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前海欢乐剧场圆满落幕。这场体育盛事的背后,一张无形的“医疗保障网”全程护航——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现场搭建起一座“移动三甲医院”,包括1个医疗站、8个医疗点、20个网格点及20辆救护车,并组织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机构的约180名医护人员现场值守。通过精心设计的五层“急救圈”,实现了快速调度和分级响应,确保任何突发情况都能得到及时处置。
“最强大脑”在线,零秒响应拉满
市卫健委在欢乐港湾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指挥部,作为保障工作的“最强大脑”。所有一线人员配备医疗对讲机,确保指令秒级传达。一旦出现伤情,网格员立即“接单”初步处理,并随时呼叫医疗点支援。医疗点人员如同“急救闪电侠”,携带急救箱和除颤仪快速抵达;指挥部内的调度专家和医疗智囊团辅助决策,必要时一键调度救护车并提前对接医院开启绿色通道。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实现救援“零秒响应”。

每个医疗点还配备了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担当的“硬核担架天团”,这支经验丰富的队伍确保伤员转运“稳、快、准”。此次保障采用“前后端联动”模式:前方团队现场值守,后方“数据大脑”实时分析预警,应急队伍24小时在线,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的管理闭环。

医疗保障并非始于闭幕式当天。从9月20日起,欢乐剧场排练现场每日有医护人员值守;10月起,演职人员入驻酒店开启24小时保障服务,真正实现全程守护。

五层防护Buff,全城动员守护
全市医疗系统总动员,打造了从核心现场覆盖至全城的五层急救圈:

第一圈层:现场1个医疗站、8个医疗点、20个网格点组成“闪电救援团”。网格员随身携带AED和急救背囊,创伤、心内等4科专家现场坐镇,8辆救护车严阵以待。
第二圈层:6家就近医院、12辆外围救护车及18名专家团队组成第二梯队,实现“场内+院端”无缝对接。
第三至第五圈层:覆盖22家附近医疗机构、35辆救护车,以及18家外围医院和36辆支援救护车,构建“1小时急救辐射网”。
闭幕式周边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等定点医院均开设绿色通道,预留床位并组建多学科专家组。
此外,全市7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备勤,航空救援机制随时待命,形成“地面+空中”立体投送能力,为赛事加上“双保险”。

“双线”织网,打造零感染“健康盾牌”
面对登革热等传染病风险,深圳构建“环境防控+人员管控”双线体系,通过监测预警、精准消杀、源头治理等举措,对涉赛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并动态跟踪。最终实现赛事期间“两热”零感染目标。

赛事保障不仅关注“面子”,更注重“里子”。场馆内,疾控人员对饮用水、空调系统等开展多轮“体检”,排查甲醛超标、细菌污染等隐患;城市侧延伸防控触角,对周边公共场所全覆盖抽检,整改完成率100%,全方位净化赛事环境。
深圳还用上了多种智能防疫“黑科技”,更构建了一套从环境到人员的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确保赛事期间公共卫生安全无死角。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兴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