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面之上,白色风机林立,叶片划破海风,将无尽风能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力。作为汕头市风能协会会长、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娄淑军深耕新能源领域近20年,亲历了汕头海上风电从起步探索到领跑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汕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既是贯彻国家海洋能源战略的务实之举,也是发挥地域优势、构筑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娄淑军分析,汕头的优势首先来自天然禀赋。“汕头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风能充沛,年有效利用小时数近4000小时。更重要的是,海域地质条件优良,便于开发,能快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实力。”

回顾发展历程,他认为从“分散采购”到“全链协同”是汕头风电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大唐一期项目时,海缆、叶片、塔筒都需外调,在汕头组装,单位千瓦成本达2万元。随着‘四个一体化’产业链落地,如今主机、齿轮箱、叶片等核心部件基本实现本土制造,成本下降约一半,效率显著提升。”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国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陆上检测中心已落户汕头。娄淑军说,“这意味着从制造、检测到标准制定,汕头正逐步掌握行业话语权,这也是‘国际风电创新港’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技术层面,汕头持续跃升。娄淑军介绍,大唐一期采用当时全国单机最大的7兆瓦风机,二期便批量应用13兆瓦和16兆瓦机组,成为全国示范;如今24兆瓦机型也已投用,为深远海开发奠定基础。
在海上风电基础上,汕头正探索“风电+牧场”产业融合,利用风机绿电实现集约用海,初步展现出“海洋粮仓”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展望未来,娄淑军透露,汕头计划在“十五五”至“十六五”期间新增装机30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这一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独一无二,汕头有信心成为全球风电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编辑 李斌 审读 桂桐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