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齡人口下降 內地人才子女“補位”影響偏正面 ——專訪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胡少偉博士

10-24 10:10
摘要

文 ▏本刊首席記者 陳佩珍

近年來,隨著香港各項人才引進計劃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內地人才攜子女來港生活及就學。香港勞工及福利局今年8月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37%受訪高才的受養子女已在港就學,另外45%計劃在港就學。這近八成高才子女的就學階段以中小學為主。

來港人才除為香港帶來經濟貢獻外,亦為本地勞動力增添新動力,為正面臨結構性學齡人口下降的本地教育體系帶來了新的變化。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來港人才子女是來搶香港教育資源還是帶來生機?”如何看待香港學齡人口下降的現狀,內地人才子女來港就讀為香港的教育系統帶來了哪些活力與挑戰?為了解答上述問題,本刊專訪了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胡少偉博士。

記者:香港學齡人口呈現出結構性下降的趨勢,而在過去幾年通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發展的優才高才等子女成為香港新生源,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胡少偉:香港總人口700多萬,這本身形成了兩個瓶頸:第一,我們的人口基數不夠大;第二,年輕的勞動力少。香港現在一年的大學畢業生為5萬人左右,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撫養比會變得非常高——也就是說,勞動人口不足以支撐整個社會的運轉。

所以,現在香港需要更多的人才,至少不能讓人才流失得太嚴重。當然,高才優才計劃下的子女更是優中之優——這類家長對孩子學業要求、期望值都很高,這對香港來說是好事。不過,對於那些成績中等或偏下的香港學生來說,競爭會更加激烈。

那些選擇讓小孩在香港接受中小學教育的家長,主要考慮到香港的一些優勢:香港環境宜居,尤其對於那些喜歡粵語文化的人來說。其次,香港的教育體系整體質量不錯,對於那些能夠適應高強度學習節奏的學生來說,機會並不少。此外,香港的國際化氛圍也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全球化的教育生態,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未來人才。當然,這也意味著家長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幫助孩子適應多元文化的沖擊。

關鍵在於,家長和學生要根據自身情況,理性選擇最適合的路徑,而不是盲目追隨所謂的“名校夢”。在某些熱門區域,學校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甚至出現了“聯誼效應”,導致家長們盲目跟風,忽略了孩子的實際能力。這種現象不僅不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還會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因此,我覺得香港的教育體系應該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潛力,關鍵是要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

記者:現階段,與內地相比,香港的中小學教育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之處?

胡少偉:香港中小學實行兩文三語(即能書寫中英文,操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政策,兩地課程內容亦不盡相同。對於來自內地的學生來說,適應學習環境仍然是一項不小的挑戰。當他們面對繁體字和粵語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許多學習工具和軟件已經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這些語言障礙,都能有效緩解學習中的困難。

香港的教育體系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學業成績。無論是文化交流、運動項目、還是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香港的教育理念都強調全面發展。這種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是香港教育的一大優勢。

然而,儘管香港的教育體系在很多方面表現出色,但它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平衡不同背景學生的融合問題,如何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國際化需求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推動香港教育體系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從中小學教育資源來看,香港的教育資源承載能力如何,會否對香港本地人的教育資源造成擠壓?

胡少偉:從官方公佈的數據來看,這六年間,雖然中一、小一的入學人數在小幅回升,但整體來看,招生總數依然偏低。因此,即便有更多內地生的湧入,也不會對香港本地的教育資源造成太大壓力。畢竟,香港目前中小學的資源本就因出生率下降而持續減少。

港府最近還放寬了相關政策,如2025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教育局將以試點形式容許即直接資助計劃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透過學生自資入讀模式,加大錄取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

當然,有人可能會擔心,大量境外生湧入會不會導致本地學生被擠占?實際上,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因為香港的大學和中學早已形成兩條涇渭分明的招生渠道:一是面向香港本地學生的常規錄取,二是專門針對非本地生的特殊通道。即使某些熱門專業或學校名額緊張,也不會直接影響到本地學生的錄取比例。

