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至16日,2025年“非遗星浪潮·盐田Live秀”沙头角鱼灯舞展演系列活动正在盐田持续进行。作为本届活动的重要环节,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深圳保护中心”)在现场设立“非遗保护深港协同服务点”,为陈氏太极、盐田疍家婚俗、沙栏吓村鱼灯舞、香港沙头角舞龙等11个深港非遗项目提供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维权预警、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吸引众多市民和非遗团队关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一对一咨询+快速确权指引”的方式,帮助深港非遗团队了解如何运用快速预审、调解联盟、维权援助等渠道,为传统文化作品、形象、创意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此次服务点的设立,依托深圳保护中心自2025年起正式开通的面向香港创新主体的专利快速预审通道。该机制可将香港申请人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至2—3个月,在全国尚属首创。

从全运会“神鳌飞天”,到深圳“鱼灯舞”出圈
就在11月9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一条30米长的巨型鳌鱼腾空亮相,成为当晚最受关注的舞台名场面,被网友称为“《大鱼海棠》照进现实”。“鱼”这一传统意象再次走红,也让沙头角“鱼灯舞”等舞蹈类非遗备受关注。
在深圳,沙头角鱼灯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创意符号、舞姿、形象在近年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随着关注度提升,如何保护原创、规范使用、促进转化成为传承人、村集体及文化机构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导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深圳保护中心”)创新构建“非遗产权快速确权、衍生成果维权援助、品牌运用专业赋能”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深度服务深圳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切实将深圳保护中心“20201117”四维全域维权保护机制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据悉,该机制整合各级法院、海关、公安等20家深圳市“一站式”协同保护单位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立体化保护;发挥深圳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联盟20家成员单位作用,多元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纠纷;借助深圳市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17支分队约600名志愿者“专家、专业、社会”三方面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科普培训活动;运用深圳保护中心全市11区全域覆盖的分窗口市区联动的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触角,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墙”。
晶报记者 潘玲霄 通讯员 曹玩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