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的灯光,如碎金般洒在26℃的恒温池面上,折射出粼粼波光。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消毒水味,与观众席此起彼伏的欢呼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十五运游泳赛事的热烈图景。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在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举行。
这是游泳赛事的首个比赛日。碧波之上,星光闪闪。覃海洋、陈俊儿、张雨霏,这三位风格迥异的泳将,恰如水之三态,诠释着新一代中国泳将的多元魅力——他们是泳池边最耀眼的风景,是实力、外形与人气兼具的“超级晾衣架”,承载着荣誉、梦想与无数期待。
第一乐章:静水藏锋
聚光灯下,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焦灼。但在十五运会首日的游泳馆,覃海洋却将自己调成了“静音模式”。
泳池边的走廊,像一个被按下快进键的世界。教练步履匆匆,记者扛着设备小跑,唯有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时间流速中。简约的队服,自然垂落的双手,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扎实,像一颗投入沸水中的冰,不为所动。镜头围拢过来,他停下脚步,眼神平静如深潭,语速舒缓得像在聊家常:“昨天看了开幕式,很自豪,今天就是做好每一步。”没有慷慨陈词,没有故作轻松,唯有一种沉静的笃定,仿佛即将到来的,不过是一次日常的训练打卡。
这种“慢”,是一种蓄力,一种内敛,是风暴来临前最极致的宁静。
然而,当他的双脚稳稳踏上男子100米蛙泳预赛的出发台,整个世界仿佛被瞬间切换了频道。发令枪响,是秒级的反应,是肌肉记忆的瞬间引爆。他纵身入水,身体化作一道完美的流线,凌厉地刺破碧波。水中的覃海洋,与岸上的他判若两人。他的游进不再是“走”,而是“射”,是离弦之箭的突进。头部、肩部、髋部的三轴联动,如同一台精密的海洋引擎,驱动着他几乎毫无波速地向前。转身,蹬壁,滑行,划水——一系列动作在电光石火间无缝衔接,将对手的差距冷静地拉开。当他以59秒25的成绩,作为预赛唯一游进1分大关的选手触壁时,碧波为他加冕。
出水,抹去脸上的水珠,呼吸渐匀。那份岸上的沉静,又悄然回归。“专注每一划就好,发挥正常。”他语气平缓,仿佛刚才那场雷霆万钧的表演,只是信手拈来。
第二乐章:静水流深
欢呼声浪此起彼伏的游泳馆,是年轻荷尔蒙最容易沸腾的地方。但在这里,21岁的“深二代”陈俊儿,却带来了一种名为“静水流深”的表演。

来自深圳的选手陈俊儿晋级男子50米蝶泳决赛。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孩子,陈俊儿对大运中心游泳馆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的每一寸池壁,每一方水域,都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首秀赛前出场时,年轻的他从容淡定地从运动员通道缓步走到泳池边,动作不急不缓,神情不苟言笑。褪下外套和长裤后,健硕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充满了力量感,与他阳光帅气的面庞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这个爱听音乐的大男孩,总能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教练口中的“大心脏”特质,在这一刻化作了不动声色的笃定。当周围的欢呼声浪此起彼伏,当其他选手或紧张热身或凝神备战时,陈俊儿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熟悉的泳池,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与这一汪碧水,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这份在同龄人中难得一见的沉稳,让他在赛前就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感。
无论是预赛还是半决赛,陈俊儿都发挥稳定,顺利晋级。赛后面对采访,他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淡定,话语不多但句句实在:“发挥出了平时训练的水平,接下来会继续努力。”
没有年少成名的浮躁,没有初登大赛的忐忑,这个21岁的青年,用沉稳的表现和扎实的成绩,向外界宣告着自己的崛起。他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深河,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未来可期。
第三乐章:碧波暖心
如果说覃海洋的魅力在于反差,陈俊儿的亮点在于沉稳,那么奥运冠军张雨霏的人气,则源于她赛场内外的暖心与真诚。

江苏选手张雨霏以57秒22的成绩晋级女子100米蝶泳决赛。
女子100米蝶泳预赛中顺利晋级后,赛后混合采访区,张雨霏将护目镜推到额头,用毛巾轻轻擦拭着湿漉的头发和脸颊,然后微笑着,走向那蜿蜒近20米的记者“长龙”。
录音笔、话筒、相机镜头,像一道“钢铁丛林”将她包围。然而,她没有丝毫的不耐。她从第一排开始,放慢脚步,逐一回应。从预赛状态到备战计划,从个人目标到对年轻选手的期许,她侃侃而谈。
她笑着坦言,这是第四次参加全运会,心态更加成熟。看到秩序册上小运动员的年龄,会“感觉自己真的老了”。她也会认真地分享,如何通过营养师的专业方案,科学地将体重调整到理想目标。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张雨霏始终耐心作答,从预赛状态谈到备战计划,从个人目标聊到对中国游泳的期许,几乎满足了所有媒体记者的采访需求。不少记者感慨:“没想到她会停留这么久,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问,没想到真的得到了认真回应。”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明星艺人往往惜字如金的当下,张雨霏的耐心与真诚显得尤为可贵。
这一刻,她不仅是赛场上的冠军,更是泳池边的“暖心偶像”。这份超越成绩的人气,源于她毫无架子的宠粉行动,源于她那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更源于她懂得冠军的意义,不止于金牌,还在于如何用自身的光,去照亮和温暖更多的人——这种良性互动让竞技体育变得更加温暖,也让体育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