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原因、意涵及後續挑戰

10-24 10:12
摘要

文 ︱ 潘錫堂 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於10月18日圓滿落幕,鄭麗文以65122票、50.15%的得票率勝出,成為新任國民黨主席。國民黨此次黨主席選舉不僅反映黨內期待革新的心聲,更凸顯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鄭麗文的當選,象徵著國民黨將走向一條更積極、務實的兩岸政策路線,肩負起恢復兩岸交流、維護和平的重大使命。從兩黨領導人的電訊中已然鋪陳出一條和平的曙光。

“求新”戰勝了“求穩”

民進黨最擔心的事終究發生了。18日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最懂綠營的鄭麗文以壓倒性過半的票數當選黨主席,可見國民黨黨員欣賞她的“戰力”。曾任職民進黨黨部、深諳綠營政治話術的鄭麗文,如今轉身領軍藍營,首要兌現的政見,就是要把國民黨從“溫馴的羊群”鍛造成“會打仗的狼群”。過去藍營面對綠營“扣紅帽”攻勢時,往往陷於怯懦內耗、不知如何應對,以致民進黨即使治理無方,光靠“抗中保台”政治紅利就足足執政逾17年了。鄭麗文競選時直言“台灣人民都是中國人”,要帶領黨員勇敢說出“我是中國人”這句話。此話一出,不少支持者都擔心會影響她的支持度。但鄭麗文顯然比一般印象中的國民黨人有更多一點的“狼性”。未來藍綠兩黨在兩岸議題上可望直球對決。鄭麗文曾是投身學運的綠營新星,曾任民進黨青年發展部副主任與國大黨團副召集人,親身經歷過民進黨內部派系運作、權力分贓與輿論掌控戰略,如今當選藍營黨主席的時代意義,在於她是國民黨近年少有具完整“敵我識別”的黨主席,她懂綠營的宣傳套路,也理解媒體戰的節奏,若能把黨內組織整頓成有紀律的善戰隊伍,國民黨才有重返執政的可能。

鄭麗文的得票不僅過半,超過其他五位候選人的總和,幾乎在全台每一選區都領先。可見,國民黨內對“世代交替”確實普遍懷有期待,鄭麗文則是象徵人物。這個結果,除有助抹除她遭質疑動用網軍或“大陸介選”的疑慮,也有足夠的正當性號召黨內放下歧見,一起邁向新未來。鄭麗文與得票第二的郝龍斌相差近廿歲,政治資歷也有顯著差距,兩人代表了國民黨“求新”或“求穩”的選擇;結果,求新戰勝了求穩。在國民黨連續三次輸掉台灣領導人的選舉後,黨員有這樣的心情不難理解,認為國民黨需要有一次決定性的“蛻變”,否則不足以吸引年輕世代選民。然而,不同陣營的大動作難免留下一些心結或嫌隙,可能損及日後的磨合。尤其,不少地方派系人物選擇表態支持郝龍斌,這會不會影響新主席未來對選戰布局的統御,多少令人憂慮。如果以“重返執政”為目標,鄭麗文面對的挑戰其實是艱鉅的。除了要妥善提名打贏2026年縣市選舉,也要精準處理“藍白合”的議題,爭取共同選民的支持,才談得上2028年的選舉。

續連戰任內的“和陸”路線

作為一位出身綠營的女性黨主席,鄭麗文的當選不僅是象徵性的突破,更代表國民黨可能出現根本變革與重新定位。然而在機會與希望的另一面,她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也不小。鄭麗文進入國民黨體系始於連戰,可謂是由連戰親自提拔。作為連戰政治思想的傳承者,鄭麗文對於兩岸關係,始終主張和平交流、互利互惠,延續連戰任內的“和陸”路線。因此她上任後,可以預期會積極尋求強化與大陸的對話機制,重新開啟過去國共平台與基層交流。然而,這樣的兩岸立場也勢必會受到綠營與部分年輕族群的質疑與攻擊,鄭如何在“務實交流”與“不失民意”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她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驗。鄭麗文雖曾擔任台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但未深涉黨務派系鬥爭,在黨內外都具有“沒有包袱”、“敢於突破”的形象。這樣的特質,讓她有機會推動國民黨的黨務改革,特別是組織鬆散、選舉動員無力、地方派系壟斷資源等問題。鄭麗文一向重視青年參政,她過去即鼓勵年輕世代發聲,提倡政黨應世代交替。在她主導下,未來國民黨有機會真正推動青年世代的拔擢與接班,包括開放台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的不分區名單、縣市參選提名等制度性改革。

