吃完宵夜后表示“等下再去抠一下”。她所说的“抠”是指“催吐”,即使用各种方法,引导促进呕吐的行为。这种方法看起来既可以享受美味,又不会发胖。

使用催吐法减肥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称为“兔子”。这个群体排外且隐秘,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暴食叫“撸”,吐的过程称作“生”,“ls”是“撸生”,指暴食后再吐出来。催吐也有不同的方法,“sd”是“手动”,指用手指催吐。有的“兔子”可以“zr”,即“自然”,指无须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催吐,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表示,医学上催吐被称为补偿性行为。进食障碍患者在暴食之后由于担心体重增加,而采用的一系列补偿方式,包括催吐、过度运动、滥用泻药,或者完全不吃东西。

事实上,催吐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陈珏表示,“反复催吐胃酸会灼伤食道、咽部、腐蚀牙齿;酸反复刺激腺体,出现下颌下陷、唾液腺的肿胀,导致催吐的人脸比较宽。此外,吐掉胃酸将导致电解质的丢失以及紊乱,临床上将出现抽搐、休克、癫痫发作,甚至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的骤停,乃至死亡。”

无法停止催吐的女孩

小敏的身材焦虑从小就有。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体检,全班女生称体重,只有她一百多斤,那时候她就觉得自己是个胖子。高二节食运动减肥瘦了10斤后,小敏开始出现暴食行为。

害怕再次变胖的小敏,在减肥贴吧里了解到催吐方法。贴吧里聚集着700多万个身材焦虑者,他们分享着各种减肥方法,比如辟谷、针灸、抽脂等等,还有微商趁机售卖减肥药。在这里,健康和安全被抛在脑后,瘦成为了唯一目标。

小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催吐是在冬天,厨房特别冷。为了把食物吐出来,她站在洗手台前,往自己的胃里灌冷水,灌进去再吐出来,像在给自己上刑。她想要吐得干净,于是往胃里灌洗洁精,反反复复,直到把胃完全清空才会停止。第二天她发了一场高烧,但看到食物脱离身体,她还是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小敏说自己是最早使用工具催吐的那批人,从一开始身边有什么用什么,到后来在贴吧认识的朋友教她使用胃管催吐,“这个方法是她自己发明的,她说那样更容易吐出来。”现在,小敏已经把工具换成了更专业的催吐管。

某电商平台售卖的催吐管/淘宝

记者从某电商平台网购了一组催吐管“新手套装”,由4根直径11mm-13mm不等的塑胶管组成,售价130元。卖家称需将催吐管插进胃里50cm,使食物顺着管子吐出来,平均一个月可瘦十几斤,且使用无异物感,相对手动催吐无副作用。催吐管以“兔兔管”、“仙女管”的代号在电商平台上大量售卖,月销量数以百计。

每月,都有数以百计的人,为了变瘦,把异物感明显的塑料管捅入自己的胃里。

而商家口中的“无副作用”,是小敏时不时出现手麻、手抖,甚至昏厥……因为不断大量进食,她的咬肌开始变得发达,催吐反上来的胃酸,让她的嗓子开始嘶哑。

暴食和催吐带来的副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生理和外表,还有她的内心。病耻感让小敏不敢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饭,害怕别人评价她的食量,也担心吃多了没有地方吐。即使听到别人夸她吃不胖时,她也只会觉得刺耳,“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作弊”,小敏说。

陈珏呼吁患者勇敢面对自身情况,摆脱病耻感。“暴食是由于过度节食导致身体激素发生变化,这就是一种疾病,并不是因为不自律。”陈珏表示,对于进食障碍患者,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同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医学帮助。

从节食减肥发展到暴食催吐,如今小敏已难以与食物和平共处,几乎每天都会暴食催吐。小时候肥胖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敏,即使现在只有九十几斤,她对自己的身材仍不满意,“像我这样的女孩,有很多瘦到五六十斤也还是会觉得自己胖。”

节食减肥的中小学生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网红文化的发展,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养鱼……大量关于身材展示的图文视频刷屏,无不展示出人们对瘦的追求愈演愈烈。而在屏幕前热烈追捧的跟随者中,就有不少是00后乃至10后的中小学生。

反手摸肚脐/小红书

小玥今年14岁,进入初中后,因身材问题遭到同学嘲笑,她在疫情期间开始节食减肥,严控卡路里摄入。极端减肥让小玥成果显著,却因运动过量和节食,陷入了暴食和催吐的怪圈。

一开始,小玥只是吃撑了吐,到后来演变成不能容忍自己胃里有一丁点食物,最多一天催吐过5次。“那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快感。我既可以吃这么多东西,又可以很瘦很瘦。”

9月份,小玥被确诊为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和催吐导致她食道受损、脱发、月经失调。疫情过去后,她只去过一次学校,之后便办理了休学。“我担心自己的进食状况会被当作异类,如果看到别人吃得比我少,我会很焦虑。”

陈珏称,进食障碍群体多为青少年及年轻女性,12岁-35岁居多,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对于还处于观念塑造期的中小学生,只能通过一步步地矫正自己,来迎合大众审美。

在小玥看来,学校里的风气就是“以瘦为美”。那些原本就比她瘦的女生,也没有停止过减肥的念头。她们不吃晚饭,或者一天只吃一顿,每次吃完饭都要上秤称体重。下课的课间,女孩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减肥。“她们会在网上看到很多减肥方法,比如二十八天减肥法、某某明星减肥法,也不管科不科学,就去效仿。”

初中生减肥记录帖/B站

很多中小学生因为喜欢的选秀节目和各类女团,开始追求“白幼瘦”的女团风审美。小玥的同学们会模仿短视频中的女生秀身材,比如晒筷子腿、马甲线、反手摸肚脐等。“现在很多六年级和初一的学生也会秀,她们觉得自己的锁骨能放个硬币养个金鱼,就很了不起。”

