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产权构建工业仿真技术“护城河 | 聚焦“20十8”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知识产权系列报道

​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泳
11-03 10: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4年,深圳“20十8”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4% 。其中,被誉为工业制造“大脑和神经”的工业软件,正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而逐渐成为核心基础性工具。但同国外相比,我国工业软件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方面,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深圳市高度重视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出台系列措施运用全新的组织模式、管理机制从要素集聚、研发支持、场景打造、生态搭建等多维度推动工业软件技术攻关和市场应用,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

记者走访十沣等工业软件创新企业和深圳市软件协会了解到,只有把创新真正转化为核心技术,并通过技术形成可落地的专利壁垒,企业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主动权。

自主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作为国产工业软件的生力军,“20十8”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深圳十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沣”),自2020年底成立以来就致力于仿真软件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4年多时间,已发展成为国产仿真软件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2024年9月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自主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设施,但我国工业仿真软件长期被国外软件巨头垄断90%以上,关键算法长期受制于欧美企业。只有掌握底层架构,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才能摆脱‘用国外工具造中国产品’的被动局面。”十沣总经理张日葵说。

据张日葵介绍,作为国产自主的数智化研发解决方案提供商,十沣在多物理场求解器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起“核心通用软件”“行业专用软件”“数字智能化平台”三层产品体系。

十沣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战略协同‌推动企业创新保护与价值转化。首先,在制度层面颁布了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了职务发明权属、奖励机制等细则,避免后续纠纷;其次,在跨部门协作上,与研发部门共建"创新保护工作坊",在研发立项阶段即介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布局规划;与法务部门联合制定相关授权及合作协议等,标准化对外合作中的权属约定。目前,已累计授权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37项,同时知识产权0纠纷,知识产权已完成百分比成果转化,已发布流体、结构、传热、声学、电磁等通用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及行业应用软件20余款,形成以自主CAE 为核心引擎,“多学科仿真软件+行业应用方案+数字智能平台”的三层解决方案,部分产品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流体软件获评2022年工信部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实现了保护及转化并驾齐驱。

据十沣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外合作上,十沣与深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AI‌智能检索与分析及专利导航系统等方面创新合作,从撰写质量、布局规划等方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十沣的快速发展,和深圳的知识产权沃土密不可分。张日葵认为,深圳市的政策设计极具前瞻性,培育了良好的知识产权运用环境。其中,通过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通道,实现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周期缩短至3月左右,显著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例如十沣“稀疏矩阵存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从递交到授权仅用3个月,较常规流程提速60%。这项技术使矩阵组装效率提升了5%,矩阵转换效率提升了10%,帮助某企业将研发周期提升了10%。

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显示 ,我国工业仿真软件长期被国外软件巨头垄断95%以上,国内企业普遍面临高昂的授权费用和技术壁垒。工业仿真软件需要在使用中不断迭代,根据需求调整代码,而很多现有的代码普遍沿用陈旧架构,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维护困难,增减修改时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繁琐低效。

十沣副总经理、CTO丁桦有十余年代码开发经验,对传统老代码的局限深有体会。他指出:“既然我们自主研发工业仿真软件,从第一行代码就必须打好基础、构建合理的底层架构。”团队经过广泛调研、走访资深工程师,学习代码架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经历多次激烈讨论,不停地尝试、修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工业仿真软件架构构造方法,并申请“一种构造CAE软件架构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有效解决了工业仿真软件中操作多态性和局部开发的技术冲突,成功同时满足了这两项关键需求。

目前,基于十沣自主研发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已在近300家企业客户中得到广泛应用,用实践证明了开放合作的态度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相结合的重要价值。

依托知识产权创新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沣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实践,是深圳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深圳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软件赋能赋智的支撑,在深圳软件业务收入中,50%的纳统企业属于工业企业,50%的软件业务收入来自工业企业,嵌入式系统软件占比达到20.2%。深圳市软件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相互成就。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支撑,对于推动落实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软件不仅渗透到工业领域的各个环节,对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圳软件协会副秘书长李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李航撰写了《深圳工业软件创新发展研究》(下简称:报告)。李航说,深圳工业软件企业起源不同,发展各异,在模式创新方面展现出多元化的路径与显著成效,代表性企业的有四类,第一类是技术转移转化型,十沣就是典型范例。

第二类企业是行业知识外溢型。深圳鹏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创始团队成员来自中广核,服务于发电、电网、石油石化等资产密集型流程工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在知识产权方面,该公司截至2024年拥有34项专利、86项著作权及20项商标。基于对能源行业的深度理解,该公司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鹏锐开发了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采集与边缘计算设备、工业物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3D引擎、虚拟仿真验证平台、三维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孪生平台等系列产品。鹏锐依托工业互联网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层次平台,支撑能源企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专业、跨企业的广泛互联互通。

第三类是大企业孵化型。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由TCL战略孵化创立。2022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认证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我国一个源自半导体制造业的国家级双跨平台。背靠TCL强大资源,格创冬智对半导体领域的know-how有着深度的理解,自创立之初便将业务重心聚焦于半导体CIM软件,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市场。截至目前已成功服务了中芯国际、上汽英飞凌、武汉新芯、株洲中车、扬杰科技、理想汽车-斯科半导体等半导体行业客户。

第四类是IT能力迁移型。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华智制造的创始人是工业4.0的“亲历者”,她游历近百个国家,亲身经历了全球制造业前沿的发展与转型升级。目前华制智能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形成IOT物联网数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能物流、智慧能源等全场景产品链,互联集成上千应用,服务于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10多个行业。截至2023年,公司拥有专利86项、软件著作权94项,其平台和产品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多个国家级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或新模式应用。

工业软件企业的创新,依托专利产业化。据悉,深圳聚焦推进专利产业化目标,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印发《2025年深圳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攻坚落实工作方案》等系列措施文件,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色、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李航建议,深圳继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发挥市场金融税收等优势,加速企业发展;鼓励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打造软件新品;加快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标准建设应用,促进工业软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作者:​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