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00后”将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与婚育年龄段的双重主力。这一代人在物质丰裕、信息发达和个体价值彰显的环境中成长,更加重视生活品质与个人幸福感,普遍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可持续平衡,不愿因传统婚育模式过度牺牲个人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推动“家庭友好型城市”建设,正是对这一群体诉求的积极回应,旨在为其平衡工作、家庭与个人发展构建系统性社会支持体系。
准确把握“家庭友好型城市”的时代内涵
家庭友好型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新范式。其本质是构建覆盖家庭成员全龄段、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既支撑家庭完成生育、养育、照护等核心功能,也为家庭成员的创新、创业、就业提供保障,最终实现家庭和谐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相较于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等理念,家庭友好型城市具有更广阔的覆盖范围与更长远的目标定位。家庭友好型城市整合两种理念的优势,既关注儿童成长、生育支持,也覆盖老人照护、家庭发展,形成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支撑。
深圳建设家庭友好型城市的现实必要性
(一)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迫切需要
尽管目前深圳老龄化率低于全国,但“老龄化加速 + 生育率走低”,已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形成潜在影响。建设家庭友好型城市,通过完善生育支持、优化养育服务、强化照护保障,可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提升青年群体婚育意愿,为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注入动力。
(二)增强城市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人才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动能,而家庭保障是人才扎根的重要支撑。一个能为家庭提供优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的城市,才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家庭友好型城市建设,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家庭支持体系,可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老人照护、住房安居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创新。同时,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能提升人才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减少人才流失,帮助深圳招才引智形成独特优势,持续保持创新活力与发展后劲。
(三)传承创新传统互助文化的时代选择
传统社会中,邻里互助、社区共担是家庭应对养育、养老压力的重要支撑。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双职工家庭独自承担育儿、养老重担的现象日益普遍,时间、经济、精神压力凸显,社会支持亟须补位。建设家庭友好型城市,正是要通过社区托育、老年助餐、适儿适老设施建设、灵活工作制度等举措,将家庭的“孤立责任”转化为城市的“公共事业”,让养育与照护得到社会支持。这既是对传统互助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城市治理的创新,能有效促进代际和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深圳建设家庭友好型城市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家庭友好型社区:筑牢家庭支持“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家庭生活的基本单元,建设家庭友好型社区,要聚焦家庭在养育、照护、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要大力推广普惠托育服务,借鉴深圳福田“福宝宝”、成都“童萌亲子园”等模式,降低入托成本,支持女性社区创业与就业平衡。建设数字化社区食堂,拓展非就餐时段功能,打造老少皆宜的社区共享空间。健全困境儿童帮扶机制,发展互助小组与“喘息服务”。完善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衔接体系,推进适老化改造,发展专业陪诊等服务。深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缓解家长焦虑,提升育儿质量。
(二)构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缓解职工“工作家庭两难”
工作场所是职工平衡家庭与职业的关键场景,需通过政策引导与企业参与,打造支持家庭发展的就业环境。推动企业落实男性陪产假、夫妻共享育儿假,探索“育儿假”成本共担机制,对落实政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研究扩大生育津贴覆盖范围,将80天奖励假纳入生育保险支付,降低企业用工压力。鼓励企业推行弹性工作制,设立母婴室、子女托管点、平价食堂等设施,营造支持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的企业文化。
(三)探索家庭友好型医院:重构医疗服务“家庭视角”
医院是家庭面临生命关键阶段(生育、康复、临终关怀)的重要场所,建设家庭友好型医院,要兼顾情感支持与照护减负。推广家庭化产房,允许家属陪产,增强生育过程的情感支持。增设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增强亲子情感联结。探索重症监护过渡期家属参与护理机制。扩大“无陪护病房”服务范围,由专业护理团队替代家属或市场化护工承担照护任务,切实减轻家庭陪护负担。
(四)完善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破解“住房难”家庭痛点
住房是家庭生活的基础保障,需针对多子女、老人同住家庭的需求,优化住房政策设计。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向多子女家庭、多代同住家庭倾斜,增加供给数量与户型面积。
(五)创新家庭友好型人才政策: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环境
人才引进需兼顾人才个人发展与家庭需求,让人才在深圳既能干事创业,也能安心生活。在光明科学城、前海合作区等人才聚集区试行“引进即入学”机制,实现子女入学“零等待”。推出人才家庭医疗保险,允许未参保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家属加入共济账户,增强人才留深发展的家庭安全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城市是家庭的港湾。建设家庭友好型城市,既是深圳回应民生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五五” 期间,深圳需以系统思维推进相关政策落地,以创新举措破解家庭发展难题,让“家”的温暖成为城市鲜明底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20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进行。东道主广东队获得第四名,担纲第一棒的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结束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你知道“苏神”跑的是第几棒吗?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十五运会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现场,31岁的老将汪顺第八道出发,最终以4分14秒90的成绩强势夺冠,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夺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请问汪顺累计共斩获多少枚全运会金牌?
2025年11月17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仰泳项目男子50米决赛中夺金的徐嘉余选手代表的是哪个地区?
十五运开幕式上,智能机器人演奏的千年文物仿制品是?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