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何全球资本与创新者皆向福田而来?有人为全链聚合的产业生态驻足,有人因深港协同的创新沃土扎根,有人被全周期护航的服务暖流打动 —— 心有所向处,正是生长力澎湃之地。
福田区投资促进局联合深圳新闻网推出《心之所向 即是福田》专栏,解码这片热土的独特基因,这里不仅仅是中心城区,更是亿级产业集群奔涌的赛道,是产城融合的生长空间。当全球机遇与湾区枢纽在此交汇,每一份雄心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每一种梦想都能遇见绽放的舞台。福田已备好沃土,等你共赴新程。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12日讯(记者 刘嘉敏 刘玉莲)2024年福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136亿元,16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新增软件信息服务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与新能源、智能终端形成三大千亿级新质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半导体等2个百亿级新质产业集群产值三年实现倍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三年增长7.6倍……
这些数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福田“CBD+科创区”战略的直观映射——在金融、商贸等传统优势基础上,通过空间重构、政策创新与生态培育,实现从“中心城区”向“创新枢纽”的跨越。
从“幸福福田”一路走来,“创新福田”也逐渐崭露头角。蝉联“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全国第一、在《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中跃升至全国第二……
在这片仅78.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创产业正以“深圳速度”野蛮生长。而他们,为何都选择福田?

这里有政策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达20.4家/平方公里
政府努力做好科创企业“第一合伙人”
福田区八届四次党代会指出,福田经济版图深刻变化,“CBD+科创区”特征更加鲜明,各项事业协同进步,“二次创业”迈出坚实步伐。
在华强北的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每日不断,这里曾经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的华强北,早已不只是电子产品的“主阵地”。
九年前,一家公司在华强北租下了三平方米的格子间,如今他们依然在华强北,不同的是,他们搬进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室,团队规模扩大到了100多人,制造出来的创新产品在海外的销量遥遥领先。热闹的华强北,早已走出了一家家科技企业。
近年来,福田区积极盘活存量空间,通过城市更新等政策,将传统商贸楼宇改造为专业主题园区,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向“硬科技孵化基地”转型,便是盘活存量的典型案例。

从一组数据可知,福田区面积仅78.66平方公里,集聚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近三年数量增长7.6倍。
福田区用成绩证明了从“寸土寸金”到“创新密度”的跨越。
除了产业空间外,福田区还为科创企业“打包”了政策工具箱,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融合资金、空间、人才、住房、资本、服务等全产业发展要素,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生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截至2024年11月,福田区引导基金累计参与投资51只子基金,总规模超1600亿元,直接或间接投资企业4115个(含多轮次重复投资),其中已上市企业超200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辖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福田区全力提速提效建设“三大新引擎”,推动战略平台实现新突破。
在集聚高端科创资源方面,建设涵盖国家重要科研机构、央企国企、高校和前沿科技企业的窗口型、平台型、枢纽型机构,引进世界级、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企业20个以上,落地一批人工智能终端测试等行业级中试平台;在打造国际一流科创园区方面,形成国际人才社区整体规划,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科研生活社区;在加快完善区域联动格局方面,紧密联动光明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强化与横琴、南沙等对接联动、互学共鉴,共同提升平台枢纽功能、通道优势、链接作用。
这里有生态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生”
实现科技与城区共生的良好生态
去年底,全球首款AI硬件名片在福田区诞生,搭载企业自研芯片的加推科技至此走向世界舞台。而另一边,人工智能企业北科瑞声凭借AI语音交互技术及端侧智能解决方案,近三年来业务增长四倍,已参与制定智能语音识别与交互领域的两项国家标准。
这两家企业,都入驻了福田区的深圳新一代产业园。

产业的壮大需要“生态共荣”。在福田区“三大新引擎”中,可以看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的战略定位:深港协同创新极核、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
作为唯一的“一河两岸、一国两制、一区两园”深港协同创新平台,河套合作区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特色,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打造国际开放创新中心、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原始创新策源地。

福田区对产业生态的发展,始终“心中有数”,并“稳步推进”。这可从一家企业发展中窥见一斑。
2020年,荣耀入驻位于上梅林片区的深圳新一代产业园;2021,荣耀全球总部入驻位于香蜜湖片区的深业中城;2023年,荣耀在河套合作区建立研发实验室。2024年,荣耀有效发明专利达11466件,占福田区总量的25.7%,福田区同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8.2%,居深圳市前列。走到2025年,荣耀启动“阿尔法战略”,计划投入超百亿美元,打造AI终端生态,涵盖手机、平板、机器人等产品,福田区是这一升级战略的核心落点。
当前,荣耀公司总人数规模翻倍,从2020年6000人增至2024年的1.3万人;荣耀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体系覆盖区内32家核心供应商……在荣耀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福田区带来了科技企业与全球人才,实现科技与城区共生的良好生态。

在整条科技生态链中,福田区不仅在企业发展上下功夫,更积极吸纳创投企业,为科技生态注入经济活水。在全国创投企业前10强中,达晨财智、东方富海、同创伟业、松禾资本等4家注册在福田区,占全市80%。其中,达晨财智投资企业超过750家,60%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东方富海投资企业超过603家,支持企业从初创到上市;松禾资本投资项目超400个,助推优秀企业并购或成功上市超60家。
2024年,福田区私募股权、创投企业管理规模约7630亿元,占全市超五成,居全市第一。

“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的模式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跨境创新环境。这里科研氛围开放,国际人才往来便利,政策极具吸引力,是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最佳平台。”一位入驻河套合作区的国际科研机构负责人说。
这里有服务
从“企业办事”到“人才支持”
多个事项全市实现“零跑腿”视频办理
“在福田,员工既能享受都市便利,又能专注创新,这是我们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这里政务服务方便,大多都能实现网上办,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是企业对福田区的不同评价,但都有一致的中心:在福田区工作和生活,很便利。
福田区在全市首推政务服务“信用+视频办”改革,通过“信用承诺+视频核验”方式,推出335项“信用+视频办”事项,教师资格认定、医师护士执业注册、福田英才荟律师人才奖励等高频事项在全市唯一实现“零跑腿”视频全流程办理,41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即来即办,即办件比率、减办理时限全市领先。

此外,福田区在全市率先发布92项高频跨域通办事项办事指南,实现“异地办”“就近办”。针对企业服务,提供开办一站式服务,实现7×24小时全天候、一次性自助领取营业执照和免费印章。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市首推“教育入学一件事”“抵押房产租赁登记备案一件事”等。
在河套合作区的“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还提供人才服务、海关和地方政务服务等方面“一站式”服务。这里设立了港澳居民旅游、生活、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面向港人港企提供72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时,创建全国首个县(区)级政府西语网站,率先推出848个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英文导办。

在人才支持方面,福田区迭代升级英才荟4.0政策,落地实施《河套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建成全省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2024年,福田英才荟发放奖励3.0亿元,支持各类人才1.97万人次,支持企业机构591家。截至目前,福田区共有在职院士26人,累计认定福田英才3125人次、支持高端人才约12.15万人次。

当夜幕降临,河套合作区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深圳新一代产业园的企业正在研究新产品,华强北的创业者正讨论着下一代产品方案……
从超1600家高新企业的集聚,到三大千亿集群的崛起;从政策体系的精准支持,到资本与人才的深度融合,福田区正以“CBD+科创区”定位,探索都市型科创的新路径。
这,是一场关于空间、产业与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而福田区,正在书写它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