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水上“纸舞台”惊艳亮相!十五运会闭幕式场馆——欢乐剧场建造解码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窦延文
13: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前海欢乐剧场落下帷幕。这座临海而建的文化地标,以海浪为幕、星空为顶,让全国观众见证了大湾区的文化魅力与城市风采。这座惊艳的海上剧场,中建科工仅用230天 即顺利建成,背后藏着哪些设计与建造巧思?记者采访揭秘。

欢乐剧场坐落于前海宝中片区最南端,以“同心共享、潮起前海、舞动湾区”为设计理念,依托欢乐港湾的海景与城市天际线,将剧场空间向自然敞开,让观众在涛声与光影间,尽享独特的滨海剧场体验。

在欢乐剧场中,最吸引人目光的,当属3790平方米的水上舞台。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水上升降舞台。其中央,一张如纸般漂浮于水面的主舞台,是项目核心技术所在,为国内首创。

“纸舞台”:跃动海浪,国内首创

这“纸舞台”看起来如跃动海浪,40米见方的主舞台暗藏玄机:一大一小、高低错落的两个“卷角”,可沿对角线分别“翻折”至10米和4米高,为国内首创,配合海面倒影,营造出虚实交织的梦幻效果;33组10米动程的升降模块矩阵,如同漂浮的积木般灵活组合,可自如切换波浪、浮岛、阶梯等造型,让舞台融入起伏跃动的海浪,极具动态表现张力;舞台边缘的70度倾斜翻板精确“走位”,毫米级控制让演员滑行、坐立等动作得以流畅衔接。

稳定动力:“巨型电梯”+“水中千斤顶”

丰富舞台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两套差异化动力系统的稳定支撑:深水区靠“钢丝绳+卷扬机”系统发力,如同四台“巨型电梯”,10秒即可完成对角丝滑翻卷,搭配矩阵台“多级提升”技术,0.2米/秒的速度既能平稳载人,也可快速换景;浅水区则采用液压剪刀撑系统,类似“水中千斤顶”,能够有力地持续提供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舞台设备都要长期浸泡在水中。为此,舞台钢结构采用了三层特种抗腐蚀涂层,其厚度仅240微米(约3根发丝直径),不增加结构负担。同时,关键零部件升级为食品级不锈钢或海上石油平台专用的超级防腐材料,从而确保整套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

重度耐蚀:特种抗腐蚀涂层+超级防腐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舞台设备都要长期浸泡在水中。为此,舞台钢结构采用了三层特种抗腐蚀涂层,其厚度仅240微米(约3根发丝直径),不增加结构负担。同时,关键零部件升级为食品级不锈钢或海上石油平台专用的超级防腐材料,从而确保整套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

“海风轻纱”:昼夜皆景的航天级膜材

剧场顶棚轻盈地“飘扬”在弧形观众席的边缘,如同在海风中舒展的一抹轻纱,在十米开外即隐入海天底色,让前海CBD天际线完整呈现。

其4000平方米的超大覆盖面积,却实现了如此“隐形”效果,得益于STFE膜材这种高性能航天材料的运用。在阳光直射时,它能滤掉近半自然光线,同时阻隔四成热量,自带“柔光滤镜”,即便夏季也能保持清凉舒适的体感。 — 与传统的玻璃顶棚相比,其重量不过1/10,却具有极佳的张拉强度,可抵御14级台风。同时,它还防水、阻燃、耐腐蚀,完美平衡了多项实用需求。

白天,顶棚可充分引入自然光,明亮通透;夜晚,在灯光与星光间,化身绚丽的光影载体,与海面、城市夜景相映成趣。

静音魔法:纳米砂材打造沉浸听觉体验

剧场看台及景观等区域铺设了特殊吸声材料,有效降低海浪、车流、人声等环境杂音的干扰,让演出声音能清晰传递至剧场每个角落,打造沉浸式听觉体验。 — 这种特殊材料是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发的高密度多孔微粒砂吸声体,每颗砂粒经纳米级蚀刻处理,形成无数比发丝更细小的微型空腔,远观如细沙质感。通过“打散+吸收”声波,它把剧场内噪声降到原有1/6以下,一进入这里,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同时,高分子防护膜的覆盖,使其即便降雨或遭遇盐雾侵蚀,也几乎不会改变吸声性能,更适应深圳气候。

装配式建造:建设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剧场高效落成的核心,在于装配建造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智能建造技术等多种举措,其建设效率大幅提升,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最终提前近百天亮相。具体包括:顶棚系统:轻韧兼备的长效装配;预制装配式看台:毫米级拼装的灵活承载;主体结构“骨架”:耐候型快装承重体系等。

中建科工相关负责人表示,欢乐剧场的落成是中建科工依托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核心技术优势的创新实践,我们以高标准履约打造精品工程,不仅为盛会呈现了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气息的场馆空间,更用匠心诠释了 “拓展幸福空间” 的企业使命。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