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多所高校携最新科研成果亮相高交会 产学研融合让成果“落地生金”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焦子宇
09: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刚刚落幕的高交会不仅是“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的秀场,也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加速器”。今年,深圳多所高校携最新科研成果组团亮相,以一批前沿硬核科技成果和一系列重大产学研签约,集中展现了深圳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蓬勃的科创活力,也让人们看到,深圳高校产学研融合迈向要素协同、共生发展新阶段的实力。

前沿成果“百花齐放”

科研实力“可触可感”

高交会上,高校的尖端科研走出了实验室,以更直观、更富互动性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连续25次参展的“常驻嘉宾”,深圳大学今年带来的61项成果覆盖从城市安全到人类健康的多个领域。在高端装备与智能机器人展区,一款模仿人类关节设计的灵巧机械臂引人注目,未来有望安全地协助完成家庭精细家务;在生物医药区,一款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从根源治疗脱发问题的仿生黑色素产品,生动诠释了科研如何解决民众的“头等大事”。这些成果共同勾勒出一幅“全链路”的创新图景,让科研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携70余个前沿科研项目亮相,凭借高创新性与高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成为展会焦点之一,其多个项目还斩获“优秀科研成果创新奖”。其中,第三代智能情感交互机器人“小深”人气颇高,它凭借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自然的共情交互体验,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与仿生设计的融合潜力,为智慧服务提供创新方案。

港中大(深圳)师生在向观众介绍新产品。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聚焦中俄科技合作,带来的50项创新成果覆盖材料与化学、人工智能与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精选的28个项目,则体现了学校在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服务企业源头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科研创新的能力。其中,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获金奖的项目——“膜力无限”项目,AI全自动手机贴膜机为首次展出,引发广泛关注。

观众在深北莫展区了解该校最新科研成果。

对接需求“精准高效”

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让实验室的“青苹果”转化为市场的“红苹果”,是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关键。高交会上,高校纷纷亮出机制创新与专业服务的“组合拳”,激活科研知识成果,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深圳技术大学展区,AI语音助手、新型固态电池、无人机人脸识别及智能追踪平台等创新产品吸引了大量采购商驻足、交流。在今年这份含有60项科研成果的亮眼“成绩单”中,该校集中展示了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科研实力。

“开幕第一天,就有很多企业来加微信谈合作,我们的老师也纷纷去逛展,了解产业和行业发展的最新方向。”该校科研部教师张中成告诉记者,这种高效的面对面对接,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融合。“老师的研究有时是科学所需,但未必是市场所需,高交会带来的市场前沿洞察和颠覆性技术首发对师生科研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现场聆听产品公司工程师的亲自讲解,远比在学校里‘做阅读理解’来得更直接、更深刻。”为此,该校每年都会组织上百位老师和学生观展。除展示“硬核”技术外,深技大还创新性地设置“技术经理人服务站”,凭借其独特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机制,构建起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速通道”。

高交会也是重大合作落地的重要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有效对接。14日下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产学研重大合作签约暨2025‘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举行,现场完成15项中俄合作重点实验室、基地和校地、校企合作签约,标志着该校研产学协同发展开启新篇章。

“产学研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而是要像做芯片一样,让创新要素深度交融。企业要敢当‘出题人’,高校要敢做‘解题人’。”签约代表的一席话,道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真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楼志江对此深有同感:“在大学实验室里,不知道社会真正需求是什么。参加高交会,就是希望与企业直接交流,听取需求甚至批评,让我们知道产品下一步该往哪里改进。”在港中大(深圳)展区,不时有外国展商咨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项目主任武执政告诉记者,高校在产学研的融合上起到技术探索的作用。“我自己在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现,高校教授对于技术了解深入,但是怎么样把这个技术转化为应用,真正解决普通人的问题,还需要跟企业合作完成。”

深职大展位首次展出的“膜力无限”项目—AI全自动手机贴膜机引起关注。

产教融合“反哺育人”

未来人才“实战培养”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不仅产出成果,更孵化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和高交会,是连接理论与现实、预演职业生涯的宝贵契机。

在深圳大学展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二学生刘帅喜正在向观众演示他们课题组开发的“人脸检测系统”。“在校期间,课题组与企业合作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真实需求,”刘帅喜分享道,“根据社会需求开展研发工作,也能让我们在求职时,拥有更匹配企业期望的项目经历。”他的同学周志辉也认为,在实验室承接企业横向项目,是实习前的完美“预演”,既能积累实战经验,又能丰富个人履历,这种产学研的教学方式比单纯学习课本知识好多了。

楼志江对此深表赞同,他带领的团队坚持从企业真实需求出发研发产品。“深职大重视以赛促学,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比赛,培养出极强的动手能力,企业很喜欢,根本不愁找工作。”

从前沿科技的集中展示,到创新机制的破壁赋能,再到未来人才的实战培养,深圳高校在本届高交会上充分证明,他们正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