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田区沙头街道这个城中村多、流动务工人员密集的区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样需要智慧与温度。沙头街道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创新打造“全链条”服务机制,不仅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更让民生难题得到高效解决。从“停车拉锯战”的圆满解决,到漏水纠纷的温情调解,再到“治未病”宣传的深入人心,沙头街道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新时代平安建设的“沙头样本”。

联动治理“排隐患” 从“停车难”到“民心暖”
“消防检查是好事,可车停哪儿?”今年年初,沙头街道某小区因消防安全整治,物业禁止路面停车,百余辆私家车“无家可归”。一时间,无数矛盾纠纷涌向街道综治中心,居民情绪焦灼。
“问题不能拖,必须马上解决!”沙头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街社吹哨”机制,连夜组织协调会,联动住建、消防、交警、应急、社区、物业等多部门现场勘测。随后,多部门进驻小区,结合小区居民建议重新规划停车位,并将电动自行车与汽车分区停放方案正式纳入整改清单。
经过40多天的整治,这场“停车拉锯战”圆满收官,不仅全面消除了消防隐患,还增加了停车位,方便居民停车,规范了辖区停车秩序。“以前天天为停车发愁,现在安心多了!”居民李女士感慨道。
整治结束后,沙头街道总结经验,提炼出“吹哨报到聚合力、清单管理盯进度、闭环反馈稳民心”“三步工作法”,成为社区综合治理的“金钥匙”。

人民调解“有妙招” 从“漏水争”到“暖心和”
民生纠纷,不仅要解决“大事”,更要化解“小事”。今年初,沙头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一起因卫生间漏水引发的纠纷——业主王某委托李某维修,但施工后仍存在渗漏,双方因尾款支付争执不下,矛盾一度升级。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法律与情理的平衡点。”调解员迅速启动“精准研判+多元共调”机制,邀请街道法律顾问、社区网格员共同参与。通过“听诉求、查证据、析法理”三步调解法,最终确认已维修部分无质量问题,但楼上卫生间漏水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法律顾问现场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调解员则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提出“分期支付+后续保障”方案。最终,王某和李某握手言和。
“没想到调解这么高效,既讲法理,又有人情味!”王某感慨道。这样的温情调解,正是沙头街道深化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缩影。据悉,自沙头街道综治中心成立以来,整合公安、司法、妇联、网格等多方力量,构建起“一个平台受理、多支队伍联动、全链条化解”的实战体系。截至目前,沙头街道已排查2355宗矛盾纠纷,成功化解2325宗,化解率达98.73%,实现“矛盾不上交”,其中,《人民调九步法》获得在全区推广。
此外,沙头街道综治中心结合群众热切关注的劳动争议、预付式消费、新业态用工、房屋租赁、消费维权等8大类高频矛盾纠纷,制定13项工作机制和《高频矛盾纠纷调处指引》,让矛盾纠纷流程化、标准化。同时,打造3支专兼职队伍,培养24名专职、吸收60名兼职调解员。
源头治理 综治宣传“治未病”
平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治未病”。今年以来,沙头街道综治中心通过专题讲座、现场咨询、互动问答等“多元化”“接地气”的形式,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从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营造居民共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以前邻里噪音纠纷容易闹大,现在大家都知道先找综治中心!”在近期的一场线下反诈宣传活动中,居民王大爷说道。沙头街道综治中心依托“网格+调解”机制,将宣传触角延伸到辖区学校、商业街区,并开展多元的平安建设普法宣传活动,“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已逐渐成为沙头居民的普遍共识。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沙头街道的“全链条”机制,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民生服务有了温度。如今,沙头街道的治理经验正在被发掘与借鉴。在这里,每一个矛盾的化解、每一次服务的升级,都在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答卷。接下来,沙头街道将继续探索平安建设新路径,为深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贡献“沙头智慧”。
晶报记者 王玲 通讯员 林奕存 郑子琦 王文静 闫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