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文艺 | 徜徉在古墟的遗韵里

07-11 08:00
摘要

黄志超/文

踏入观澜古墟,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似是岁月的脉络,每一步落下,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跫音在回响。一条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辅以四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和龙岗顶街,再加上沿观澜河而建的西门街,共同构成了这个繁华的街区。观澜古墟宛如一方被时光温柔抚摸的净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往昔的烟火气息,静静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观澜古墟,这个因水而兴的古墟,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中期,并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了鼎盛。如今,它依然是深圳市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风格历史街区。昔日,这里商贾云集,繁华无比,不仅是外国商品进入宝安、惠阳、粤北地区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内地商品出口至国外的门户,因而被誉为“小香港”。

漫步古墟,时光仿佛在此凝固。这里的建筑风格恰似一曲跨越时空的交响乐,将岭南风情的温婉灵秀与西方元素的典雅大气巧妙融合,每一处细节都是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见证。一幢幢骑楼犹如忠诚的卫士,临街而立,以挺拔的身姿诉说着往昔的市井喧嚣。那些雕梁画栋虽已被岁月染上斑驳的痕迹,像饱经风霜的老者脸上的皱纹,却难掩曾经的精致与繁华。它们不仅是堆砌的砖石木瓦,更是历史的载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这些骑楼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实用建筑,更是一部部立体的史书,展示着往昔观澜作为商贸重镇的辉煌。

沿着主街观澜大街漫步,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街道两旁,老房子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立体画卷,错落有致地铺展在眼前。它们有的是青砖黛瓦的客家民居,好似头戴蓝布头巾的淳朴山民,以静默的姿态承载着家族的烟火与传承;有的是西式风格的洋楼,宛如身着燕尾服、头戴礼帽的绅士,优雅地诉说着往昔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绮丽篇章。雕花的窗棂、精美的壁画、高耸的碉楼,无不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荣耀。尽管岁月的侵蚀让它们略显沧桑,但那份沉淀下来的古朴韵味却愈发醇厚,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古墟的街巷中,老人们坐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唠着家常,那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古旧的墙壁间回荡,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还有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店主们专注地制作着陶器、刺绣、木雕等,指尖流淌的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观澜古墟展现了深圳客家人独特的社会经济风貌,万鼎美术馆、龙华艺廊、美育研学基地……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观澜古墟连续两年举办观澜古墟文化节,将传统的舞麒麟、客家山歌等引入并进行传播;组织开展了文创产品联展、古墟夜市、非遗体验、快闪表演、名家讲坛等一系列活动。观澜古墟,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深圳文化的根脉所在。在这里,可以触摸到过去的温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看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共生。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观澜古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岁月流转间,观澜老街如同一枚被时光摩挲的古钱币,镌刻着往昔的印记与故事。曾经熙攘的老街区华丽蜕变,化身为观澜老街公园,如同披上了一件兼具古韵与新意的霓裳。漫步其中,仍可见大部分原有的历史风貌静静伫立,仿若一位穿越时空的老者,将过往的沧桑与风华娓娓道来,让每一寸砖瓦都成为凝固的历史诗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