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城市奖中,见证科幻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余梓宏
11-14 00:34
摘要

在未来城市奖中,见证科幻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南方科技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内,数字人“未来荐书官”一一介绍入围图书,机器人舞蹈《代码觉醒》的机械韵律与国乐《欣欣向荣》的悠扬旋律交织回荡。11月5日,2025年“未来城市”优秀科幻文学图书奖(以下简称未来城市奖)揭晓礼在此落幕,这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盛会,恰似一次跨越现实与想象的对话。科幻文学的奇思妙想与深圳南山的创新基因剧烈碰撞,迸发出照亮城市未来的思想火花。

▲揭晓礼现场

作为深圳读书月南山区分会场的核心活动,未来城市奖不仅成为发掘文学佳作的重要平台,更精准契合了深圳“改革、开放、创新”的城市底色,深度诠释着南山“科技强区、文化高地”的发展密码。

  创新土壤孕育科幻共鸣

行走在南山街头,科幻早已超越纸页想象。深圳湾文化广场以“流动的未来之境”为设计,曲面幕墙如星际飞船外壳舒展,夜晚灯光秀将建筑化作巨型光影屏幕,仿佛演绎着科幻电影中的星际叙事;大疆天空之城的“空中互联”设计极具颠覆性,两座超高层塔楼通过空中廊桥相连,悬浮造型恰似科幻作品中的未来总部。这些建筑让“科幻实感”成为南山最鲜明的城市标签。

▲吴岩致辞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地带,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热望。”未来城市奖总顾问、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在揭晓礼的致辞,点出了奖项与南山的核心契合点。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马国宾在同期举办的第二届“未来先锋高端对话”中直言:“深圳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正在书写的科幻史诗,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深圳创新,进化早已刻进它的城市代码。”

与其他科幻奖项不同,未来城市奖精准锚定了“未来城市”这一时代命题,在科幻作品中探讨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不仅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南山区以科幻为媒,探索城市未来发展路径的主动作为。

而国内首个聚焦“未来城市”细分领域的科幻奖项落地南山,绝非偶然。深圳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全球科创之都的45年历程中,创新始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肌理。而科幻文学作为“关于未来的思想实验”,其探索未知、突破边界的内核,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天然同频。

未来城市奖 揭晓礼现场

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显示,深圳在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城市综合算力指数等硬核科技指标上遥遥领先,特别是AIGC技术在科幻创作、虚拟角色、沉浸式叙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使其成为“科技赋能科幻”的典型代表。从王晋康、吴岩等资深作家,到陈楸帆、海漄等中坚力量,再到黄子真等新锐创作者,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科幻创作人才梯队,正是城市创新活力在文学领域的直接投射。

作为深圳的“创新引擎”,南山区的产业生态为各种未来产业提供了肥沃土壤。这里集聚了深圳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的高端研发机构,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扎根于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高新区等创新载体联动发力,构建起包容开放、鼓励试错的创新创业生态。这种生态与未来城市奖“聚焦前瞻、拒绝单一标准”的评选理念不谋而合,自2024年创办以来,未来城市奖始终围绕“未来城市”核心主题,既考量作品的文学价值,更重视其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思考,为不同风格的创作者搭建起广阔舞台。

托举照亮未来的想象

要让科幻真正成为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专业性与全民性缺一不可。未来城市奖特邀全国科幻领域的专业学者、文化名人、资深作家及知名图书榜单评委组成多元专家阵容,涵盖科幻杂志主编、高校科幻研究教授、行业协会成员、资深读书博主等多个维度,确保评选视角的全面性与专业性。

未来城市奖部分评委

评选流程经过精心设计,每年8月启动后,需历经基础书目征集、初选投票、专家审读、精读研讨、终评论证等多个环节,从数百种候选图书中层层筛选、反复打磨,最终筛选出兼具文学价值与前瞻意义的佳作。“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评选,为行业树立标杆,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参考。”奖项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专业且包容的评选生态滋养下,2025年入围作品亮点纷呈。奖项设置“科幻主题综合奖”与“科幻主题创意奖”两大类别,获奖作品从不同维度勾勒出未来城市的多元图景,既具想象力又不乏现实关照。

最佳科幻城市设计奖获奖图书《蜂群城市》

在科幻主题创意奖评选中,建筑师王宽所著《蜂群城市》凭借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突破性构想,斩获“最佳科幻城市设计奖”。作品中垂直分层的城市结构打破了传统平面布局的局限,“蜂群单元”可根据人口流动动态调整形态,“碳基轨道”实现资源循环传输,这些原创概念既满足了高密度城市的居住需求,又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科幻美感,为现实中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可借鉴的未来蓝图。

