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為本刊撰文——匯聚全球頂尖學子 打造未來人才搖籃

10-24 10:09
摘要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全球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建設一流大學,培育一流人才,是塑造未來的關鍵力量。香港坐擁多項優勢,着力守正創新,以新維度和新視野,力求融匯中西,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去年9月,國家頒布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規劃綱要》),為未來十年教育發展勾畫出清晰的藍圖。隨著我國教育高速發展,香港教育亦將迎來黃金時期。我們要抓緊機遇,必須積極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

配合《規劃綱要》提出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特區政府會致力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擔當國家與全球連繫的橋樑,積極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高端科研人才的交流平臺,助力國家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香港有底氣 國家提供最強後盾

香港專上院校有著高度國際化與多元化的特色,共有22所可頒授學位的專上院校。其中8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中,有5所躋身世界百強,4所大學位列全球最國際化大學前10名,6個學科打入全球十大;而多個學院、學科及課程亦屬全球首屈一指,加上良好的教育基建,優秀的科研人才和雄厚的研究實力,優質教育品牌得到海內外廣泛認知和認同。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2026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教資會資助大學繼續位列頂尖,令香港成為全球唯一擁有五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且所有上榜院校排名均有上升的城市。香港院校普遍在“產業”、“國際化”和“研究質素”的表現較佳,並在“教學聲譽”及“師生比”等多項關鍵指標持續提升,充分肯定香港專上教育界別精益求精、奮發圖強的成果,亦見證政府在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上取得顯著進展。

與傳統學術教育雙軌並行的,是我們對職業專才教育發展的大力支持,為不同志向和能力的年青人提供優質、多元化及多階進出的學習路徑,滿足經濟不斷變化所帶來的需求,培育更多掌握應用技能的高質量人才。香港已有兩所大學獲授予應用科學大學名銜,為有志在專業技術發展的青年建立康莊大道,實踐“行行出狀元”的理念。

事實上,與其他留學熱門地區比較,香港具有多項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專上教育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條件。香港位處亞洲心臟地帶,位置優越,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亦毗鄰其他亞洲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直接參與內地的龐大市場,同時與世界接軌,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有助開展各項國際交流合作。作為東西文化的交匯地,多元開放的社會,加上“兩文三語”的生活環境,香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者。

此外,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個穩定和有利於學術自由的環境。受《基本法》的保障,大學能夠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在院校管理、課程設計、招生標準、學位頒授等方面擁有獨立決策的權利;並享有學術自由,包括進行研究、教學及發表意見的自由。加上政府穩定的財政支持,按三年期規劃,讓院校有更穩定和長遠的規劃和部署。

更重要的是,國家一直支持香港的發展,是我們最強大、最可靠及最堅實的後盾。“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了無限機遇。香港專上教育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八大中心”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提供專業知識和高水平研究,促進各行各業的協同發展。

多帆並舉 緊握黃金機遇

教育局帶領本地專上院校推廣國際化,持續舉辦聯合海外招生之旅或推廣活動,並參與當地教育展,向世界各地推廣香港的獨特優勢。另外,我們提供不同的獎學金,全方位吸引各地優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通過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鼓勵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就學。

自政府放寬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後,各資助大學利用放寬上限,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在2024/25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進一步增至26 600 人,當中約 17 200人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相當於本地學額約23.2%。近年,各所大學亦招收不少來自中亞、東亞、東南亞、東歐、中東、非洲等超過100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增加校園國際化氛圍。

在自資專上課程方面,我們已於今年初宣布,國家教育部同意在2025/26學年起,放寬已獲批准招收內地學生入讀學位課程的六所本地自資院校的內地學生招生限額至40%,以進一步支持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的健康穩健發展,對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作出更積極貢獻。

通過取錄更多非本地生,在擴大香港專上教育規模的同時,也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亦有助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國家,以及海內外優秀學生來港升學;政府同時通過放寬非本地學生在港兼職工作及留港就業安排,吸引他們畢業後留港升學和工作,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

此外,香港的大學積極推動學生交換計劃。學生通過參與内地和海外實習、研究和交換計劃,體驗不同的教育體系和文化背景,既豐富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也增強了在全球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目前,教資會資助大學與全球各地院校簽訂了超過2 600份學生交流協議,其中包括歐洲、北美及亞洲的著名大學。

深化改革 同創未來

為進一步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特質,行政長官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宣布一系列措施,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我們將成立“留學香港專班”,與相關政策局、部門及機構加強聯動,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傳計劃,並透過制定具針對性的宣傳策略,併船出海,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延攬全球教研人才和學生。

此外,我們會推動專上院校推出高增值“遊學香港”活動,吸引海內外高中生來港體驗,增加他們對香港專上教育的認知與認同。另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亦會撥款4,000萬港元資助八所大學加大海內外宣傳及師生招攬。

我們亦會鼓勵應用科學大學與海内外龍頭企業加強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和聯動推廣。此外,我們正研究推進與廣東省頂尖職業技術院校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平台。

香港專上教育享譽國際,有見非本地生申請人數持續上升,行政長官剛剛在《2025年施政報告》宣佈由2026/27學年起,將放寬資助專上院校以超額形式招收非本地生的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40%增至50%。同時,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費學額上限,亦由100%增至120%。我們會在本地學生升學機會不受影響的大前提下,支持專上院校擴大規模,提升質素,強化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校園環境,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各大學會以謹慎負責的態度,在配套條件許可及確保教學質素前提下,循序漸進,推進教育國際化。

宿舍配套方面,為應對非本地學生人數上升,除了宿舍發展基金資助大學增建宿位外,我們會結合市場力量,加快學生宿舍供應,措施包括擴展“城中學舍計劃”的利便措施,涵蓋拆卸原有商廈後重建的全新學生宿舍,並在今年內預留全新商業或其他土地興建新宿舍。

港深紐帶 未來學城

配合院校擴容提質,我們將全力建設北都大學城。政府在“北都發展委員會”下成立“大學城籌劃及建組”(籌劃組),由政務司司長任組長,成立調研專班,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實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學城的成功模式,廣納本地、內地和國際知名大學校長或代表等意見。籌劃組亦會研究把香港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深度結合發展的路徑,以及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的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的策略。北部都會區不是簡單的擴校區,而是教育強國戰略的試驗田。大學城的未來規劃,將緊密跟隨國家最新發展戰略,如開拓新質生產力、科教興國和教育強國戰略等,為香港專上教育發展開闢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國家培養更多急需的高端人才。

我們會為專上教育界別提供額外土地,創造空間讓香港院校拓展學術及研究的國際化和多元發展。院校在區內將主要以自資模式發展,與時俱進,在課程規劃和教研方面推陳出新,包括跨院校、跨學科、跨界別及跨境合作,開拓更多創新、前沿和高層次的本科、研究生及專業課程,為發展精專範疇而努力。

通過北都大學城的建設,香港將與區內產業深化合作,並積極配合國家和香港未來發展方針與目標,培養人才,增強香港發展動能。同時,進一步提升專上院校的全球競爭力,在國際專上教育舞台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成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教育樞紐。

現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全球競爭激烈。未來,教育局會持續推動專上院校的國際化及多元化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協同創新,凝聚力量,積極發揮香港教育的影響力,貢獻教育強國建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