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见温伟茂老师时,她略带嘶哑的嗓音里满是温和。聊起“快乐小纸条”的由来,她的眼神泛起亮光:“多年前接手一个特别‘棘手’的班级,课堂上吵闹不休、同学间冲突频发,常规说教根本不起作用。”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她,开始默默观察班级里的闪光点——有同学主动整理图书角、有同学帮老师擦黑板、有同学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这些细微的美好都被她用手机悄悄记录下来。

“我会把照片打印出来,配上‘你主动帮同学捡文具的样子真暖心’‘课堂上的你眼神发亮,真棒’这样的文字,做成‘快乐小纸条’发给孩子。”温伟茂说,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短短几周后,班级里主动做好事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前准备井然有序,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曾经剑拔弩张的氛围变得和谐融洽。“孩子们都盼着能拿到小纸条,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学习兴趣也跟着提上来了。”

这张充满温度的小纸条,其实是温伟茂“激励式教育”的生动实践。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肯定,教育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用温柔的力量引导他们成长。而这一教育理念,早在她帮助学生小宇转变时就已初见成效。
“小宇聪明但不善交流,不顺心就尖叫、捶桌子,英语课上还曾因同学不小心碰到椅子大发脾气。”温伟茂没有责备,而是牵起孩子的手,耐心倾听他的委屈。为了帮小宇学会情绪管理,她设计了“奖励徽章”制度:“约定好每天不大喊大叫就奖励1枚奖章,集满10枚就满足他一个小愿望。”当小宇拿到第一枚奖章时,眼中闪烁的惊喜让温伟茂坚定了信念。渐渐地,教室里的尖叫声少了,那个爱发脾气的孩子脸上有了笑容,还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从“快乐小纸条”到“奖励徽章”,温伟茂的育人妙招始终围绕着“看见与尊重”。她带学生在篮球场上学会拼搏,在拔河比赛中懂得协作,在厨神大赛里体会劳动的甘美,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感受为善的快乐;她坚持家访,哪怕冒雨等待也要走进孩子的家庭,用近一小时的真诚交流融化“问题孩子”鑫鑫心中的冰层;她悉心呵护特殊学生,用3年时间让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学会表达、写出完整作文,相关故事还荣获国际赏识行知研讨会一等奖。

“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奔赴。”温伟茂的办公桌上,时常会出现学生悄悄放下的润喉药,毕业多年的学生也会专程回来给她一个拥抱。有学生说:“您当年在我作业本上画的笑脸,让我相信自己真的很棒。”还有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李嘉琳同学坦言:“求学路上遇到温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

“一张小纸条、一枚徽章、一个笑脸,看似微小的举动,可能会照亮孩子的一生。”温伟茂说,教育是一场爱与信任的接力,她愿永远做那个提灯的人,用专业与耐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