“最具想象力未来生活奖”由《悠游长风》摘得,该书还同时获得了科幻主题银奖。作者莎拉・平斯克在星际移民的宏大框架下,聚焦普通人的爱与伤痛,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平行宇宙中的生态共生图景。书中关于生态居住、跨星通勤、情感联结的细腻描绘,让未来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日常。

最佳科幻世界观设计奖、科幻主题综合奖金奖获奖图书《天钧》

“最佳科幻世界观设计奖”颁给了《天钧》,作者厄休拉・勒古恩将庄子智慧融入科幻叙事,以“梦境改变现实”的核心设定推演未来城市的空间重构与社会变革,凭借逻辑自洽、哲学深厚的世界观建构,展现了东西方智慧交融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 《天钧》既保留了硬核科幻的技术严谨性,又融入了对权力、自由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堪称科幻文学“反思现实、指引未来”的典范,因此还获得了科幻主题综合奖金奖。

科幻主题综合奖铜奖作品《看的恐惧:韩松的异想世界》则以14篇短篇为载体,如锋利的思想手术刀般剖开人类在技术与制度中的生存焦虑,先锋性表达引发广泛共鸣。

这些获奖作品中,无论是跨星球资源循环的系统构想,还是生态共生的城市图景,抑或是人机关系的深度推演,都源于对当下科技发展、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为南山乃至全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多元想象蓝本。

科幻IP激活科创生态

科幻文化与城市产业的深度交融,在南山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生态。未来城市奖并非孤立的评选活动,而是串联起创作、产业、读者的重要枢纽,通过奖项的号召力,吸引全国科幻及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关注南山、扎根南山,推动科幻灵感与产业资源高效联动。

在揭晓礼现场,“未来共创计划:全民参与城市构想”获奖作品展同步开展,市民的奇思妙想被转化为可视化蓝图。“我们希望通过科幻这一载体,吸引更多人关注城市未来发展,推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让技术创新更有温度。”南山区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符志壮表示。

“未来共创计划:全民参与城市构想”获奖作品展

“深圳给了科幻‘实体感’,想要做的科幻周边,在这里能快速从图纸变成产品,这种供应链响应力是科幻落地的关键。”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四川省科幻学会副会长孙悦在“未来先锋高端对话”中坦言。他强调,科幻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属性,但离不开科技与制造业的支撑,“深圳是科幻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发射台,我们流浪地球系列衍生品的供应链和技术终端都扎根深圳,这里的制造业优势与创新基因,让科幻文化能更好地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产品。”

依托密集的科技产业优势,深圳南山已形成集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游戏电竞、高端文化装备等业态于一体的产业格局。马国宾在对话中透露:“《流浪地球2》中七八家后期制作公司都来自深圳,包括我们自己孵化的物理特效公司,当时月球崩塌特效那段,还在我们办公室做了模拟实验。”

AI领域,这种产业共振更为明显。招商局集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张家兴聚焦具身智能发展,他在对话中表示:“我们需要的机器很简单,就是一条腿、一只手:有腿的机器人可以去人能去的任何地方,有手的机器人可以做人能做的所有工作。”他透露,团队相关技术已逐步落地,“不远的将来,大家会在小区里看到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巡检、送快递、做保洁,甚至进入家庭提供服务。”这些“科幻照进现实”的场景,既源于科幻作品的灵感启迪,又为未来科幻创作提供了新的现实素材,形成“想象启迪创新,创新反哺想象”的良性循环。

AI时代的科幻与城市进化   

如今的南山,低空飞行器穿梭云端、自动驾驶车辆平稳运行、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许多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正逐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一座伟大的城市,既要拥有改变现实的力量,也要具备想象未来的能力。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嘉宾们在“未来先锋高端对话”中展开深度探讨,形成多元共识。张家兴提出:“当前城市建筑都是为人类设计的,当机器人大量普及,楼梯、电梯等设施都将面临微观改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城市形态的整体变化。”

未来先锋高端对话

孙悦则以科幻文学创作为例:“AI已成为创作者的常用工具,没必要刻意区分AI润色或生成的作品,核心在于作品是否好看、能否引发共鸣。相比纠结创作主体,知识产权问题更值得探讨。”

唐克扬补充道:“AI是文化的要素而非全部,关键在于人能否主动利用技术与世界建立积极关系,就像深圳是一个有着很多崭新建筑的“图像城市”,但依然倡导读书,这说明文字的魅力和价值不会被技术取代。”

当越来越多的科幻创作者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当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从科幻作品中汲取灵感,当全民都参与到未来城市的构想中,未来的城市不仅是技术迭代的产物,更是想象力与人文关怀共生的载体。

正如马国宾在“未来先锋高端对话”结尾所言:“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更是未来的实验区,在这里科幻并不是遥远的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进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进化的参与者和共创者。”而未来城市奖这一新兴文化IP,也将持续见证科幻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晶报记者 余梓宏

(作者: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