很多內地家長傾向於送孩子來香港讀書,因為他們認為這裏擁有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和優質的教學資源。香港的教育體系本身也非常靈活,能夠兼顧不同背景的學生需求。比如,有些學校會為內地學生提供過渡期安排,幫助他們逐步適應本地的學習節奏。同時,香港的私立學校數量眾多,質量參差不齊,家長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學校。即便是那些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也能找到性價比高的私立學校,讓孩子順利入讀。

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家長將目光投向香港教育,一些灰色地帶也開始浮現。比如,有些中介機構為了牟利,可能會打擦邊球,甚至涉嫌違規操作。但這些行為並不會影響到正規的招生流程,因為香港的教育部門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確保整個招生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記者:新來港學童的家庭本身也面臨適應問題,這些家長的適應性如何?

胡少偉:根據我的觀察,內地家長送孩子來港讀書的情況比較常見。很多內地家庭本身就與香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親戚朋友住在香港,或者曾經在香港工作過。因此,他們送孩子來港讀書,並不是完全出於陌生感,而是基於一種熟悉感和信任感。一些家長,本身就是香港的常住居民,甚至有些還是香港永久居民。所以,他們送孩子來港讀書,更多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為了移民。

記者:在中小學教育上,亞洲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各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胡少偉:作為鄰近的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優勢明顯,新加坡全英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次,新加坡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逻辑思维,在理工科领域表现突出。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做得更好,彼此包容度更高。

不過,新加坡也有自己的短板:首先是生活成本偏高,尤其是房價,幾乎是全球最高的之一。其次,作為一個小國,新加坡始終需要聽從比如美國的意見,這讓它在某些方面缺乏獨立性。反觀香港,雖然同樣面臨外部壓力,但它畢竟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國際金融中心,能夠在全球經濟風暴中保持相對穩定。

香港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一個以粵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城市。當中文被視為一種兼具形、音、義的文字系統時,它的複雜性確實讓很多外國人望而生畏。反觀英文,則是一種純粹的音韻文字,相對簡單易學。而當一些非華語區的人來到香港後,往往會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文化衝突——他們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了,因此特別努力去學好廣東話。

從金融來看,港幣之所以如此穩健,關鍵在於它的聯繫匯率制度,同時香港還設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基金。很多中國富人都喜歡把錢存在香港,因為這裡不僅安全,還能享受離岸人民幣業務的便利。至於股市方面,香港的股票市場規模更是遠超新加坡。而且,中央政府始終堅定地支持香港,並將其視為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事實是,香港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的貿易港口轉型為全球金融中心,背後離不開中央政府的強力扶持。

總之,香港的獨特地位無可取代——無論是在金融、貿易,還是教育領域。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香港的教育體系還有改進空間,但不可否認的是,香港的大學排名在全球範圍內依然名列前茅。特別是香港大學,它不僅在醫學領域表現卓越,還積極與深圳等地區展開合作,共同推動區域醫療發展。

香港和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各有特色,適合不同需求的家庭。對於內地家長來說,選擇哪座城市作為孩子留學目的地,關鍵還是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包括經濟能力、職業規劃等。

記者:面對香港學齡人口的下降趨勢,您認為,港府在政策層面上還可以有哪些作為?

胡少偉:香港現在700多萬人口,勞動人口只有300多萬,因此需要“搶人才”。當然了,香港也有資格“搶人才”。在“一國兩制”體制下,香港背靠祖國,有自身的發展優勢,比如港幣匯率與美元掛鉤,普通法體系,可以發展穩定幣等等,這些都是北京和上海無法替代的。香港需要吸引更多的精英來到香港發展,這些精英的子女在香港讀書,對現階段的香港來說是好事。

香港還應透過不同國際和內地教育展覽和活動,讓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在國際上的認受性提升;支持國際學校體系的蓬勃發展,以滿足在香港居住的 非本地家庭,以及因工作或投資而來香港居住的家庭對國際學校學額的需求;積極向美國、歐洲、東盟、“一帶一路”國家招生,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和學生。2025年的《施政報告》亦提出,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