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只珍稀蝴蝶的回归,他们在深圳大鹏种下……

陈碧霞
11-13 21:43
摘要

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在大鹏半岛,通过在蝶类调查样线周边种植耳叶马兜铃,促进裳凤蝶野外种群繁殖初见成效……

“爸爸,以后我们还要来看看今天种下的这棵马兜铃,看看裳凤蝶有没有‘回家’……”11月9日,深圳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烨烨在西涌天文台参加完“守护裳凤蝶”科普活动之后,兴奋地跟爸爸“约定”。

当天,在大鹏新区开展蝴蝶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团队,在西涌天文台开展了一场“守护裳凤蝶”主题活动,通过知识科普、趣味互动、种植寄主植物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超过200名游客的积极参与,并引导17组亲子家庭参与到裳凤蝶寄主植物耳叶马兜铃的种植,让公众参与珍稀蝶类的保育工作中,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乐趣。

▲”守护裳凤蝶“科普种植活动合影

这是该研究团队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和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开展《裳凤蝶和金裳凤蝶的保育回归》项目以来,最为感人的高光时刻。

这只蝴蝶很珍稀:中国最大型的蝶类、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名录

裳凤蝶是我国最大型的蝴蝶,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指示意义。

▲裳凤蝶访花  张涵摄

自2022年起,大鹏新区连续四年开展蝴蝶多样性调查工作。作为负责这项研究的团队核心成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陈华燕副研究员回想起在大鹏山野与裳凤蝶的那场“初见”:2022年8月,我们第二次在大鹏野外调查时,在鹿咀一条溪流边上,看到一只体型很大的蝴蝶,当时它展开黑色泛着黄晕的翅膀,在空中飞得很高。这只蝴蝶的样子是我们在大鹏做野外调查首次见到的,当时大家意识到它可能是特别珍稀的蝴蝶种类,便一直追随着它,直到它最后停在路边一棵海杧果树上面,并抢拍到一张照片。“虽然照片有点模糊,但它的翅膀上带着金黄色的斑点,我们还是可以识别到它就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裳凤蝶,当时我们非常激动!”那是研究团队当年在大鹏山野里见到唯一的裳凤蝶,“而体型更大的金裳凤蝶,直到2024年,我们才在大鹏另外的山野深处,第一次见到它美丽的身影。”

裳凤蝶、金裳凤蝶在大鹏半岛个别区域零星出现,数量少、种群极不稳定,亟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类珍稀蝶类,让它们留在美丽的大鹏。

陈华燕老师研究团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在藤本园的马兜铃植物上面,连续几年都监测裳凤蝶在其叶子上产卵。“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这个发现也让我们相信:在高度发展的城市中,通过植物的保育,也可能促使本来只能在深山老林里面才能见到的珍稀蝴蝶,回归到闹市中。”

“通过给两种蝴蝶提供食物来源,能扩大它们的野外种群。”陈华燕老师向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汇报这一调查发现和保育建议之后,得到该局的支持和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的资助。“2025年,裳凤蝶和金裳凤蝶的保育回归项目正式启动,主要是通过种植两种蝶类的寄主植物耳叶马兜铃来修复栖息地,促进野外种群的繁殖。”

保育过程:从马兜铃苗被吃光到化蛹成蝶

“今年初,我们开始在大鹏两个发现过裳凤蝶的区域,尝试种植深圳本土植物耳叶马兜铃。”因耳叶马兜铃在野外也比较少发现,研究团队拿来在华南植物园用种子培育出来的幼苗做实验。

但马兜铃苗的成长过程,面临着各种“被吃光”的可能。“马兜铃种植选址有讲究,附近得有水源,研究团队沿着蝶类调查样线周边,每相隔十几米种上一两株,因为它是藤本植物,还要搭个架子让它往上爬,最后才能看到回归的蝴蝶绕着它飞舞。” 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的林琳是对接蝴蝶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她表示:“马兜铃苗还不能成片种,万一有一只鸟过来,幼虫有可能便被‘团灭’了。”

▲裳凤蝶 幼虫 陈文婷摄

“马兜铃易招其他虫子和动物,如红珠凤蝶、非洲大蜗牛都是破坏马兜铃苗的最大凶手。”因保育点在保护区里,陈老师介绍,除了协调多部门的审批手续之外,保育过程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把这株能吸引裳凤蝶和金裳凤蝶的植物给种活。“第一批种下的苗比较小,很快便被其它虫子啃光了。没办法,团队只好自己掏钱买来茎比较大的新苗,这下蜗牛便啃不断它了。”

