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或如白驹过隙,但对一所与特区共同成长的学校而言,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峥嵘岁月。在建校四十周年之际,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联合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社共同启动“深城职(深技师)口述史”项目,以“亲历、亲见、亲闻”为脉络,寻访四十位学校发展的见证者。
让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记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一代代职教人的初心与坚守。在这里,每一段讲述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故事都是时代的缩影。这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让历史照亮前路,让精神薪火相传。

【口述者】
钟颂辉,1948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1994-1997年曾任深圳市第二技工学校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导语】
1948年,我出生在广东梅州五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我的生活就是与牛为伴,在田野间度过一个个质朴的日子。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未来的道路会通向何方,更不敢想象几十年后,我会站在深圳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亲手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培养万千技工的摇篮,为深圳的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壹
从军营到特区:技工教育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1968年,我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参军入伍。在部队的16年里,我主要从事宣传报道工作。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文字功底,更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在部队做宣传科副科长时,我接触的也是宣传教育工作,这让教育与我的缘分愈发深厚。
1984年,我转业来到深圳。这座新兴的城市,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活力,让我心潮澎湃。1986年,我调到市劳动局培训处,负责技工教育工作。这一调动,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技工教育的种子在我心中开始发芽。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正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整体还比较落后。当时的深圳产业以“轻、小、精、新”的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贸易形式主要是“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这种产业模式意味着当时深圳缺乏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相对单一。
1990年,我有幸加入了市里组织的技工教育考察团,奔赴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合肥这五个城市考察当地的技工教育情况。这一趟考察,让我深受震撼。上海拥有320所技工学校,北京有144所,天津有113所,合肥有39所,苏州有17所,而深圳只有1所技工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深圳第一技工学校,人称“一技校”。
当我走进“一技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揪心。学校占地面积仅有6000平方米,空间狭小得只够建一栋教学楼。教学楼里,连像样的机床都摆不下,更别提实习工厂了。学校没有运动场,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十分单调。全校只开设了一个电子专业,在校生仅有120人,整体条件简陋得超乎想象。
与深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五个城市的技工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设备齐全,车床、机床等大块头机械设备一应俱全。看着那些先进的设备,我恨不得多看两眼,多摸两下,心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
考察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技工教育却如此落后,这与深圳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我深知,技工教育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深圳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从那一刻起,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我心中扎根:我一定要把深圳的技工教育搞上来,为深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工人才!
贰
破局人才困境:从“头小身子大”到产业升级
很多人会问,深圳已经有了一技校,为什么还要建二技校呢?这背后,是当时深圳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人才缺口和现有资源的严重不足。
1990年,劳动部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结果显示全市的高级工数量极少,只有一万多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8%;中级工有5万人左右,占27.6%;而初级工数量最多,有几十万人,占比高达66.6%。这种“头小身子大”的人才结构,就像一个发育不良的人,根本无法支撑起深圳产业腾飞发展的重任。
当时,深圳正处于从“三来一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大规模展开。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一技校规模太小、专业单一,更像是一所职业高中,无法满足深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1992年,深圳市“八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第二技工学校,力争三年实现640个学位、16个教学班的批办规模,重点服务深圳正在崛起和急需的机电、交通、建筑等核心产业。这一决策与我们对产业需求的观察高度契合。深圳需要的不再是仅仅能够进行轻小精新电子装配的工人,更需要能够操作重型设备、安装维修复杂机电系统的技术骨干。“科教兴市,技教兴工”八个字成为了我们办学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在技工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叁
在荒地上扎根:铁皮校舍招来了第一批学生
1992年,经省、市政府批准,深圳市第二技工学校正式成立。这一消息,让时任“二技校筹建办主任”的我心潮澎湃。多年的梦想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同年,深圳市计划局下达投资计划200万元,我们开始了紧张的学校筹建工作。
学校选址在侨城东路东侧,占地面积达30013.1平方米。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它位于深圳版图相对中间的位置,交通便利,且周边有警察学校等其他院校,整体环境适合办学。然而,当我们来到这片土地时,眼前却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没有一栋像样的建筑。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退缩,反而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1994年,教学办公综合楼和师生宿舍楼尚未建成,但招生工作刻不容缓。为了尽快让学生入学,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校园西边搭起了1100平方米的临时铁皮屋作为校舍。这半年时间里,我们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从校舍的设计规划到材料采购,从施工建设到内部装修,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1994年9月,第一批学生顺利入学,共两个班,140人,分别是电工班和汽车驾驶修理班。当看到学生们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欣慰。
肆
新教学大楼建设:夯实技能摇篮基石,校园迎来新气象
那时,学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实习工厂,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没有宿舍楼,学生们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铁皮屋里,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办公和上课都在临时铁皮屋里,空间狭小,设备简陋。课本要临时采购,阶梯教室既当办公室又当课堂,老师们常常在嘈杂的环境中备课、批改作业。但大家毫无怨言,都怀着一颗为深圳技工教育贡献力量的心,默默地努力着。
临时校舍只是应急之举,要建起真正的校园,资金是最大的难题。我们深知,实习教学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只有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工人才。因此,筹建之初我就定下了理念:“学校工作以教学为第一,教学工作以实习教学为第一。”理论差点没关系,但动手能力必须过硬!
为了尽快建起教学大楼和实习工厂,我们想尽办法向市领导及市计划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汇报学校的情况和发展规划,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我们精心编制预算,合理使用每一分钱,精打细算,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一边利用有限的启动资金先搞最急需的临时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一边千方百计争取后续经费,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1995年,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栋教学办公综合大楼终于拔地而起!看着那座崭新的大楼,我和师生们都激动不已。紧接着,我们又设法筹集资金购置设备。记得汽车专业,我们第二年就一口气买了20辆教学用车,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就连一些汽车培训中心都感到了压力。设备到位后,教学立刻红火起来。老师们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实践操作。

开学典礼那天,阳光明媚,校园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和师生们在大楼前合影留念,看着崭新的教学环境,回想起筹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觉得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有了意义。随着后续宿舍楼等设施逐步建成,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为培养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技校的筹建与发展,是深圳重视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动缩影。它证明了,只要方向对头、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就能在荒地上创造奇迹。我为能亲身参与并见证这段历史感到无比自豪。如今,看到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成了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就知道,当年的选择没有错。技工教育,真的能托起一座城市的产业腾飞,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口述时间:2025年8月1日
口述地点:深圳新媒体大厦7楼
本期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