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全链布局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丨“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汕头站

深圳特区报&读特特派记者 吴德群 徐松 邹媛 吴亚男 吴绪山/文 潘康 刘真/图
08: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4年,汕头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4.7亿元,占GDP比重17.2%,海上风电及相关产业贡献过半

汕头市濠江区,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洛阳轴承的滚子完成精密加工后,经专用通道直接送入德力佳车间;不远处的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18兆瓦风机正进行并网前的各项测试;国际风电创新港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澳港三期,正加快建设风电专用泊位,为“汕头智造”走向全球铺就海上通途。

全链筑基,向海图强。近日,深圳报业集团“‘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报道组来到汕头看到,这座因港而兴、海韵绵长的千年古城,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加速打造世界级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力争构建千亿级新能源全产业生态链,为“海上新广东”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汕头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4.7亿元,占GDP比重17.2%,海上风电及相关产业贡献过半。从填补省内产业空白起步到全产业链贯通,从本地需求到全球供应,汕头在海上风电产业赛道跑出领先身位。

补链

破空白,筑牢产业根基

“成功了!”2024年12月底,当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18兆瓦机组在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完成连续穿越测试,正式通过并网试运行,拥有了“产品合格证”。

以往,海上风机的测试都是在海上进行,但海上试验场存在安全风险高、成本高、效率低等瓶颈,风电机型迭代周期较长。汕头以测试平台“补位”,构筑起一体化技术“硬底座”。

“风电机组在大规模应用前,必须先做全面的并网‘大体检’,以确保正式并网后安全稳定运行。”站在刚刚吊装完成的13兆瓦级测试风机下,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专班技术专家陈文旭告诉记者,基地已建成4个测试机位,可满足24兆瓦级风机检测,2024年底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机组在此完成并网试运行。此外,40兆瓦级六自由度全功率加载试验平台、海底电缆检测中心等一批高端设施相继落地,构筑起产业发展的“技术护城河”。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的海上风电机组。

陈文旭表示,陆上临海基地既能降低作业安全风险,又具备稳定的并网条件,能保障测试过程连续高效,已跻身单机测试容量国际领先的陆上风电试验基地行列,检测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风机制造商的重要选择。“基地按公益属性运营,面向所有风机制造企业免费开放。”

技术平台成功补位,产业链“断点”迅速连接。

汕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然拔地而起。该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汕头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这一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四个一体化于一身的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目的是形成全链闭环。

该园区总投资约40.77亿元,占地539亩,聚集了20兆瓦级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全产业链制造企业,金风科技、德力佳、中车永济等全球海上风电价值链龙头企业和机构落户于此。

“此前,整个广东省内没有齿轮箱和轴承生产制造企业,在引入德力佳和洛阳轴承,填补了整个产业的空白。”汕头金风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蒙南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实现风电核心部件“全覆盖”:从轴承、齿轮箱到发电机、叶片,20余种关键部件均能“汕头造”,彻底改变过去“重装备依赖进口、轻部件依赖外地”的被动局面,为全产业链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聚链

成整机,实现规模量产

“过去搞风电,主机在一个地方造,叶片、齿轮箱得从外地运,成本高还耽误工期。”汕头市风能协会会长、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娄淑军回忆起早年行业困境,连连摇头。如今,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内,“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成功化解这一难题。

2021年,汕头首次提出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短短几年内,上海电气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与产业链企业,携手打造出2个海上风电场。2024年,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由此形成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一园全链”的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园内,各企业形成紧密协同。金风科技的整机生产线与德力佳、洛阳轴承的车间仅隔一条专用通道,齿轮箱、轴承通过传送带直接送达总装工位;中材科技的85米长叶片,经园区内专用轨道转运,无需拆解即可安装;鉴衡认证的检测实验室实时同步数据,确保每一台风机都符合国际标准。“相比传统产业模式,‘四个一体化’让园区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亩均产值达到传统园区的4至5倍。”张蒙南说。

“四个一体化”模式的价值在于,汕头将分散的风电产业链环节“拧成一股绳”,让“分散部件”变成“完整整机”,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聚合”的跨越。这些项目相互协同、彼此赋能,共同构建起汕头海上风电产业的“超级生态”。

行走在国际风电创新港,处处生机勃勃。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40兆瓦级六自由度全功率加载试验平台,将风电机组的测试从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转移到稳定可控的实验室,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提升了研发效率;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通过模拟真实作业场景,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风电专用码头的建设,让汕头港华丽变身为“风电母港”,成为连接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重要枢纽。

从“补链填空”到“聚链成器”,汕头实现了从“部件供应商”到“整机制造商”的转型。汕头海上风电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国际风电创新港雏形初显,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延链

通全球,打造出海枢纽

走进汕头港广澳港区,水天一色间,绿色岸桥巍然矗立,巨轮有序靠泊码头作业,这里已是粤东地区码头等级最高、设备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专业集装箱码头。

海上风电母港正从蓝图加速驶进现实。今年9月,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海上2艘5000吨级平板驳与陆上12台施工车辆同步作业。未来,这里将建成3个专业化风电泊位,充分满足企业“就地生产、就地出口”的发展需求。

“专业化风电泊位能够极大提升大型风电设备的运输与安装效率,助力企业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鲁军表示,泊位与海上风电产业园的深度联动,将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协同,提升汕头风电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之一,汕头港以广澳港区为核心,构建起内外通达的现代化航运网络。目前,港区拥有55个港口泊位,24条外贸航线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12条内贸航线串联国内沿海枢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衔接节点。

“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将把疏港铁路直接引入港区,形成国内为数不多的海铁联运模式,实现铁路与港口的高效衔接。”汕头市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李江说,该工程将推动汕头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吸引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集聚。

从补链、聚链到延链,汕头的全产业链思维,重塑了碧海风涛的价值逻辑。而今,南澳的海风点亮万家灯火,濠江的产业园产出大国重器,广澳的巨轮载着“汕头智造”驶向深蓝——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生态,谱写“海上新广东”的时代新篇。

“美丽旅游岛”——汕头南澳岛的“彩虹海”。

数说汕头

2024年,汕头市海洋生产总值54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2%,比2020年增加159.4亿元。

2024年,汕头水产品总产量48.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6.38万吨;汕头市水产加工企业年产值达60亿元,龙头企业21家。

2024年,汕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54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79亿元。

2024年,汕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226.3亿元,同比增加24.34亿元。

编辑 李斌 审读 桂桐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特派记者 吴德群 徐松 邹媛 吴亚男 吴绪山/文 潘康 刘真/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