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中山,这六座城市有什么体育性格呢?

深圳特区报&读特驻穗记者 陈行
11-16 19:1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办赛就是办城。

11月16日,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在广州主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中山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各自城市体育性格、赛事运行保障、体育产业等情况。佛山龙舟、韶关赛艇、河源徒步、梅州足球、中山棒垒球、惠州滑板等特色体育项目,让大湾区城市随着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力和赛事持续出圈的魅力,焕发出独有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也成为助推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纽带。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这句充满广府生活智慧的俗语,生动反映佛山在扒龙舟这件事上务实进取的行动精神。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佛山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文曦介绍,佛山龙舟运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扒龙船、赛龙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文脉传承,更是佛山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佛山引进、培育中国龙舟大奖赛、F3龙舟超级联赛、中国(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等高水平赛事,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顶级龙舟赛事。

文曦表示,佛山每年举办各类龙舟赛事活动超千场,同时在线上开展龙舟主题相关宣传活动,“请到佛山飙龙船”网络话题全网传播量破40亿,“叠滘飙龙船”被纳入外交部全球推介素材库。佛山的龙舟竞技水平可谓一枝独秀:在速度上,乐从、九江等职业龙舟队战绩彪炳;在技巧上,叠滘龙船漂移享有“中国水上F1”美誉。在十五运会龙舟项目中,以佛山健儿为班底的广东队一举包揽参赛的全部六枚金牌,展现佛山龙舟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韶关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串联丹霞山、南水湖、“三江六岸”等优质山水资源,在培育赛艇竞技体育和衍生项目上大胆探索,持续涵养形成“赛艇之城”这一城市体育性格。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文泓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韶关以市中心业余体校作为培育摇篮,强化“市—县—校”三级选才培育体系,畅通赛艇专业人才培养输送路径,形成“大众参与-人才选拔-专业提升”互促互通良性循环,一大批优秀赛艇运动员脱颖而出。

“特别是邱秀萍,2023年在杭州亚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勇夺首金,近日又在十五运会上为广东代表团摘得银牌,竞技体育根基非常深厚。”蒋文泓表示,韶关坚持“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以韶州体育中心为核心,联动环丹霞山片区打造集赛事、训练、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设计融合丹霞山、瑶乡风情等的体育线路,穿插布局赛艇等运动项目相关设施。以体带旅、以体促产、以体兴城,韶关正在以此落实行动。

河源拥有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万绿湖,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塑造河源作为“徒步之城”的独特体育气质。河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子睿介绍,河源正围绕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战略,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户外运动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目前,河源已建成包括万绿湖亲水步道、桂山森林登山步道、环霍山步道等一批代表性线路,将山川湖景、古村风貌、客家美食与非遗文化等资源“串珠成链”。

依托“穿越万绿湖”“万绿湖马拉松”等核心品牌活动,河源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徒步活动体系。黄子睿表示,这些活动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户外爱好者超50万人次,不仅展现河源作为“徒步之城”的强大号召力,更将客家文化、生态景观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河源还深入探索“体育+”多元融合路径,通过33条“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有机串联森林露营、水上运动、民宿聚落与特色赛事,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休闲体育网络。

梅州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拥有152年深厚的足球历史底蕴,足球已成为其城市象征与文化基因。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梅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代伟介绍,梅州孕育了世界球王李惠堂等一批足球名宿,“一县六国脚”的佳话广为传颂,当地“全民踢足球”蔚然成风,“村超”“县超”赛事持续不断、贯穿全年。今年即举办广东省超开幕式和主场赛事,以及“贺岁杯”“球王杯”足球比赛场次超过600场,参赛球员达3000 人以上,参与群众达数十万人。

梅州共承办十五运会群体组足球五人制男子甲组、乙组、老将组和足球项目男子16岁以下组共4项赛事,进一步激发群众支持和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代伟表示,梅州积极推动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及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每年举办超5000场体育赛事,体育锻炼参与率达41.4%。梅州马拉松、南粤古驿道徒步、全国五人足球争霸赛等精品赛事“月月精彩”。梅州还高标准建设五华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集足球训练、赛事举办、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横陂足球特色小镇,持续推动“体育兴”和“产业兴”同频共振。

如今,滑板已成为惠州最具活力的城市符号,演绎着青春潮流与城市气质的深度共鸣。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惠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于加良介绍,惠州优质的天赋户外运动场、庞大的年轻群体,以及每年举办10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和100余项市级群众体育活动,为滑板等潮流运动提供肥沃土壤。惠州也以滑板赛事为契机,加速向“华南户外运动之都”蝶变。其围绕环西湖、环“两湾”和环南昆山—罗浮山等三大资源平台,不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

自2019年承接广东省滑板队共建工作后,惠州升级场地设施,新建便民滑板场,推动滑板进校园、社区,培育2万余名运动人口,走出了陈烨、邹明珂、潘家杰、郑好好等一批顶尖选手,他们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也在十五运会滑板比赛中荣获3金1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滑板运动。当前,“惠州制造”已占据全球高端滑板产品近40%的市场份额,惠州推动500多家体育制造企业联动成长,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于加良表示,正如滑板运动员在障碍间翻腾跨越,城市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

棒球在中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渊源、坚实的发展基础。借着十五运会东风,中山将在“体育+”赛道上实现漂亮的“全垒打”。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中山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周作德介绍,中山打通棒垒球运动特长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升学通道,现已发展成为涵盖U8、U10、U12、U15、U18等多组别的完整青训体系;中山积极与中国棒垒球协会以及世界棒垒球联合会、亚洲棒垒球联合会、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等机构对接合作,至今已承办各类赛事100余项,包括3项国际赛事、18项全国赛事。

中山与棒球的缘分源远流长。1892年,“中国棒垒球之父”梁扶初出生于中山,为城市植入棒球运动的种子。2006年,中山诞生第一支棒球队。2011年,中山熊猫棒垒球俱乐部成立,成功举办首届“熊猫杯”少年棒球全国邀请赛。2018年,中山棒球队捧起第一座广东省运动会冠军奖杯。2020年,《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纲要》将“熊猫杯”赛事纳入重点打造的十大国内赛事。2025年,十五运会棒垒球比赛选址中山。中山棒球实现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支持、从普及推广到竞技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还了解到,佛山以“跟着龙舟去旅行”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串联起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多元业态;韶关依托赛艇等项目引领形成水上运动新潮流,并开发“户外运动+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河源以徒步路径为亲近自然载体,打造一批垂钓场、乡村民宿和精品森林休闲旅游露营地;梅州以足球为引领、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体产融合为支撑,加快建设足球特色体育名城;从一块滑板到一个产业,惠州以敢闯敢拼的青春姿态踏板前行;中山发挥棒球运动优势,以小球为支点,持续释放“体育+”效应。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向阳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