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疆具身机器人。 (企业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31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再揽大订单。10月29日,越疆机器人宣布瑞德丰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合同,瑞德丰将向越疆采购总金额超8050万元,包含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协作机器人在内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继汽车零部件、半导体面板后,又新增了新能源精密制造这一作业场景。
连月来,深圳已有优必选、智平方、星尘智能等多家具身机器人企业频获大笔订单。这意味着,深圳具身智能企业的客户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早期的“示范应用”正在让位于真正的产业需求,采购方从科研机构、展示类项目,转向具有量产线的制造型企业。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订单的持续释放,是继“资本热”之后,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产业兑现期”的信号。随着下游制造业加速数智化转型,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技术炫技”走向“工具化普及”,深圳则在这一轮产业落地中,承担起全国“率先量产”的角色。
大笔订单连环落地
近两个月,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谓捷报频传:从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制造,一批深圳科技企业正在以连续签单的节奏,推动具身智能从概念验证期跨入规模应用期。
10月15日—16日,优必选接连斩获了两笔大订单,第一笔为与A股某知名上市汽车科技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金额超3200万元;第二笔为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两笔订单均要求在2025年内完成交付。今年,不包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仅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
9月11日,智平方与惠科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3年内,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据知情人透露,该笔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按此换算,每台机器人价格在50万元左右。这一订单,不仅是行业迄今公开的最大规模订单,也因其明确的交付计划、明确的交付场景、明确的客户,被摩根斯坦利纳入行业分析报告,成为未上市创业公司中罕见的标杆案例。
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
考验企业交付能力
从优必选7月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开始,订单金额不断刷新,超3200万元、1.26亿元、2.6亿元、近5亿元,名单也新增了智平方、天太机器人等企业。狂奔的数字背后,是高额订单给企业交付带来的巨大压力。
“时间紧、任务急”,成为深圳具身智能企业的共同状态。深圳一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体系,大多数企业虽已搭建自有产线,但整体仍处于“工程师驱动”阶段,难以实现智能手机或汽车那样的流水线化生产。“目前能做到月交付百台以上,已属行业领先。”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交付环节的复杂性远超传统制造。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单个企业具身机器人的交付数量大部分在百台到2000台之间。其中,排在前列的是智元机器人。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此前透露,截至今年7月底,智元机器人目前线下量产的机器人已超2000台,预计全年交付数量达到数千台,明年有望攀升至数万台。从1月宣告第1000台具身机器人下线,到7月累计量产2000台,用时6个月,月产量约为167台。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轮订单潮背后,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的集中释放,也是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兑现能力的再评估。
深圳作为具身智能企业最密集的城市,正在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应用的首发地。随着一批订单进入交付周期、更多场景实现验证,2025年或将成为具身智能“交付元年”,也是这一新兴产业真正检验产业化能力的关键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