歸根究底,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有兩項具加乘效用的原因,一為提出中國國民黨該有兩岸政策,並將以此正面出擊民進黨的務實台獨路線,以期在將來執政後讓兩岸關係重返和平發展的道路。其次,國民黨黨員較相信鄭麗文有帶領國民黨重返兩岸和平的戰鬥力,或至少她有心回到正確的路線。政黨要贏得執政權才能實現黨的理想和政策,但國民黨過去常不以黨的理想及政策爭取選民,甚至還漸向民進黨的台獨立場靠攏,並辯稱要先贏得執政權才有實現的機會。此一弔詭的老問題,在鄭、郝競選中更為凸顯。簡單說,郝龍斌的主張,易被解讀為政策要貼近民進黨引領出的主流民意,才較有機會贏得執政權;鄭麗文的主張則認為,要積極引領國民黨原本的理念和政策成為主流民意,並以此贏得執政權,才能讓兩岸關係重返和平發展的道路。鄭麗文的當選讓重返兩岸和平發展看到了曙光,雖然以國民黨的結構來說難度不小,但終究仍是個希望的開始。

再進一步言,比較貼近年輕世代的鄭麗文適時崛起,可成為藍營煥發新生命的指望,有機會成為帶領國民黨完成自我革命的關鍵人物。鄭麗文的核心優勢在於她的戰鬥意志與明確立場。她能言敢戰、勇於挑戰權威,是國民黨內少數能在輿論場上與綠營正面交鋒的戰將。面對民進黨當局的強勢壓迫,她從不閃躲,更以犀利的語言拆解對手的話術,讓藍營支持者找到情緒的出口。她不是在迎合社會情緒與政治激情,而是在喚醒藍軍明瞭:國民黨的存在價值不是做溫和的在野黨,而是要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仍能說出人民心中的真話,走出一條長遠上確實能福台利民的康莊大道。這種直率與果敢,不僅讓鄭麗文在年輕族群間意外獲得共鳴,也獲得國民黨老一輩黨員的認同,讓藍營長期低迷的士氣重新點燃希望。鄭麗文能獲得認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她熟悉媒體操作,能以犀利之言重塑黨的形象,獲得新生代選民的支持。她懂得如何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為簡潔有力的話語,在公共議題上總能掌握節奏,直擊要害,迅速創造話題熱點。這種輿論主導力正是當前國民黨最缺乏的能力,她可以帶領國民黨為未來勝選創造有利條件。尤其,鄭麗文懂得用年輕人偏好的語言重新包裝藍營價值,例如“和平不是投降,交流不是附庸”這類語句,既具主體性,又兼顧務實性。

給國民黨帶來新戰力

尤有甚者,國民黨改選黨主席,鄭麗文橫空出世,給國民黨帶來新戰力,給民進黨帶來新威脅。她不是典型的藍營溫良領導人,而是從民進黨出走轉而投身國民黨的異類。她了解綠營思維邏輯,也洞悉藍營病灶;她懂得民進黨如何操控輿論、塑造仇恨,也知道國民黨應如何站上道德高地對敵作戰。這樣的人正是民進黨最難應付的對手,也可能成為其霸占話語權及長期執政的剋星。她氣勢雄渾,語言犀利,不靠激情也能掀起共鳴。她敢直面民進黨的政治禁忌,能用理性說服中間選民,讓人感到唯有讓社會從恐懼與仇恨解脫出來,民主才能回歸理性。這種銳氣煥發的戰鬥風格,正是國民黨反擊與壓制民進黨的靈藥。國民黨若再溫婉,終將被歷史淘汰;現在悍將出戰,民進黨還能獨霸話語權嗎?

鄭麗文的參選說起來並非毫無預兆,若從她的過去看起,有著跨黨經歷、媒體聲量及相對年輕的政治人脈。她曾活躍於民進黨,後來退出,最終歸入國民黨,這段政治漂泊讓她帶著“跨界”的印象,有些支持者覺得她能以新視角看黨、看未來。新的黨主席對國民黨而言,不只是人選的更替,更象徵黨能否從舊有路徑突破。但她面臨的壓力與疑慮也不少,首先是募款的現實問題;若資金有著落,也可能引來對手與媒體對其來源、運作透明度的檢視。其次,她要在派系、資源、背後勢力分布中取得平衡,不能過度破壞現有體系,否則易遭阻力與排斥。女性第二次當選黨主席,象徵國民黨內女性政治角色的認同與釋放,這樣的標誌意義為國民黨注入一股轉型氣息,在性別、形象與政治傳統之間,鄭麗文可能成為標誌性人物;但象徵之外,她還須展現能力、包容與政治智慧,否則容易被冠上“空幻”的批評。

長期以來,國民黨在青年族群中的支持度低迷,不僅政策論述無法引起共鳴,政治語言亦與時代脫節。面對快速變動的媒體環境與網路世代,國民黨過去那種穩重、含蓄、講究層級的政治風格,已難吸引新生代注意。鄭麗文的政治語言正好打破這道隔閡,她擅於以直接、鮮明、帶有民間語感的方式表達立場,既能與傳統基層溝通,也能在網路上形成話題。她的“敢言”形象,使她成為國民黨內少數能在媒體生態中被看見的面孔。對許多期待轉型的黨員而言,鄭麗文的出現,是國民黨終於面對時代的象徵。

