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68岁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发现紧贴膈肌的肿瘤,同时还面临腹腔严重粘连、长期服用抗凝药导致血液不易凝固等多重困境时,一场外科手术该如何进行?
近日,深圳前海泰康医院肝胆外科团队联合多科室,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的腹腔镜下右膈下腹膜转移瘤切除及膈肌修补术,用2小时精准拆解“生命禁区”的危机。
多学科会诊,为复杂病情寻找安全通路
患者李爷爷(化名)有着多年的结肠癌病史,近期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PET/CT检查提示右膈下腹膜出现新发病灶。这个位置极为特殊——膈肌是分隔胸腹腔的“生命穹顶”,肿瘤紧贴其上,如同在“天花板”上埋下隐患。
更棘手的是,李爷爷身负四大难关:曾经历腹部手术导致腹腔粘连严重,如同“一团乱麻”;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无法正常沟通;因下肢静脉血栓长期服用抗凝药,血液不易凝固;年龄大、心肺功能储备低。任何一关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单一科室已难以应对。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肝胆外科、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老年医学科、麻醉科等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老人谋划生机。
肿瘤科医生明确指出,在全身其他部位未发现转移的前提下,手术切除是控制病情的“首要任务”。各科室深入研讨,最终制定了周详的手术方案:以腹腔镜微创手术精准切除肿瘤,术中若膈肌受损立即修补,术后转入ICU监护,全力护航患者安全。
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在此刻充分显现。通过整合各领域专家的智慧,团队不仅明确了“做什么”,更规划了“怎么做”以及“出现问题怎么办”的完整路径。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为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忧心忡忡的家属看到了希望。
两小时精准手术,在“生命禁区”拆弹
手术当天,主刀医生采用腹腔镜四孔法建立操作通道。镜头进入腹腔后,预想中的挑战如期而至——中下腹部粘连严重,组织界限模糊。医生果断改变策略,从粘连较轻的肝周区域入手,小心翼翼地游离组织。
在分离过程中,团队不仅找到了约5cm*4cm的预定目标病灶,还意外发现了肝脏上一个0.5cm的微小病灶。经现场评估,决定将这两个“炸弹”一并拆除。
最关键的步骤是切除紧贴膈肌的大肿瘤。主刀医生在距离肿物边缘1cm处精细操作,逐步将其从膈肌上剥离。正如术前所料,肿瘤已与膈肌紧密粘连。胸外科医生立即上台协助,两位专家联手,果断切除受侵犯的膈肌部分,随即在腹腔镜下展开精细修补。在严重受限的空间内缝合穹顶状的膈肌,其难度堪比“在碗底穿针引线”。每一针都考验着医生的手上功力与专注力。缝合完成后,麻醉医生进行鼓肺测试,确认修补严密无泄漏。
紧接着,团队干净利落地切除了肝脏上的小病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及护理团队为患者建立了全方位生命监测系统,如同为手术上了“多重保险”。整台手术仅用时两小时,出血量不足100ml,实现了精准、微创、高效的治疗目标。

术后,李爷爷在麻醉复苏室顺利拔管,经ICU一夜监护后转回普通病房。针对他的特殊状况,护理团队与家属携手实施“一对一”贴心照护,成功防止了伤口抓挠和管路滑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爷爷术后第一天即可进食,第二天下床活动,第七天便康复出院。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