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这份协议书,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11月12日,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综合执法大队的指挥中心里,船员老陈紧紧握住阿强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释然笑容。这场因8月23日一次海上船舶擦碰引发的纠纷,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间回到近三个月前,8月23日凌晨,鲘门市场码头外侧海域,老陈和阿强的渔船发生了擦碰。老陈受了伤,船也有些损坏。意外发生后,阿强第一时间把老陈送到了医院。
警情就是命令。鲘门派出所接到报警后,马上联系了海洋综合执法大队调取现场监控。紧接着,海洋综合执法大队、鲘门街道、派出所还有老陈所在民生村的干部们,迅速动了起来,拧成一股绳,就为了解决好这件事。
当天早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赶到了医院,一边看望住院的老陈,一边就开始着手调解。在大家的劝说和协调下,双方当时就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住院期间,阿强也主动承担了全部的治疗费用,这让后续的调解有了个好基础。10月1日,老陈顺利出院。
人出院了,事儿还没完。为了把赔偿等问题彻底解决好,几个部门的同志可没少操心。他们一次次把双方请到一起,坐下来谈。这期间,老陈的家人心里没底,担心后续治疗还需要花钱,自己身体受伤后干不了重活,多次想去找阿强家商量,又怕等会谈赔偿双方会争执;阿强这边呢,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赔偿款,东凑西挪都没有办法筹到一部分钱,多亏了一位热心人林某借给他钱,才解了燃眉之急。
面对老陈家属的焦虑,执法人员像拉家常一样,耐心听他们倾诉,一点点解释,安抚情绪;对阿强,大家则把道理和法律讲明白,让他知道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也引导他积极面对。
说起这次纠纷能顺利解决,参与调解的几位“身边人”感触最深:
深汕海洋综合执法大队执法组组长施胜坚说,他们先摸清了双方的家庭情况,主旨是先治好伤,再一步步协调赔偿金额,反反复复谈了好几次,最后才达成一致。“咱们得公平,也得讲情理,让两边都能接受。”
鲘门街道的工作人员洪晓武接到通知就去了医院,配合着大队做调解,两边家属都去慰问,特别是多跟阿强沟通,让他别有啥负担。“这么多个部门一起上,效率高,最后的结果也公道。”
鲘门街道派出所副所长陈阳阳则忙着协助调查,保障流程顺畅。那段时间,老陈的兄弟因为着急报了几次警,他们都耐心接待,用法律和情理去沟通,避免矛盾升级,给调解工作铺好了路。
鲘门街道民生村村委会委员林向潮,从出事第一天就跟着书记去医院看了老陈,后来更是全程陪着双方家属,协助上级部门沟通赔款的事。他说,这事儿能成,靠的是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还提到,海上作业风险大,以后村里得多提醒乡亲们,出海一定把安全措施做足,尽量避免这种意外发生。

就这样,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这几个部门的同志谁也没松劲,一次次沟通,一回回协商,还找来了双方都信得过的中间人帮忙说话。耐心细致的工作,像春风化雨,慢慢把双方的疙瘩解开了,分歧也弥合了。
11月14日下午,老陈特意将一面红彤彤的锦旗送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综合执法大队指挥中心,上面写着:“秉公执法显正义,勤政为民暖人心”。这面锦旗,是他对这群为他奔波、帮他维护权益的基层工作人员最朴实的感谢。
这次成功的调解,不仅仅是解决了一桩海上纠纷,更是“海上枫桥经验”一次生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真心为群众着想,大家坐在一起,有事好商量,办法总比困难多,再难的矛盾也能在基层得到妥善化解。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