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香港”:人才計劃下 來港家庭的教育通關之路

10-24 10:10
摘要

文 ▏本刊記者 劉瀛

九月的香港,隨著颱風和潮氣一起到來的還有新學年“縮班殺校”的消息。據香港教育局通知,2025/26學年全港453間官津小學中,有53間小學縮減共55個班,公營中學共需減少6個班。當“殺校”陰雲瀰漫香江時,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有關“香港插班”的話題卻熱議不斷、討論正酣。

香港特區政府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48萬宗申請,當中近32萬宗獲批,逾21萬名人才抵港,其中四分之三是由內地來港的人才。由2023年至2025年5月底,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以受養人身份獲准來港的18 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共約12萬人。調查顯示,逾七成的非本地人才計劃讓子女入讀香港中小學。

數據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抉擇與未來,儘管來港人才對香港教育表現出高度信任,但面對陌生的環境與規則,插班與融入絕非易事。本刊記者現走訪三個來港家庭,深入了解非本地人才攜子女來港求學的抉擇考量及對香港教育環境的看法與建議。

來港求學:讀懂遊戲規則後的通關挑戰

身為“劍橋媽”的江凌對於分享教育經驗這件事並不陌生,作為資深“來港家庭”,江凌的大兒子現就讀於劍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談及教育心得,江凌提及最多的詞是“正向循環”。

2010年,江淩帶著5歲的兒子隨丈夫離開北京海淀區,通過專才計劃來到香港。“實事求是地說,我不是為了升學來的,”對香港全然陌生的她原本只想兼顧工作機會和對孩子的陪伴,可到了要給孩子找學校時,江凌卻犯了難。

她表示,香港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元與靈活。目前,香港有近600所小學及超500所中學,分為官立、資助、直資及私立四類,不同學校在課程安排、教材選擇上各有區別。為了摸清門路,江凌把本地與中小學教育相關的論壇和雜誌翻了個遍,又去諮詢其他學生家長。

儘管擇校花了一番心思,香港多元的辦學模式還是讓江凌讚不絕口。她的擇校標準只有一個——讓孩子能夠充分發揮出特長,而與內地相比的基數優勢又讓香港教育的加成更上一層樓。江凌的大兒子從小對數學和編程表現出濃厚興趣,因此選擇中小學時他們首先關注的是學校的數學和編程資源。

“其實香港就這麼大,只要找到孩子擅長、熱愛的方向,再多加引導,出成績還是比較容易的。而且香港學校的社團文化很好,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學習、一起去打比賽,可能內地學習一卷,學生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把愛好和特長發揮出來,其實這些特長對孩子以後升大學和就業都很有好處。”江凌說。

香港教育的多元與靈活除了能揚長,還能避短。江凌表示,一直崇尚快樂教育的她在小兒子升中學時經歷了一個坎。香港教育局會根據本地學校小學生的呈分試排名分配中學學位,江凌發現,從小中文成績平平的小兒子在這場比拼中並不佔優勢,於是她選擇讓孩子在小學五年級時插校去另一所中小學一條龍的學校。

在一條賽道上不佔優勢就換一條。有了“保底”後,江凌便有底氣陪小兒子爭取他更心儀的學校。出於對編程的熱愛,江凌的小兒子在升中學時“叩門”進入了一所編程社團實力強勁的中學,目前中三的他已經在編程競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教育孩子真的要找到他熱愛的方向、他的強項,然後找到適合他的學校,這樣整個人的自信度都會提高,這其實是一個正向循環,適合比頂尖更重要。”江淩這樣總結著自己15年來在香港教育中的通關秘笈。

“適應陣痛”:當整個家庭都成為“插班生”

香港立法會調查顯示,逾七成非本地人才會選擇讓子女來港就讀中小學。可於家庭而言,來港生活所面臨的“適應陣痛”絕非易事。

“很多時候大家都會嘗試申請來港機會,可舉家來香港是整個家庭的大決定,我覺得其實還挺難的。”楊吳靜怡說道。

2009年,楊吳靜怡放棄內地穩定高薪的工作舉家搬來香港,只為給孩子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可理想與現實之間隔著“適應”的溝壑,楊吳靜怡一家所要面臨的適應陣痛遠不止孩子作為“插班生”入讀幼兒園這一件。

她回憶,自己的大女兒四歲時插校入讀香港幼兒園,陌生環境和語言不通讓小小的孩子無所適從,而她自身也同樣經歷着“融入”難題。

“當時我丈夫要香港內地兩邊跑,經常是我和孩子待在香港,這邊空間又很擁擠,粵語也聽不懂,其實有段時間我內心是很難平靜的,明明我的工作能力也很強,但現在在這裡除了陪孩子上學什麼都做不了。”楊吳靜怡說。

為了打破僵局,她選擇“主動出擊”融入香港,競選成為女兒所在學校的“家庭與教師會委員會”委員,還被推選為“家庭與學校合作大使”。她從零開始學習粵語,在實踐中了解香港教育的獨到之處,也逐漸從做公益中收穫到價值感與成就感。

時過境遷,如今楊吳靜怡的大女兒已經是香港隊跳高運動員,曾獲第一屆東亞田徑錦標賽銅牌及香港女子跳高U20排名第一名,並即將赴澳莫納什大學攻讀臨床醫學專業;二女兒也在中學裡作為活動部及學業部長將學生活動組織得風聲水起。

楊吳靜怡表示,在香港全人教育系統中,興趣愛好與學業一併發展是最好結合,女兒代表香港參加了很多國家與地區的比賽,成長很多。能有這樣的機會是因為得到了所在學校與教練的極大支持和幫助。

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融入、熱愛香港,楊吳靜怡經常對兩個女兒說:“你們從小在這裡學習長大,香港就是你們的Hometown,你們的家鄉。”

破壁與守正:“用家”給香港教育的建議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國際教育樞紐的措施擴至中小學教育階段,鼓勵香港中小學積極錄取非本地學生。但由於香港與內地教學體系存在差異,新來港學童潮下,不少中介機構利用資訊壁壘牟利,導致入學風波亂象頻出。

方貽暉一家早在20年前就來到香港,目前女兒就讀於紐約大學商學院、兒子在莫納什大學攻讀醫學。已經陪兩個孩子在香港教育中“通關成功”的她表示,儘管近年來插校競爭愈發激烈,但新來港家庭不必過分焦慮,中介在申請過程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應寄希望於通過中介確保拿到理想結果。

“香港是一定會提供學位的,但那個學校是不是你想進的就不一定了,”方貽暉說。“我之前也會帶孩子去面試班培訓,包括申請大學也有找中介,覺得有一個助力總好過沒有,但是不要以為找了幫手就一定能拿到好結果,我們只能盡量去托舉孩子。很多人會說找了很出名的中介,結果什麼都沒做到,其實要看那一年的競爭大不大,也要看孩子的表現,最後的結果是多方因素決定的。”

同樣作為“過來人”的楊吳靜怡則建議,香港本地學校可以在諮詢熱線中加入普通話溝通選項,幫助計劃來港讀書的家庭更好打破資訊和語言壁壘。

提及對香港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議,楊吳靜怡說道:“保持才是對所有來訪者的尊重。”她表示,香港應該保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注重中英雙語教學,這是香港教育體系在全世界都獨樹一幟的特色與競爭力。

江凌則表示,與內地相比,香港中小學應加強對學生體育素質的重視,同時加大學校在內地的宣傳,主動幫助內地家庭打破來港就讀信息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