懷有三支箭

鄭麗文即將面對國民黨對她的考驗與挑戰,別小看鄭麗文,她其實懷有三支箭!首先第一支,是鄭麗文已宣布將與國民黨最具戰力、流量、同具改革願景的新世代緊密合作!羅智強、徐巧芯等少數具備年輕族群流量與支持的新世代之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都曾被朱立倫等“老宮廷派”壓制阻撓。黨中央高高在上,即使大罷免最初也冷眼旁觀。鄭麗文今後完全可以透過與“同族群”的積極合作與相互支援,直接建立全新的內部文化與外部形象。

第二支,是鄭麗文與台中市長盧秀燕空前緊密的結合與配合!鄭麗文參選的最初動機,即是在黨內各路人馬觀望中,率先表達自己為盧秀燕今後參選2028大位鋪路!這也意味著兩位“英雌”即刻結合的強大作用與意義:鄭麗文可透過盧秀燕的絕對力挺,鎮服黨內宮廷、六都、本土派系“老藍男”的掣肘;而盧秀燕也可因鄭麗文在黨內主導,不必等到卸任,就可直接提前推動架構的改革、重置,甚至2028年選舉前的所有黨務布局。

第三支,是鄭麗文本身獨具的殺器,登高砍掉民進黨與賴清德的施政錯謬!朱立倫長期以來彷彿受命美國,對蔡英文與賴清德執政始終溫良對待,批判屈指可數,基層最詬病黨中央缺乏“奪回執政的氣勢”!而鄭麗文無疑是歷來“最懂民進黨”的黨主席,今後應該自行主導、主述對賴清德當局的所有批判,老黨員們將會何等大呼過癮解氣,這也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益”的戰術輸出。

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的當務之急是積極化解選舉過程所引發的裂痕,團結一致贏回執政權。此外,在此提出比較重要的幾點建言:首先,鄭麗文素有強悍善戰之形象,這次選舉得票率超過五成,但以鄭過去的資歷以及現實政治基礎,她要很謙卑無私地認清,她將是位弱勢的黨主席。她任內最重要的任務是贏得明年縣市選舉與2028年的執政權。其次,鄭主席要積極進行黨組織的改造。這涉及兩個重要工作,一是黨員結構調整,目前國民黨員約有卅三萬人,其中年齡超過六十五歲者有三分之二之多,這與台灣選民結構嚴重脫節,難以反映主流民意,很多人支持鄭是希望世代交替,大力引進年輕黨員調整國民黨的體質,才可能達成這個目標。另一個重要工作是黨務行政革新,如智庫以及黨幹部的培訓與活化、黨務行政與地方黨部效能提升、善用新科技等等。第三,兩岸論述要有歷史縱深。國民黨在過去三次領導人的選舉中失敗,主要的破口在兩岸關係與論述。

民進黨不知今夕是何夕

平心而論,也挺盧秀燕的鄭麗文當選黨主席,和藍營2028最可能的人選盧秀燕,互動關係應會是“盧鄭雙核心”,對黨務與選舉策略來說,反而能產生分進合擊之效。首先,初步效果在黨務與選務能齊頭並進。畢竟黨務經緯萬端,要理出頭緒確屬不易,盧秀燕不選黨主席就是希望專注市政,同時為藍營鞏固並拉高中台灣得票,避免分身乏術,導致無法兼顧而出現破口。現今鄭麗文主理黨務,讓盧能騰出手強化政績並穩住可能繼任者江啟臣的勝率,深化中台灣藍軍執政縣市的動員能量,在戰略上當有先制效果,特別是綠營在南台灣根基動搖之際,搶進中台灣實屬戰略必然。只要鄭能穩住黨務,控制禍起蕭牆的風險,為盧鋪平道路,就能放大雙核心“內外兼修”的效果。其次,鄭麗文的當選主因是戰力強,況其出身綠營,必更清楚民進黨思維脈絡,應能“師綠長技以制綠”,確實完勝藍營大咖,故此黨部便能扮演競選攻防中的攻擊手牽制綠營主力,讓盧能貫徹“媽媽市長”的柔性定位,順著個性走而不用逆著人設與綠軍纏鬥或廝殺,這種個性上的互補著實能產生雙核心“剛柔並濟”的效果。再者,為求2026及2028勝選,鄭麗文當黨主席必須維持“藍白合”,但進入選區合作的深水區,協調談何容易?特別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早表明對參選新北市長的興趣,也談到宜蘭、嘉義及彰化黨內有強將,擺明拉高開價,遑論柯文哲重出江湖,黃更增談判底氣。而和白營交情深厚的盧,便能適時扮演第三者或白臉的角色,為雙方緩頰提出解決方案,維護黨的利益又不讓合作破局,此時雙核心便能發揮談判中“軟硬兼施”的效果。

總之,新任國民黨主席出爐後,綠營自認撿到槍,忙著對鄭麗文“抹紅”,其中賴清德嫡系的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郭國文講得最絕;他說,鄭麗文的當選代表國民黨徹底赤化。這意味著,面對這位全新對手,民進黨依然活在自己的烏托邦。因此,假若鄭麗文真能兌現“讓台灣人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的承諾,進而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那麼背後最大的推手,就會是固守僵化“抗中”路線,卻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民進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