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古墟旧时光遇见养老新温度,在这里读懂龙华幸福升级密码!

武莹
10-29 12:06
摘要

晶报特别报道 | 古墟旧时光遇见养老新温度,在这里读懂龙华幸福升级密码!

“看镜头,笑一个!”清脆的快门声在观澜古墟的青砖黛瓦间响起,一张三代同堂的全家福,将老人眼角的皱纹、孩童雀跃的笑容,连同节日的暖阳一同定格。这是龙华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中的温情一幕,25组家庭在专业摄影团队的陪伴下,用影像留住了属于家庭的重阳记忆,也揭开了龙华区深耕养老服务、厚植敬老情怀的生动篇章。

▲龙华区组织全家福拍摄活动,为25组家庭记录重阳团圆照。

从职能部门的政策托底到各街道的精准服务,从科技赋能的智慧守护到家风传承的脉脉温情,龙华正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努力,为辖区长者编织一张覆盖生活、健康、精神的“幸福保障网”,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里安享“夕阳红”。

重阳暖潮:多彩活动唤醒传统节日温度​

重阳未至,龙华的敬老氛围已如秋日暖阳般浸润人心。龙华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发起的免费全家福拍摄活动,一经推出便成了“爆款”。参与拍摄的市民周阿姨看着相机里的照片,笑得合不拢嘴,“收拾得这么靓,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好几岁!”化妆师为老人梳理银发、为孩子整理衣角,古色古香的灯笼、菊花布景点缀其间,每一张照片都成了承载“家”之温度的信物。​

各街道的特色活动,更让这个重阳充满多元活力。大浪街道以“科技+文化”为双引擎,接连推出三场“银发盛宴”,长者们在游园互动中解锁“科技养老”新技能,非遗技艺传承与祖孙间的欢笑交织成最美画面,智能助行机器人陪长者漫步山间,让长者在登高望远中感受节日的惬意。

民治街道“民新有爱,久久安康”敬老活动、观澜街道“情暖重阳节,敬老传家风”主题活动,则将焦点放在“代际传承”上,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理解孝道内涵,也让长者在温情陪伴中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怀。

家风传韵:榜样故事点亮城市文明微光​

在龙华的养老图景里,家风是最柔软也是最有力量的底色。三张特殊的“全家福”背后,藏着三个不同家庭的故事,从不同角度照亮了“家”的意义。

第一束光,是“志愿精神”的代际传递。“帮助别人的快乐,真的会‘传染’。”深圳市五星级志愿者常运翠这样形容她的家庭信仰。作为龙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她累计服务超5200小时,2023年她更主动扛起中心运营重任,组织公益书法课、文明剧场等活动千余场,将这里打造成居民口中的“温暖驿站”。而这份奉献精神已悄然传承至下一代——她的孩子累计志愿服务也已超过200小时。

第二束光,是“危难时刻”的担当本能。2024年五一期间,梅大高速突发塌方事故。大浪街道居民黄建度与家人没有犹豫,毅然选择“逆行”,为后方车辆筑起一道生命防线。“没做啥了不起的事,只是觉得该这么做。”黄建度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家庭刻入骨血的善良与担当。这份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正是家风吹拂下的必然选择。

▲梅大高速救人英雄黄建度(右二)一家拍摄的全家福。

第三束光,是“不离不弃”的坚韧与大爱。景龙社区的莫荣奶奶,用多年坚守诠释了“爱与坚持”的重量。孙女贝贝出生不久便被确诊为大田原综合征,医生坦言治愈希望渺茫。但莫荣没有放弃,她在康复机构“偷师”手法,每日坚持为贝贝训练,终于换来孩子细微的表情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把小爱延伸为大爱,带领社区老人开展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特殊家庭走出阴霾。

这三个家庭,背景不同、故事各异,却共同勾勒出龙华区“家风传韵”的生动轮廓,它们如涓涓细流终汇成海,点亮城区文明的璀璨星空。

政策托底:职能部门筑牢养老幸福根基​

长者的幸福,离不开政策的坚实守护。龙华区民政局聚焦长者 “吃饭难”“居家怕”等核心痛点,推出一系列“精准滴灌”的举措,让政策红利真正流到长者心坎里。​

“以前做饭怕麻烦,现在下楼就能吃热乎饭,还便宜!”住在民治街道的萧大爷,每天都要去红山长者饭堂“打卡”。这里的AI智能机器人会引导选餐,刷脸就能自动扣除补贴,四十余种菜品由营养师搭配。这只是龙华区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已建成35个长者饭堂(助餐点),基本实现街道和“老龄化”社区全覆盖。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今年9月,龙华区长者助餐服务人数已达7.9万人次,发放各种补贴138.5万元,“舌尖上的幸福”已成为长者生活的日常。

▲市民体验智能化设备,为养老服务增添“科技温度”。

除了“吃得方便”,龙华区也着力提升长者“住得安心”。2025年7月份,龙华区首家“区级”公建公营养老机构完成升级改造,即将迎来正式运营。走进园区,从院落边角到整体建筑均焕然一新,各类智能养老设备一应俱全,全面提升了住养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化趋势,筑牢健康防线同样关键。龙华区还为辖区老年人统一购买意外伤害险,进一步夯实健康兜底保障。今年以来,该项保险已覆盖超2.6万名长者,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再添一道安心屏障。

街道深耕:精细服务织密15分钟幸福圈​

如果说职能部门的政策是“主动脉”,那么各街道的服务就是“毛细血管”,将养老关怀送到长者家门口、心坎上。​

民治街道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已构建起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14个养老服务站点、3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让长者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康复理疗、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服务。更贴心的是,街道打造 “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长者练歌、画画时,孙辈可在托育点跟着老师做游戏,“老有所乐”与“幼有所托”两不误。​

▲民治街道“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里,老人老有所乐,其乐融融。

大浪街道创新智慧养老模式,让养老服务有了“科技温度”。依托养老护理人才基地,开展12期培训赋能300余人次,让护理员从“会照顾”变成“懂专业”;引入智能洗浴机、语音控制床垫等设备,打造智慧居家体验区,300余名长者在这里提前感受“未来养老”;推出“一米守护”计划,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送餐、陪聊,“老帮老”的互助模式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龙华,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用节日活动唤醒传统温情,民政部门用政策筑牢幸福根基,各街道用精细服务延伸关爱触角,无数家庭用家风传递文明力量。在这里,养老不再是“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而是涵盖物质保障、健康守护、精神滋养的全方位幸福;敬老也不再是“重阳节专属”,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常态。

晶报记者 武莹/文 受访单位供图

(作者:武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