虽然进食障碍与个人心理有关,但已深入中小学的节食减肥风气很难不追责到社会环境。在陈珏看来,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大量小学生、初中生不吃午饭,他们减肥的想法从哪来的呢?社会对美的引导,到处都在说如何瘦身塑形,无形中营造了这种氛围——瘦了以后可以变得多好看。”陈珏认为,在小中学以及大学的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中,应该加入对于美、减肥、饮食等问题的讨论。“应该从学校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瘦就是美。”

父母的理解支持以及积极地接受治疗后,小玥已经逐渐从暴食催吐的怪圈中走出来,“我开始告诉自己,美是多元化的。虽然我没办法改变整个时代的审美,但我现在会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而小敏仍旧困在节食、暴食、催吐的反复中。她说,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虽然催吐很痛苦,但如果我还胖着,我会开心吗?”

青少年中,“体型焦虑”很普遍

其实,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敏感时期的青少年当中,“体型焦虑”也很普遍。在身材偏胖的孩子看来,目前的身材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困扰是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其次则是被人开玩笑、取外号等心理层面的困扰。

很多女孩都有过因为外貌、身材被起外号的经历,那种长时间被人嘲笑,甚至孤立,让本来就处在青春期的女孩认为改变外貌就能获得大家认可。

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锁骨放硬币”这类挑战视频,似乎挑战成功就拥有完美身材,引得众人模仿,这种风气传播到中小学生群体当中,形成单一的审美观念。

很多家长的传统观念里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外貌身材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殊不知如果孩子已经被这方面问题困扰,没有倾诉渠道和家长的关心,更容易走极端,影响身体健康。为此家长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孩子走出身材焦虑,培养一个孩子的健康心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尽管很多孩子目前没有表现出焦虑,一旦成年,则容易出现责怪家长、抑郁状况,男生面前自卑感骤升,影响未来工作、学习以及婚姻!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观念

1、教孩子学会接纳自己,树立自信

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对孩子的身高、长痘、青春期发育等问题开玩笑,也不要传递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接纳孩子身上的不完美,多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一些支持和鼓励,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时,也教会孩子尊重他人,不随便对他人身材样貌评头论足。

2、普及生理健康知识,拥抱多元审美

我们对美的追求前提是健康,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且健康模式生活,不必被单一的标准要求束缚。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了解生理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最终孩子可以悦纳自己。

世界呼啦圈大师玛拉瓦∙易卜拉欣也曾在自己的作品《女孩指南 动感青春期50课》中分享过一个关于“身材焦虑”的故事,她的一个朋友自从节食之后,就变得越来越瘦,别人劝其吃东西时总是说自己刚吃过饭,最终,这位朋友得了厌食症,一度濒临死亡,用了很长时间才解决了饮食紊乱的问题。

对此,玛拉瓦给出了非常真诚的建议:“如果你本来并不超重,减少身体的‘燃料’摄入是件很危险的事。这会导致身体的能量减少,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波动。”

如果你也想要支持身边这样的青少年,不妨这样帮助他们:

1、建立正向的自我价值感

正向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恰如其分的夸奖。

如文中所说,如果在学习上孩子只能得到负面的反馈,做不好就会得到批评,他们常常就会将自我价值感建设在他们最容易得到夸奖的地方,比如瘦长的身材、帅气的衣着。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外形上从来得不到欣赏,而常常在学习上得到赏识,那么他们就会偏狭地把自己的自我价值局限在学习上。

什么样的夸奖是恰如其分的呢?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发自内心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能力、但正在成长的个体来欣赏,关注到他们每一点成长,而不是缺陷,

一个作为一个人被欣赏、被爱的人,在人生的长长旅途上,拥有无穷的信心和动力,也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而焦虑、恐惧,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善意的。

很多学生脱离了自己熟悉的舞台之后,忽然变得迷茫、失意、沮丧。那是因为他们从俩没有体会过作为一个人被喜欢、被接受。

2、改善孩子对错误和失败的认识

很多孩子都会在成人的过程中经历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的时期。当我们听到一个孩子说“我太差了”、“我怎么这么没用”时,我们就知道,他们的家长一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吸收了大量的这样的思想。

不论是批评性的语言,还是流露出的厌恶,都会造成一个年轻人强烈的自我否定,以及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慌和逃避。

然而,负面情绪本身就会导致表现的下降和长期的认知功能下降。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请思考一下,我最近这一周是否看到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了孩子的进步?是否通过建立脚手架,帮助他完成了一件之前难以完成的挑战?

如果还没有的话,今天就试着去帮助你家的孩子完成下一个level-up吧!

3、多样化的乐趣和尝试

缺失的自我价值、对失败的过度恐慌,这些常常来源于兴趣和快感来源的“单一化”。很多焦虑和抑郁的案例中,都发现这个人的世界中只剩下了一个关注点,并不断自我强化。

这时候,如同行为实验一般,老师和家长可以试着给一个只能因为成绩而快乐、或者每天只想着如何让他人夸自己好看的年轻人注入新的关注点。

尝试新的方法去学习、去冒险,或者尝试脱离之前的行为模式的生活,都是能够将掉入“单一关注点”的漩涡的人拉出来一点点,再拉出来一点点,逐渐体会单一世界观之外的快乐。

4、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发现一个青少年非常强烈地陷入偏执的思想,无法通过简单的干预好转,那么请一定不要犹豫,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吧。

当家长和老师们遇到这类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时,也要坚定地、信任地寻求专业治疗师的帮助,及早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的漩涡。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