▲裳凤蝶蛹壳   陈文婷摄

但裳凤蝶幼虫的食量非常大,需很大的马兜铃植株才能够它取食,支撑其发育成蛹。“9月份的时候,在其中一棵苗上面,我们发现有两条幼虫,但它的叶子很快被吃光了。”还好上天不负有心人,“一只幼虫活下来了。在10月份的时候,它化蛹了,然后羽化成蝶,飞向了大鹏广袤的山野。”

“这是今年第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看到叶子上只留下一个蛹壳,这跟我们在实验室培育时的情况是一样的。”陈老师表示,这小小的个案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它验证了保育方式是可行的,只是种下一批寄主植物,就能为裳凤蝶提供一个安居之所,让它们在野外繁衍生息。

科普活动:植下“守护裳凤蝶”的“种子”

深受鼓舞的研究团队决定“乘胜追击”,2025年11月9日,团队在深圳大鹏新区西涌天文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守护裳凤蝶”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互动现场很火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昆虫栖息地日益碎片化。裳凤蝶和金裳凤蝶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活动现场,团队成员变身科普讲解员,介绍了这2种凤蝶的生活习性、生态价值及其当前面临的生存挑战。同时,现场展示了耳叶马兜铃的植株及2种凤蝶的生活史视频。活动设置了趣味互动环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与。因活动场面太火爆,人手不足,团队不得不临时请求外援。

“今天我们种下的每一株马兜铃,都可能成为裳凤蝶未来的‘育儿所’与庇护所。”科普环节结束后,在研究人员的引导下,17组亲子家庭手持工具,走向预先规划的耳叶马兜铃种植区。大家分工协作,挖坑培土、搭设攀爬架、细心浇水施肥……

▲亲子家庭一起为裳凤蝶种植一个”家“

关于2种珍稀蝴蝶的生态知识、保护现状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实际的行动和生动的记忆。“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回去之后,还在群里热烈讨论,不少家庭表示以后会回到西涌天文台,看看他们种下的马兜铃,这让我和学生们非常感动。活动让孩子们与自然连接,我们的行动带来了更多人的行动,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看到的效果。”陈老师表示,开展这次科普活动的目的,正是想让更多的公众,特别是游客,了解到大鹏这些美丽的蝴蝶,用实际行动来做生态保护的卫士,一起来保护这些蝴蝶的栖息地。

▲大家种下的耳叶马兜铃

活动还给每个参与家庭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份耳叶马兜铃的种子,鼓励大家在自己家里,也给裳凤蝶培育一个“家”。“活动不仅为2种珍稀凤蝶营造出一片宝贵的栖息地,也在参与者心中种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陈老师为保育项目做起广告:“如果在大鹏新区发现裳凤蝶、金裳凤蝶和野生的耳叶马兜铃,可以拍照、录像,并记录地点,将信息发给研究团队,如信息有效且重要,您将获得一份精美的礼物。”

他表示,科普活动之所以选择在西涌天文台,不仅因为这里是在调查样线周边,还因为这里游客较多,当生态与文旅融合起来,能让科普活动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大自然中观赏蝴蝶的生态游活动,越来越受欢迎,但我们还是要特别呼吁一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你可以欣赏美丽的蝴蝶,但是你不要破坏它。”

让更多的蝴蝶在深圳翩翩起舞

大鹏新区连续四年开展的蝴蝶多样性调查工作,包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蝶类——裳凤蝶和金裳凤蝶,目前已记录到的蝴蝶有174种,约达到深圳市记录蝴蝶种类总数的79%。

▲豆粒银线灰蝶访白花鬼针草

▲青斑蝶访马缨丹

一直参与这项蝴蝶多样性调查工作的林琳表示,在大鹏半岛,一年四季都可欣赏到不同种类的蝴蝶。特别在秋季,大鹏的蝴蝶多样性最高,比如可常见黑脉园粉蝶、咖灰蝶、豆粒银线灰蝶、青斑蝶等,它或飞舞,或吸水、或吃花蜜、或产卵……“或可做成大鹏半岛季节观蝶指南,丰富当地社区生态文旅新体验。”

而如何让更多的蝴蝶在都市里回归,陈华燕老师表示:考虑到城市的绿地比较碎片化,生态又不连贯,我们可以尝试规划出一些便于蝴蝶中转、补给的区域,比如说,在一些公园、城市绿地的合适位置,多种一些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为蝴蝶提供食物来源、营造栖息地,或可以把这些蝴蝶引回来。

据了解,大鹏新区将持续开展裳凤蝶和金裳凤蝶的保育行动,随着寄主植物种植规模扩大及蝶类习性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蝴蝶在深圳这座城市翩翩起舞。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林琳  研究团队供图

(作者:陈碧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