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螺旋”叠加协同:坪山助推深圳打造万亿级AI终端生态产业集群

AI赋能星光灿烂
10-28 11:05
摘要

10月23日,2025年荣耀全球开发者大会在坪山启幕,以技术突破与生态赋能,为深圳打造万亿级AI终端生态产业集群按下“加速键”。

10月23日,2025年荣耀全球开发者大会在坪山启幕,以技术突破与生态赋能,为深圳打造万亿级AI终端生态产业集群按下“加速键”。就在两天前,比亚迪与荣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智慧出行展开强强联合,为深圳建设全球数字先锋城市注入新动能。

荣耀发布“1×3×N”生态战略。

这两大事件的接连发生,并非时间上的偶然,而是坪山AI产业演进到新阶段的必然体现。它们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战略布局,更折射出“创新—产业—政策”三者螺旋上升的耦合效应,正推动坪山从“产业高地”向“创新策源地”跃升,成为激活AI+全产业链的关键支点

这种耦合机制,与“三螺旋”模型高度契合。该理论源自生物学,描述基因、生物体、环境三者协同进化的关系。引入新质生产力领域,则对应形成以科技创新链、企业发展链、政府服务链为核心的多维协同体系。

在此框架下,创新如何如活水般流动?企业之间如何碰撞出联动火花?政策、资本与场景又如何实现自洽共生的良性循环?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可从更微观、更系统的视角,读懂坪山AI产业崛起的深层逻辑。

01

创新螺旋:从技术突破到系统赋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源于创新。这一论述在坪山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坪山不仅紧盯技术前沿,更将创新内化为系统性发展逻辑,使其成为“三螺旋”体系中政府、产业与学术界协同的核心交汇点。

坪山的创新,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深度嵌入产业链、贯通企业协同、响应政策引导的整体价值创造过程。从荣耀发布“1×3×N”生态战略,到比亚迪“天神之眼”每日生成超1亿公里路测数据,AI技术、应用与场景实现高效对接,创新溢出效应持续放大。这股“活水”滋养着光弘科技等上下游企业,逐步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终端制造的完整链条,一个“龙头引领、链条完整、要素齐全”的AI生态日趋清晰。

坪山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岛,而是学术界与产业界深度握手的平台。深圳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携手行业合办“龙芯英才班”,汇聚集成电路与硅光领域的科研与产业精英。“环大学产业科技创新带”启动建设,引入中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资源,联动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共同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未来科技成果的孕育。

在全球AI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何为抢占应用场景的决胜关键?坪山以前瞻视野,将整座城区转化为一个全域全时应用场景示范区与动态演进的“创新实验场”,推动技术走出实验室、融入城市肌理。

从首批11个AI应用场景清单,到重点培育的50余个示范项目,坪山系统打通从技术到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全市首个街道级AI环卫全覆盖项目、“AI+BT”药品研发平台、全国首个立法支持的智能网联全域开放与商业化试点区……这些场景不仅是技术落地的“试验田”,更是创新加速的推进器。

更深层次的支撑,来自坪山在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这一“数字底座”如智能血脉,承载数据奔流、支撑万物互联,既为AI提供丰富土壤,也大幅压缩“想法—原型—验证—迭代”的创新周期,使技术能在真实环境中快速试错、持续优化。

在坪山,“楼上的算法”能迅速嵌入“楼下的硬件”,每个技术突破几乎都能找到落地出口,每次场景验证也反向推动研发升级。科创企业不再孤立成长,而是融入一个具备自驱力、协同共生的AI创新共同体,持续释放系统性创新活力。

AI生态日趋清晰。

02

产业螺旋:从制造高地到生态雨林

产业作为“三螺旋”体系的关键要素,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需求方与应用端,更是AI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的核心实践场。在坪山,这份实践的密度与活力清晰可感。

打开产业地图,坪山的AI浓度正持续提升。以锦绣路为创新中轴,东有荣耀引领的智能终端生态圈,西有比亚迪驱动的智慧出行产业带,其间密布中芯国际、鹏新旭等关键环节的“隐形冠军”与新锐力量。目前,全区超100家人工智能类企业中,37.4%的应用层企业覆盖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共同跳动出坪山AI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强劲脉搏背后,是坚实的硬件根基。坪山汇聚深圳60%以上的芯片制造产值;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总产值近465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62%;光伏电池设备全球市占率超60%;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市近四分之一。这一“软硬融合”生态,为AI创新提供从概念到产品的全周期支撑。

如今,越来越多坪山企业正主动融入智能化浪潮。上半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83.9%。全区累计培育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82家企业获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以上认定,数量居全市第二。2025年深圳市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评选中,坪山14家企业入选,占全市三分之一,展现出以AI为驱动,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扎实脚步。

在这股转型浪潮中,“AI+制造”的价值已从概念走向实践。荣耀人工智能仿真实验室将仿真精度提至85%以上;亿道的AI视觉检测系统识别准确率超99%;安泰维借助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推进药物研发……人工智能正渗透研发、检测、生产等环节,成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坪山做对了什么?企业家们洞察到了怎样的未来?

