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毛球从来不止是球拍与球的碰撞,更是情感的纽带。目前,正在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的十五运会群众羽毛球赛场上,这份纽带被格外拉长——许多参赛选手不仅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更是血脉相连的家人。他们带着对羽球的热爱、对彼此的陪伴,将赛场变成了家庭情感的另一个“主场”,续写着属于普通人的体育温情。

李向一家的遗憾与新喜
上届全运会群众羽毛球项目决赛阶段,浙江队一家三口齐参赛成为佳话,他们是爸爸李向、妈妈王芳和女儿李王晶尔,其中李王晶尔搭档赵文涛获得A组混双冠军。不过,爸爸妈妈参加的D组比赛未与女儿出战的A组同时同地举办,一家人其实没有同在一个赛场,留下了遗憾。
本届赛事预赛阶段,李向和队友参加的D组混合团体赛没能出线,但作为陈经纶体校的资深教练,他以浙江队教练身份加入决赛阶段;王芳则参加D组女双单项赛。李王晶尔此次也参加了拔赛阶段赛事,但在预赛前发现有了宝宝,没能和父母一起来到深圳。“我们一家三口这次还是没能一起参赛,但对我们来说,新生命的到来是件大喜事。”女儿缺席全运会,但将迎来一个‘全运宝宝’,马上升级当外婆的王芳一脸幸福的说道。
体育的魅力就在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过程中,总会对下一次充满期待,李向一家已经在展望四年后:“女儿肯定想参加(下届全运会),她还有B组、C组,甚至D组;我们夫妻二人,身体允许的话下届还会全力冲击。”李向这样说道。

广西夫妻挤时间备战上赛场
2017年天津全运会,广西队的杨文燕获得群众羽毛球项目B组女单季军,还搭档丈夫潘剑参加了混双比赛。这是全运会羽毛球比赛首次向业余爱好者开放。
杨文燕是桂林理工大学的老师,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她和潘剑遗憾错过上届全运会。“所以今年十五运会,我们两人参赛的意愿都很强烈。”闯过了选拔赛和预赛两关,两人终于来到深圳。“走进来就感觉这座体育馆非常新,场地、灯光都很好,在这里打球是最佳享受。”杨文燕和潘剑本届全运会参加C组团体赛,前者作为女双主力,前两场小组赛都帮助队伍2:0获胜;潘剑则在小组赛第二轮出场,拿到混双比赛的一分。至于夫妻二人能否再次作为混双搭档,还要根据教练安排。
为了这次再战全运的机会,杨文燕和潘剑今年充分协调好了工作的时间和安排,“我学校里真的很忙,都是挤出时间打球,保证每周都训练。”杨文燕说,潘剑时间相对充裕,一周能练三四次,“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次大部队在南宁,我们俩在桂林自己训练,出发前才跟大家合练。” 潘剑甚至在沙发旁常备球拍,有时候想到什么技术动作,就拿起拍子练几下。 羽毛球早已成为杨文燕和潘剑全家的生活方式,“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两人参加全运会,一家三口都打羽毛球,身体上、精神上都有积极收获。”

“定海神针”与“好管家”的团队担当
“他是我们队的‘定海神针’!”这是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羽毛球项目天津队上下对他们的队员兼教练张逸鸣的一致评价。61岁的张逸鸣打球已经三十多年,参加过上一届全运会,在他的影响下,爱人孙景彤也有十年球龄。这对伉俪年龄加起来超过百岁,能携手站上全运舞台表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天津队本届全运会参加的是D组混合团体赛。小组赛前两轮,张逸鸣都坐在教练席,比起上场参赛,他更希望在场边给队员帮助和鼓励。平时打球,张逸鸣也经常指导球友,天津队在备战期间请到专业队教练负责训练,张逸鸣就做好协助工作。抵达赛区后他承担起比赛训练的统筹安排,“这是我的分内职责,”张逸鸣谦虚地说,“大家都是为了团队贡献力量。”张逸鸣告诉记者,孙景彤在队中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牢记服务和奉献。从起初的组队到预赛,再到后期的训练都有她忙碌的身影:上传下达,安排训练,关心队友生活,做到事事有着落,是全队的“好管家”。孙景彤和张逸鸣相伴多年,又因为羽毛球让日子更加多彩。夫妻相携来到全运会,是种幸福;与全队在一起,更是一种荣誉。

(图片由十五运会群众羽毛球项目竞委会新闻服务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吴德群












