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深圳加快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思
11-27 19: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蓬勃力量。在平均年龄仅32.5岁的深圳,青春与城市共成长,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率先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推动城市发展与青年成长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近年来,深圳通过聚焦“友好”和“有为”两方面,将青年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全局:建立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持续打造“青年驿站”“展翅计划”等品牌项目,努力让广大青年在深圳创业有机会、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梦想有舞台,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样板”。

创新试验田:提供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

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出差的路上,郭腾飞都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他说,做科研无法停下来,回国后他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2018年,郭腾飞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在William Jagust教授团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2020年11月,他回国入职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演变规律及早期诊疗靶点研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形势日益严峻,而国内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这正是我迫切回国的原因——建立用于研究早期AD的神经影像与生物标记物数据库。”郭腾飞表示,当前AD早期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有效干预手段,是一项世界级难题。他的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影像技术,在认知下降发生的10至20年前,捕捉到大脑异常的衰退信号。

“来到深圳是契机,也是缘分。”2020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朋友推荐了正处于初创期的深圳湾实验室。该实验室按北京大学标准招募团队,提供充裕的经费与自由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了他。

郭腾飞认为,对刚回国的青年科研人员而言,启动经费和开明的政策是安心科研的关键。“五年过去了,我愈发觉得来深圳是明智之选。这里不仅有优质的科研环境,政府还及时协助解决生活难题,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

五年来,他已组建起一支30余人的团队,系统揭示了中国人AD的发病特征,构建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诊断方案,为临床提供了关键工具。下一步,他将带领团队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早期诊疗新靶点,努力推动技术普惠,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深圳持续推出“更加开放、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实施全球人才汇聚、特聘岗位引才等计划,进一步优化人才评审、职称评定等机制,鼓励青年人才勇挑重担、潜心“挖深井”,聚天下英才于此追梦圆梦,施展抱负。

创业合伙人:小店生机勃勃点燃城市烟火气

在福海街道和平市场,“柳丫头螺蛳粉”的招牌24小时亮着暖光。锅中升腾的酸辣鲜香,慰藉着深夜归人,也映照出一座城市的烟火气。

2022年,郭永乐以妻子杨柳之名创立品牌,在深圳西乡鹤洲开出第一家螺蛳粉店。几个月后,又在福海和平市场开了第二家。为还原地道柳州风味,他坚持从原产地采购食材,每日现熬卤汁,拒绝使用预制菜。“要做就做原汁原味的柳州味道。”他说。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店开起来了,最初没什么客人。”为突破困境,郭永乐主动前往广州、东莞等地学习运营经验。

2024年,“柳丫头螺蛳粉”入选宝安团区委发起的“青年小店扶持计划”,并登上“寻味宝安”青年小店必吃榜TOP10。通过参与“青年小店专题宣传”“和平夜市活动”等线上线下推广,小店知名度显著提升,生意日益红火。

如今,“柳丫头螺蛳粉”在深圳已拥有近11家分店,其中和平店铺月营业额达30万元,吸引大量“回头客”。

随着运营模式成熟,郭永乐开始推行员工合伙制,鼓励年轻员工投资新店,共同创业。“员工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希望带着他们一起赚钱,也把事业做得更稳。”

在和平社区,像“柳丫头”这样的青年创业典型正不断涌现。和平社区团委负责人陈誉表示,他们重点培育了一批青年小店,围绕品牌提升、资源对接等进行精准扶持,树立可见可学的榜样。

一人创业,带动一片。通过融入社区“梦想合伙人”计划,青年小店逐步构建起“生存—发展—反哺”的良性循环。今年3月,“柳丫头”主动慰问环卫工人及新业态群体,推出专属套餐,累计服务300余人次。

据了解,宝安团区委实施“青年小店公益扶持计划”,滚动培育孵化1000家特色小店,提供融资、培训、品牌、补贴等一揽子支持,进一步激发基层市场活力与青年创业热情。

作为拥有240万青年群体的城区,宝安区在团市委推动下,已入选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首批试点县区,全省率先出台县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首创青年发展型城区监测评价体系,持续为青年发展赋能助力。

温暖落脚点:首创品牌“青年驿站”持续升级

青年驿站,这座为求职青年提供免费住宿的温暖港湾,已成为深圳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3年,深圳在全国首创“青年驿站”,为来深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和城市融入服务。历经多年发展,这项服务不断升级,今年已将免费住宿期限延长至15天。

“来深圳前,我曾担心这座大城市会让人感到疏离。但在青年驿站的日子让我明白,异乡也能成为温暖的‘家’。”毕业于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00后江粤梅在日记中写道。

今年9月,江粤梅入住龙岗区吉华甘坑青年驿站。15天的停留期间,最令她难忘的是台风“桦加沙”来袭时的经历。“我们这些来自江西、北京、湖南、河南等地的年轻人,很少见到这么强的台风,看到网络上的视频都很害怕。”

她回忆道,“当时驿站工作人员逐户送来矿泉水和泡面,仔细检查每间房的门窗,耐心叮嘱我们注意安全。那份认真的模样和贴心的提醒,让人倍感温暖。”

如今,凭借自身兴趣特长,江粤梅已在盐田区一家游艇会找到了满意的新媒体运营工作。

青年驿站的服务网络正在不断拓展。今年3月,“青龙湾·青年驿站”正式揭牌。目前龙岗区在运营驿站已达18个,实现街道全覆盖,提供固定床位600张、动态床位55张。

全市青年驿站已增至43个站点,提供1194张床位。团市委联合市住建、人社等部门推出“深梦扬帆”公益行动计划,在全市9区提供超1万套15天免费住宿房源。自青年驿站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来深应届毕业生超23万人。

这座城市的温暖第一站,正让更多青年安心住下、愿意留下。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