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陈正旺惊喜地发现,宝安区新安街道海旺社区内,一面长达200米的围墙悄然“换装”,化身为充满艺术气息与生活温度的咖啡主题彩绘墙。
记者发现,类似于海旺社区的围墙“换装”,今年以来,深圳街头巷尾掀起一场彩绘墙热潮:城中村老墙褪去斑驳、公园墙面绽放新彩,市政箱体、行道树干被披上“艺术外衣”。市民手握画笔,将地域文脉、时代精神和十五运会赛事激情揉进颜料,让沉默的墙壁变身会讲故事、能传温度的文明亮色,让艺术如春雨浸润城市肌理。

大鹏新区新晋网红打卡点:坪葵路“海洋和未来”手绘墙。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摄
独特记忆
每面墙都藏着“深圳故事”
深圳的墙绘拒绝“千墙一面”。一墙一主题、一画一情怀,墙绘精心创作或深挖本土文化、或紧扣十五运会热潮、或传递文明新风,每笔色彩都承载着城市独特记忆。
有的墙绘满满是赛事激情。作为十五运会马术赛事举办地,通往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的碧果路,化身“马术艺术长廊”。白墙上,骑手盛装驭马、骏马腾空跃障的画面栩栩如生。“以前跑步觉得沿途单调,现在看着这些画,像提前感受比赛热闹!”市民王先生说。
宝安区沙井街道北环路工业园围墙上,蚝民出海、蚝壳筑屋、节庆舞蚝壳的场景错落排布,蓝色海水、橙红蚝壳组成岭南风情画卷,墙下“city walk”打卡点还能扫码听蚝业历史。一面墙绘讲述了“千年蚝乡”故事。“以前这墙又旧又脏,现在成了网红地,外地亲戚来都要合影!”市民李叔指着画中赶海场景,回忆起儿时跟着父辈出海的时光。
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111米长的墙面上,3D“孺子牛”破墙而出,锋利牛角、紧绷肌肉满是力量感。“这‘牛’既致敬深圳敢闯敢试,又像为十五运会选手加油,看得人热血沸腾!”市民莫健举着手机多角度拍摄。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区的3D醒狮彩绘同样吸睛,六头醒狮或昂首咆哮或俯身探步,红色狮身搭配传统砖墙,仿佛下一秒就要“跳”下墙面。茜坑老村的3D柿子彩绘更显诗意,直径3米的橙红柿子挂在老屋墙上,“寓意事事如意,既保老村韵味,又添喜庆!”社区党委书记罗月娥笑着说。
罗湖区的墙绘堪称“百变魔术师”。红岗公园“八园连通”彩绘墙,以绿色为主调勾勒溪流绿树。泥岗东路宠物友好口袋公园,墙绘满是萌宠元素,小狗追飞盘、小猫卧草坪,搭配骨头座椅,“带狗狗来既能撒欢、还能交邻居,这墙绘让公园成了宠物乐园!”市民周先生抱着宠物柯基与画中“小狗”合影。

深圳地铁岗厦北枢纽创新推出的“簪花少女”墙绘打卡点。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协作共绘
画笔成连接人心的“纽带”
这场墙绘热潮不是专业团队“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师生携手、居民互助、企业助力、志愿者接力,不同群体因画笔相遇,在协作中凝聚情感,也让十五运会“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理念扎根人心。
龙华区“喜迎十五运会彩绘新龙华”是一个共建典范。今年7月起,龙华区教育局、“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联合政协委员、文艺界代表、墙绘公司人员一起通过14轮打磨41幅设计稿。“每轮讨论都像头脑风暴,大家都想让墙绘更贴生活!”该区教科院王老师回忆,国庆节后,41所学校千余名师生、家长分批“上岗”。例如,行知学校陈宇爵老师带27名学生、5名家长画醒狮;博文学校师生勾勒茜坑老村“柿子”。甚至有企业主动赞助颜料,“能为城市添彩,我们乐意!”企业负责人说。
光明区云谷社区的墙绘像是“邻里聚会”。去年暑假,社工入户询问:“您想画什么?”“哪些场景代表社区?”居民提议“画孩子玩闹”“加绿化画面”,最终方案兼顾田园风光与文明场景。陈美希是光明本地人,她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为家乡画画、为十五运会添氛围,太有意义!”她每天顶着30多摄氏度高温勾线,汗水浸衣、颜料沾手仍笑得开心。
坪山区则开发出一个模式:“民生微实事+公益+共建”。坪山和庆路周边曾是闲置空地,去年街道推进环境提升时,邀深圳技术大学、坪山美术馆专家与居民共议墙绘方案。深技大师生听老人讲坪山故事、看孩子画“心中公园”,最终墙绘融入坪山地标与传统文化。
宝安区沙井街道北环路围墙改造时,沙四、沙三、东塘等几个股份公司主动出资,组织专业团队调研,还召开居民座谈会听取意见,老旧围墙最终变“蚝乡文化长廊”。“参与围墙改造是企业助力城市环境整治的责任担当,更是传承蚝乡文化的使命所在。”深圳沙井东塘股份合作公司总经理曾贺贤深有感触地说。
巧借空间
把艺术“嵌入”城市角落
墙绘不拘泥载体与尺度,才能让市民抬头见画、转角遇美。上千平方米“巨作”可以成为城市地标,几平方米“小品”也能点亮社区,行道树、市政箱体、骑行绿道则变“画板”,让艺术“见缝插针”融入生活。
社区“小空间”里,墙绘以“小而美”传递细腻情感。龙华区茜坑老村“柿子墙绘”仅占一栋老屋外墙,3米大的柿子却让居民忍不住“摸一摸”,孩子们围着追逐打闹;光明区云谷社区墙绘藏在小巷,每幅十几平方米却满是生活细节,“走街串巷不经意间看到墙画,像拆盲盒一样惊喜!”居民小张说。
更让人惊喜的是,墙绘还“搬”到非常规载体。罗湖行道树成“童话森林”,文锦南路、凤凰路树干上,画师依树皮纹路画鹦鹉、蜥蜴,“孩子现在上学先找树上小动物,再不拖沓!”张女士笑着说。
492个市政箱体“穿定制外套”,翠竹箱体画健身场景、围岭箱体绘徒步露营、口岸箱体勾天际线,“以前电箱又丑又突兀,现在成街头艺术品,忍不住多看几眼!”王先生说。罗湖还打造“深港骑行彩绘段”,绿道墙绘融深港地标与骑行场景,“骑车看画,感觉深港特别近!”骑行爱好者陈先生说。
漫步深圳,墙绘如“文化窗口”,既见证城市历史、特区精神力量和十五运会的热烈氛围,更显市民对城市的热爱。此外,记者还发现,这些墙绘更兼顾实用,例如,宝安马安山社区彩绘围栏既隔离施工又展文化;罗湖泥岗东路宠物公园墙绘配骨头座椅、粪便箱,传“文明养宠”理念;坪山和庆路墙绘与栈道、绿化同步推进,11200平方米区域成“绿净美”休闲空间。“这些画不只是装饰,还能提醒护环境、睦邻里,特有意义!”坪山市民李阿姨说。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