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深圳图书馆报告厅暖意融融,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论坛首场专题讲座在此开讲。作家苏童携新作《好天气》与小说家蔡东近距离对话读者,细述作品的创作心得,畅谈读书与人生的家常话题。活动吸引了众多粉丝慕名而来,报告厅的一楼二楼座无虚席。

深圳读书论坛是深圳读书月最负盛名、最具人气的高端文化品牌活动,自2001年创设以来,曾邀金庸、莫言、王蒙、余华、格非、余光中、刘震云等百余位名家读书论道。
谈作品内容:
从故乡出发,与人物共生
在读书论坛专场中,作家苏童畅谈了长篇小说《好天气》的创作历程、书名由来及写作感悟。这部近55万字的作品,是他耗时十一年打磨而成的作品,而创作的起点,源于他童年记忆与见闻。“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那时候年轻气盛、年轻力壮,自信地觉得自己写什么都是最牛的。”苏童坦言,最初的创作从“八百米的故乡”起步,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视野逐渐延伸,最终铺陈出跨越四代人的完整叙事。

《好天气》的出版书名并非最初构想,其原始书名为《咸水塘史》。苏童分享道,这个改动引发了学生的分歧,“和学生讨论时发现,北方同学对‘塘’没有概念,不清楚它的具体所指,后来几次改动之后就有了《好天气》。”出版社也认可这一改动,“他们说我改得很英明,‘咸水塘史’这个名称没法做文创,而‘好天气’印在包上、扇子上都合适。相较于原书名的地域性,《好天气》更具普适性与传播力。”


长篇写作从非坦途,卡壳与人物“失控”是常态,却也让作品更显真实鲜活。苏童坦言,创作过程中卡壳是常态,有时卡几个月,有时甚至一年之久。而比卡壳最让他意外的是人物的“叛逆”:“小说里有几位人物,我原本是安排了退场的结局,但写着写着发现,他们根本不愿顺着预设走——这些人物比我‘腕大’,组成了陪审团来审视我的构思,小说的最初蓝图也因此被不断修正。”

谈写作“算法”:
向内扎根,直抵人心深处
在现场互动环节,面对读者关于AI算法对文学创作的冲击之问,苏童就此与大家探讨了创作本质。他坦言:“我们常说的算法源于机器与计算机,是一种外在秩序。而作家内心,也存在一套原始且朴素的‘算法’。比如长篇创作中,选择自己更得心应手的时代背景叙事,是一种‘算法’;作品内容、人物与情节的编排,那些转折起伏所积蓄的小说能量,亦是一种‘算法’。这些‘算法’构建起我个人的写作秩序,只要这份秩序能被自己与笔下人物认可,那就是可行的。”

苏童认为文学写作是创造型工作,而AI始终停留在收集与编排的层面。“在我看来,AI的核心功能是数据的搜集与整合,文学领域的数据则源自所有已发表的文字作品。但文学创作最神奇之处,也是它在AI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文学的唯一使命是创造。每一次写作都是生成‘新数据’的过程。文学永远向内扎根,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从AI技术与文学创作的探讨延伸至科技对城市发展的赋能,苏童也分享了对深圳的真切印象。他直言这座城市是“奇迹般、独一无二”的存在:“短短四十多年,蜕变惊人。”言语间满是对这座城市快速发展与活力的认可。这份接地气的感触,让这场文学讲座多了几分鲜活的城市烟火气。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实习生 叶婧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