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戴肇洋 國政基金會財經組顧問
最近數年,台灣晶片受惠於全球AI產業的需求,出口持續暢旺,使得台灣當局在公開場合中宣揚:“今年是台灣崛起的一年”;其中,包括經濟成長領先亞洲其他小龍達到5.1%、股票市值超過三兆美元、外匯存底首度突破六千億美元。此外,在稍早前韓國媒體依據台韓雙方政府最新資料統計加以推估認為,韓國今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粗估37,430美元,將不及台灣的38,066美元,此為2003年韓國人均GDP超越台灣,歷經22年之後再度落後。另一方面,安聯集團在最新公布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中顯示,台灣名列全球第五、亞洲第二,人均金融資產淨值高達16萬7,530歐元。
然而,台灣在經濟亮麗數據表現的同時,無法忽略的是,世代剝奪加劇所衍生之對立正在侵蝕社會和諧。舉例來說,最近在台北捷運車廂中一位年輕人不滿一位年老者無理要求讓座所突發的飛腳踹人事件,其背後所反映之核心,其實是過去20餘年以來台灣“世代剝奪”在精緻包裝下,充滿矛盾虛偽文化,加上教育改革的脫軌,造成倫理道德之倫喪,導致價值觀念錯置,可以說是嚴重衝擊社會發展的典型實例。
年輕世代厭世心態正在悄然擴散
亦即台灣戰後嬰兒世代步入社會時,適逢經濟高度成長共享薪資紅利,在合理價格下順利購置房屋,進而成家育兒歷經努力工作之後,隨著退休領取年金開始安享晚年。相對年輕世代步入社會時,迎接的是在經濟型態轉型下因競爭條件相異而造成紅利落差,面對一個成長遲緩的薪資、持續飆高的房價環境,使得上一代的平凡人生,卻是下一代的遙不可及夢想,導致台灣許多年輕世代在“不婚不生、幸福一生”思維暈染下,被迫選擇放棄婚育,甚至衍生世代集體厭世心態在社會群體中悄然擴散。
在此同時,若以近年以來台灣民眾,尤其年輕世代在生活上所面對的困境加以觀察,或許可以從部分經濟現象或統計中發現其端倪。茲將這些世代剝奪所造成之社會對立,大致歸納包括:
其一,低薪資造成相對挫折感。台灣年輕世代所存在的低薪問題,並非始於今日,而是可以溯自20餘年之前網路經濟泡沫結束之後持續迄今。儘管此一期間透過租歲改革,讓台灣年輕世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突破橫亙在前門檻,然而隨著通膨陰霾徘徊,造成實質經常性薪資陷入“停滯”泥沼。由此顯示,台灣過去幾年積極拉抬最低工資,或是鼓勵企業提高薪資,並未有效解決年輕世代陷入低薪困境。
其二,高房價造成相對無力感。20餘年以來,居住正義是台灣當局聚焦的重要政策之一。儘管此一期間實施“房地合一”稅制,同時適逢房市面對周期循環,讓曾經飆高的房價略為緩和;然而隨著海外台商資金持續回流,加上營造成本不斷上揚,最近幾年房價不斷再創新高。此意味著,台灣透過房貸融資信用管制、興建社會住宅、推出購屋優惠利率、提供租屋補貼手段,並未有效協助年輕世代順利購置房屋。
其三,勞務報酬下降造成相對失衡感。依據台灣當局所公布的“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資料統計顯示,儘管台灣受雇人員勞務報酬占比從2012年的45.77%略為下降至2023年的44.31%,然而此一期間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則是從31.82%持續增加至36.41%。此意味著,在租稅制度持續傾斜下,台灣受雇人員未能同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勞務報酬分配仍然呈現偏重企業現象,並未有效提高勞工,尤其協助年輕世代獲致合理分配占比。
其四,財富差距惡化造成相對貧窮感。台灣歷經多次租稅改革,家庭所得五等分位於2001年升至6.39倍後迄今皆停留在6.10倍左右,似乎沒有惡化現象。不過,若以2024年4月台灣當局睽違30年之後再度公布“2022年家庭財富(資產淨值)”分配統計進行觀察,前20%以壯年世代為主的家庭財富是後20%以年輕世代為主的66.9倍,較1991年的16.8倍大幅提高。由此顯示,台灣租稅改革似乎偏愛富者,讓社會資產日益集中於少數壯年世代家庭,並未有效排除年輕世代貧困夢魘。
也就是說,台灣許多年輕世代普遍認為,年老世代在享受經濟成長果實、安享晚年的同時,年輕世代所面對的是一個低薪資、高房價之環境,甚至必須負擔年老世代餘命延長所增加的醫療、長照支出,尤其在社會資源分配失衡下,造成其被剝奪感日益嚴重,使得年輕世代對社會不滿的心態不斷提高,在無形中讓世代之間的對立更加深化,終於爆發世代衝突。
高等教育氾濫難解世代經濟困境
無庸置疑,上述世代衝突根源必須溯自1990年代教育改革之後,雖使得年輕世代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增加,但卻又因高等教育過度氾濫而衍生學歷貶值,造成學用嚴重落差,使得許多年輕世代被迫接受低薪資,進而逐漸追求自我“小確幸”心態。此外,加上此一期間台灣房地價格歷經數波周期循環不斷飆高,大幅提高年輕世代租房購屋壓力。亦即在此一過程中,雖年輕世代努力不懈,卻仍然難以翻身,在無形中讓其焦慮轉化為被剝奪感之不滿。此意味著,經濟落差無疑是導致台灣社會呈現“世代裂痕”的癥結。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研究分析指出:“過去數年,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熱潮,加上數位經濟創造新型商業模式崛起,正在衝擊台灣傳統產業生存,在造成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同時,也影響了經濟發展。儘管台灣總體經濟表現不差,然而並非全體民眾共同分享成果,部分產業更是受到轉型陣痛,特別是在低薪資加上高物價衝擊之下,導致基層民眾普遍對經濟成長之無感,政府相關部門未能即時察覺加以改善”,可以說是一針見血指出世代剝奪關鍵。
殷鑒不遠,不論從過去北非國家的民主革命,或是以近年歐美國家之社會動亂加以觀察,其背後皆隱藏著世代剝奪問題。也就是說,台灣當局與其大肆宣揚執政經濟表現,不如藉此反思世代剝奪加劇正在波及社會安定,甚至更進一步威脅經濟成長動能。這些已橫亙在前的問題,無法再三忽略。因此,未來除了透過資源再調整,積極促進產業均衡發展之外,必須落實所得重分配,使得年輕世代能夠雨露均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唯有如此,始能讓年輕世代積極勇敢面對未來命運之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