铨天科技董事长黄少娃直言,正是看中坪山对创新的重视,企业才得以在这里持续积累,构建起完整技术护城河,在AI及存储芯片领域拿下160余项知识产权成果;深圳京鼎工业董事长黄志强也表示,坪山良好的产业生态,既降低了企业拥抱AI的门槛,又能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这正是他们选择扎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原因。

俯瞰坪山,AI能量并非均匀漫散,而是沿着产业脉络高效流动、密集汇聚,形成高浓度、可感知的创新活力。在这里,产业半径被高度压缩——芯片、算法与供应链的话题常在咖啡杯旁碰撞,“样品—产品—商品”的转化路径显著缩短,一个自我强化、价值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成形。

“大家都明白,AI时代颠覆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是秩序本身。”一位业内人士的观察,道出了坪山企业面对AI浪潮的紧迫感与行动力。从产业巨头主动求变,到AI新锐破局创新,坪山正在完成一场产业格局的重塑。

坪山正从“产业高地”向“创新策源地”跃升。

03

政府螺旋:从服务者到变革引领者

在“三螺旋”体系中,政府不仅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与创新环境的营造者,更承担着“纽带式服务者”角色。在坪山,这一角色已步入系统实践的全链条赋能阶段,清晰展现出政府作为“变革引领者”的推动力。

这种推动力,正通过企业落地建设的高效实践清晰呈现。“我们仅用329天完成112万平方米厂房建设,堪称‘深圳速度’。”当年比亚迪总部落成时,其占地规模相当于260个足球场;而立志打造全球标志性科技品牌的荣耀,仅用4个月就完成超15万平方米制造基地的改造,成为行业首家通过工信部CMMM四级认证的智能工厂。这些案例背后,正是坪山政府全链条服务赋能的生动注脚。

正如“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所言,“当答案触手可得,选择本身就是生产力”。短短数年时间,中芯国际已扩建2条产线,酷哇机器人、富满微等创新主体纷纷落地;陆空一体智能网联综合交通测试基地、中汽芯车规级芯片标准中试验证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或落户。在此带动下,坪山的人工智能企业与创新平台已从零散“幼苗”,长成了郁郁葱葱的“AI产业森林”。

位于坪山的陆空一体智能网联综合交通测试基地。

近年来,“大模型”“算力”“智能网联”等专业术语密集融入坪山的政策话语体系,折射出政府谋划产业的方式已悄然生变。正如一位区相关领导所言:“过去是追着企业服务,如今要抢在变革前头布局。”这种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身,正是坪山政府展现出的前瞻视野与战略主动,也为AI产业注入了持续进化的生命力。

这一战略转身,已迅速转化为系统化的政策行动。继出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措施后,即将推出的“坪山区人工智能十条”,明确了五款十条具体措施,围绕产业集聚发展、产品首创首用、示范应用场景打造等方向发力,旨在建设人工智能活力城区,推动政策“组合拳”的乘数效应加速释放。

这一战略转身,同步体现为精准的空间布局。AI智园是坪山区集中资源力量打造的AI产业园,“AI未来营”则为初创企业提供免租空间及算力、模型等资源支持,园区毗邻荣耀智能工厂与深圳技术大学,构建起“孵化-加速-壮大”的全链条产业走廊。未来,随着深港先进制造产业园、沙田AI制造集聚区等空间陆续推进,坪山将为AI企业搭建起梯度成长、协同创新的优质舞台。

AI智园是坪山区集中资源力量打造的产业园。

当AI竞争从“一棵树的高度竞赛”转向“一片森林的生态较量”,坪山已先行一步。这片土地所孕育的,远非一条产业链,而是一个让想法破土、价值流转的创新共同体——这片“森林”的生生不息,正源于此。

统筹丨胡 文

作者 | 肖雄鹏

编辑丨梁 煖

(作者:AI赋能星光灿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